明初“浙東四賢”除了憂憤而死的劉伯溫外,另外三位的結局如何?

雍親王府王妃 2024-04-16 12:04:14

元末明初,群雄角逐,除了率先起義的劉福通、韓山童外,還有陳友諒、張士誠等各位枭雄,實力都不容小觑;而朱元璋卻最終坐到了皇位上,取代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草根出身的朱元璋能夠稱帝登基,跟他遠見卓識、精明能幹、任人唯賢有關;尤其是任人唯賢,在朱元璋的身邊不僅僅有一群能征善戰的大將,比如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傅友德、朱文正等等。

還有懂得如何治理天下的文人,在朱元璋還在南征北戰時,便已經求賢若渴,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希望能有賢才幫助自己治理天下。1358年朱元璋攻占金華後,得到了大儒宋濂;緊接著1360年在大將胡大海的推薦下,又得到了三位大才:劉基、章溢與葉琛。

此四人便是我們所熟知的:浙東四先生,也就是浙東四賢。

這四位大才,在朱元璋取得天下、日後治理天下的過程中,成爲非常難得的人才。

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便是有“諸葛亮”之稱的劉基:

劉基自幼便博覽群書,不僅熟讀經史,而且在天文、曆法、兵書等各方面都頗有造詣,尤其擅長象緯之學;曾短暫在元朝爲官,但辭官歸隱;1360年在朱元璋的邀請下,前往應天府(南京)成爲朱元璋身邊的謀臣,朱元璋很多重要的決定都是問過劉基才會做決定。

朱元璋稱帝後,劉基被封爲誠意伯,任禦史中丞一職。

但是在洪武四年,因爲黨爭(浙東黨與淮西黨的黨爭)而回鄉養老。

洪武八年,在憂憤中去世。

對于朱元璋而言,劉基像是漢高祖劉邦身邊的張良,而且世人對劉基的評價頗高,將其比作“諸葛亮”;而朱元璋之所以能得天下,確實跟劉基有分不開的關系。但即便是如此,劉基並沒有善終。若是劉基能跟張良一樣,在朱元璋稱帝時便隱退,還是能善終的;只能說曆史不能假設,只能惋惜。

而令人惋惜的不僅僅有劉基,還有“浙東四賢”中的另外三位:

葉琛被敵軍所殺

章溢因母病逝傷心而死

宋濂年老時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01葉琛

葉琛,是浙江麗水人,也算得上出身大家:

曾祖父葉宏,是1172年的進士,做到了敷文閣待制(待制僅次于學士、直學士)

祖父葉一鳴,曾任美化書院山長

其父葉應鹹,喜歡研究史學,尤其是擅長討論如何治亂,在五言詩方面造詣也很不錯

出身與這樣的家族,葉琛從小便耳濡目染,再加上葉琛從小就十分聰慧,所以造詣頗深。

1328年葉琛遊學到了元大都,因其過人的才華而進入通政院任職,開始自己的仕途。

從1343年開始葉琛離開京城,到了地方任職,先後任浙江代宣撫使、歙縣縣丞、青田縣尹、處州路總管府判官等職。雖然葉琛已經入仕,但是並未在元朝得到真正的重用,只是做一些微末官吏而已。

1353年,朱元璋率兵攻打處州;

葉琛跟隨元將石抹宜孫躲避到了福建建甯,兩年後葉琛也黃貪寨擄走,1356年才重歸自由。

1358年,被元廷任命爲處州路治中,因平定起義軍有功,而被擢升爲行省元帥。

次年同朱元璋麾下的大將耿再成、胡大海在處州對戰,很顯然葉琛這一文人並不是大將胡大海等人的對手,很快便丟了處州。

值得一提的是胡大海雖然從沒讀過書,但是他非常敬重文人,尤其是像葉琛這樣滿腹才華、博學之人。所以胡大海便將葉琛推薦給了朱元璋,1360年葉琛同宋濂等三人一起前往應天府(南京)拜谒朱元璋。朱元璋非常重視這四位賢才,將葉琛授予營田佥事。

後又被任命爲洪都知府,輔佐鄧愈鎮守洪都。

只可惜葉琛只跟了朱元璋僅兩年的時間,便被元朝叛將祝宗等人害死了。朱元璋登基後,將葉琛追封爲南陽郡侯,並且入祀功臣廟。

祝宗、康泰叛,愈脫走,琛被執,不屈,大罵,死之。

葉琛在治民方面的才德不輸章溢,再加上博學多才,是一位難得的人才,只可惜去世的太早

宋濂——開國文臣之首

宋濂是浙江浦江人,原本是叫宋壽,後改名爲宋濂。宋濂因爲只有7個月便出生,所以從小便體弱多病,幸好有母親與祖母的悉心照料得以安穩長大。值得一提的是宋濂雖然身體不好,但是卻非常的聰明,記憶力很好,人稱“神童”。

而且宋濂一直師從元朝末年的大才讀書學習,比如聞人夢吉、吳萊等人。

而宋濂一生都非常刻苦,沒有一日不在讀書。

1335年,宋濂在老師吳萊的推薦下,前往東明精舍講學。

1349年,宋濂在元朝末年史學家危素的推薦下,被元順帝下旨,任翰林院編修。不過宋濂並未前往,而是說自己的父母已經年邁需要自己來奉養。

次年宋濂便進入仙華山做了道士,表面上是做道士,實際上宋濂是找一個清淨人少的地方好好著書。六年後,宋濂前往小龍門山著書。

1358年三月,朱元璋的部隊攻下睦州,宋濂將自己的家人一起遷到了諸暨勾無山居住,而自己卻留了下來並未一起前往。這年十一月,郡守王顯宗想要聘請宋濂爲“五經師”,但是被宋濂拒絕了。

上一次宋濂拒絕了元順帝,而這一次宋濂拒絕了郡守王顯宗,不過很快宋濂便心甘情願跟隨了朱元璋。宋濂能拒絕元順帝前往元大都入仕,說明宋濂並非貪慕虛榮之人,而追隨還未成就霸業的朱元璋,可見宋濂在朱元璋那裏得到了尊重。

1360年,宋濂在朱元璋的邀請下前往應天,被任命爲儒學提舉。並且奉命教導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朱標是朱元璋最看重、最重視的一個兒子,能讓宋濂做朱標的老師,便可見此時的宋濂不僅在才華方面折服朱元璋,而且還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

1363年,朱元璋爲了招賢納士設置禮賢館,宋濂、章溢與劉基等人均在館中。

五年後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並且在這年年底下诏編纂《元史》,宋濂被任命爲總裁官。

次年六月宋濂除了編修元史外,還要兼修國史。

八月元史修編完成,朱元璋將宋濂任命爲翰林院學士。

洪武四年二月,宋濂被擢升爲奉議大夫、國子司業,但是卻在祭祀孔子時沒有按照朱元璋約定的時間上交奏章,而在六個月後被朱元璋貶到了安遠做知縣。

不過宋濂只在安遠做了半年的知縣,洪武五年二月便被召回了京城,做禮部主事;並且在這年的年底,被任命爲太子參贊大夫(負責在太子宮講授)。昔日的學生朱標,已經被朱元璋封爲皇太子,便是板上釘釘的未來皇帝;只要朱標能登基,宋濂便是名副其實的帝師。

洪武六年,朱元璋將王輝等十位儒士任命爲翰林院編修,拜宋濂爲師。這些儒士大家可能比較陌生,若是提到建文帝忠臣方孝孺的話,估計大家便不陌生了,方孝孺也曾跟隨宋濂一起讀書,算是宋濂的學生。

這年七月,宋濂被擢升爲翰林院侍講學士;八月奉命編修《大明日曆》。

九月,朱元璋想要將宋濂任命爲中順大夫,參與朝政,但是被宋濂婉拒了;很顯然宋濂只想做做學問,並不想摻和朝政。之後宋濂便一直在朝中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洪武十年,宋濂請旨朱元璋希望能同意他告老還鄉。

朱元璋親自爲其餞行,並且讓宋濂的孫兒宋慎將其送回老家。在離開京城之前之前,宋濂請求朱元璋:在臣未去世之前,希望陛下能允許臣每年能進宮拜見陛下一次。朱元璋答應,之後的每年宋濂都會趁著帝慶節前來京城。

一輩子謹言慎行、安分守己的宋濂,到此也算是能安度晚年了;然而洪武十三年,宋濂的孫兒宋慎受胡惟庸案的牽連,宋濂一家也全部遭禍,朱元璋想要處死宋濂,好在在馬皇後與太子朱標極力勸阻下,朱元璋放過了宋濂,不過要將宋濂安置在四川茂州。此時的宋濂已經年邁,還要長途跋涉去四川,結果在去的路上,在走到夔州時便病逝了。

夔州的官員得知宋濂病逝,紛紛前來哭祭;夔州知事將宋濂安葬了蓮花山下,蜀王朱椿向來敬重宋濂,便將宋濂遷葬在了華陽城東邊。

宋濂雖不擅長做官,但是他的學問卻做的非常好,有“一代之宗”之稱;他的一輩子追求的都是做學問,而不是升官發財;卻最終因爲孫兒的牽連而沒有善終,實在是可惜。

章溢

章溢是浙江龍泉人,在出生的時候因爲哭聲異常的洪亮,而被父母認爲是不祥,差點被丟掉。章溢從小就表現得頗爲莊重、嚴肅,在兄長們外出求取功名時,章溢孤身一人,經常被同齡人欺負。章溢很是生氣地說道:他們將我當成弱小,所以欺負我;我如果自己不自厲的話,還是男子嗎?

所以章溢便前往縣中任職,若是縣官有錯的話,章溢會直接指出來並且糾正;時間久了,大家越來越佩服章溢。

在弱冠之年,拜元朝末年學者王毅爲師,王毅還是葉琛的老師。

王毅講解的儒家經義,讓學生們都有所感悟,而章溢最大的感觸便是要“親身實踐”,並不屑于對文章的字句進行剖析,所以便跟隨老師王毅一起到處遊曆。

在到金華的時候,章溢與元憲使禿堅不花相見恨晚,禿堅不花希望章溢能夠跟隨自己一起前往陝西;但是章溢因爲父親病重的緣故,並未前往,不久章溢的父親便病逝了。

不過章溢確實在元廷爲官了一段時間,而且先後八次幫助元軍平定起義軍。

1354年到1359年,章溢先後在龍泉、台城、麗水、松陽、青田、遂昌等地鎮守。

1359年十一月,朱元璋派大將耿再成再次征討處州,葉琛同元將石抹宜孫駐紮在桃花嶺一帶,元將胡深則是鎮守在龍泉;但是時間久了,元軍松懈,大家便沒了鬥志,胡深便直接歸降了胡大海(朱元璋麾下大將)。

有了胡深的加入,胡大海自然是大喜,葉琛同石抹宜孫堅守的桃花嶺也接連被攻下,章溢、葉琛同石抹宜孫便逃到了建甯。耿再成得以順利攻克處州,1360年章溢同葉琛、劉基、宋濂一起,在胡大海的推薦下,前往應天拜谒朱元璋。

見到四位賢才,朱元璋自然是非常高興,趕忙給四人賜座。

並且問道:爲了今天,實在是委屈四位先生了;但如今天下大亂,不知何時能夠平定?

章溢起身,回答朱元璋:如今天下無道,我們只想輔佐有德之人,只有不嗜殺的人才能最終成就霸業。

朱元璋便說道:那先生便跟著我吧!

章溢被任命爲營田司佥事,前往江淮等地,采取分籍定稅制度,此舉對百姓十分有利。

後來朱元璋設置賢才館,專門招攬賢才,章溢等人均在館中;朱元璋非常尊重這些賢才,與他們討論經史。而章溢是其中很得朱元璋寵信其中的一位,在章溢久病纏身時,朱元璋時常派人前去探望,等到章溢身體稍有好轉,便將章溢召入宮中;在得知章溢是因爲思念母親而憂思成疾時,朱元璋便命章溢回鄉探望母親。

1363年,章溢與大將胡深(原是元朝將領,歸順胡大海)成了親家,章溢的兒子章存厚去了胡深的女兒,其實二人早在元朝爲官時便已經相識。朱元璋給了章溢不少賞賜,並且讓章存厚從此刻開始陪伴世子朱標(此時朱元璋自封爲吳王,朱標爲世子)身邊,來彰顯自己對章溢及其家人的信任與重視。

1364年,章溢同親家胡深一起大敗方國珍的侄子方明善。

並且在這年十一月,章溢任命爲按察佥事,在章溢前去湖廣上任之前,朱元璋特地將其召入宮中:紀綱的事情,如今我只好托付給先生了。

章溢赴任後,親眼目睹了湖廣一帶的廢地非常多,所以便上疏朱元璋,希望能在此處分兵屯田。朱元璋贊同章溢的建議,但是因爲暫時沒有閑暇下來的士兵此事便暫時擱置。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不僅重用章溢,而且還十分信任章溢,哪怕是在一案中有多人供詞中牽扯到了章溢,讓章溢很是緊張害怕;朱元璋不僅沒有怪罪,反而安撫章溢:我向來知道你安分守己,無需有疑慮。

1365年胡深在跟隨大將朱亮祖攻打建甯時,死在了建甯城下;隨之處州城也不安穩,朱元璋隨即便派章溢前去鎮守處州、瑞安等地。

這年章溢的長子章存道被任命爲遊擊將軍,而章溢則是坐鎮處州,按照官銜的話章存道屬于章溢的下屬,章溢便上疏朱元璋:父子之間互相統帥,實在是不合適;希望朱元璋能夠免掉其子遊擊將軍一職,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同意,而是告訴章溢“無需避嫌”。

1367年朱元璋設立禦史台,將章溢與劉基同時任命爲正二品的禦史中丞,章溢推辭不敢接受,但朱元璋並沒有答應,而是對群臣說道:章溢雖然是儒臣,但是他們父子二人平定賊寇,其功勞不比諸位將軍少。

被任命爲禦史中丞後的次日,朱元璋便問章溢:哪位大將率兵出征福建比較適合?

章溢回答道:禦史大夫湯和可以從海上出發,平章政事胡廷瑞則是從長江西入,這樣一定能攻克福建;而且浙江平章李文忠在福建的威望最高,若是李文忠能夠從浦城直接攻打建甯的話,便是萬全之策。

朱元璋隨即便下旨李文忠,率兵攻打建甯。

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後,將章溢命爲太子參贊大夫。

不久便奉诏前往處州,但是恰逢章溢的母親去世,章溢便請求朱元璋能准許自己回鄉丁憂;但朱元璋並沒有答應,李善長便前去勸說朱元璋不要如此,朱元璋還是沒有同意,而是讓其子章存厚回鄉處理喪事。章溢很是傷心,但每日仍舊謹慎地處理事務。

等到完成鄉兵聚集的任務後,朱元璋下旨章存道領兵北上;

章溢再次請求朱元璋能夠同意其回鄉丁憂,但朱元璋很是爲難:我也知道不可奪情(皇上不允許官員回鄉丁憂守制,被稱之爲奪情),但我實在是沒有辦法,憲太無人,我實在不舍得放先生離開。但最終,還是讓章溢回鄉丁憂。

在章溢回鄉的同時,朱元璋將章存道授予處州衛指揮副使的職位。

然而章溢此次離開,卻再也沒有回到京城。因爲母親的去世讓章溢十分傷心,精神便有些恍惚,還要堅持親自背運修建母親墓地的土石,以至于直接病倒了。

洪武二年五月,章溢在龍泉病逝。

得知章溢去世的消息,朱元璋恨死傷心,親自爲其撰寫祭文。

章溢一共有三個兒子,除了次子外,長子與三子都入朝爲官。長子章存道做到了處州衛指揮副使的位置,說明在章溢去世後,章存道便再沒有得到升遷;其三子章存厚,曾隨侍太子朱標身邊,後做到了觀察使的位置上。

對于朱元璋而言,章溢是非常難得的“文武雙全”,雖然是儒臣,卻能爲自己出謀劃策。還能鎮守城池,確實很難得;更難得的是章溢是一位至純至孝之人,因爲母親的去世,悲痛欲絕以至于不久也病逝了。

0 阅读:107
评论列表
  • 2024-04-21 19:59

    劉基像是劉邦身邊的張良?劉基真沒那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