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鼎力推薦:這本豆瓣排名第一的傳記,一定不要錯過!

筆墨之林 2024-03-25 09:08:26

前幾日,無意中刷到了一條有關種族歧視的內容,觸目驚心,讀後震驚不已。

1919年9月28日,一群西裝革履的白人沖進道格拉斯縣法院,當著法官的面,竟然把一名叫威爾·布朗的黑人男子給活活燒死了。而且,他們還道貌岸然地站在燒焦的屍體旁,毫無顧忌地拍了這張可怕的照片。

他們以如此殘忍的方式處死這名黑人的理由是:他強奸了一名白人女孩。

當地媒體的報道則是:一只“黑野獸”襲擊了人類。實際上,白人女孩被強奸後,並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凶手就是這名黑人男子,當時,警局總共出動了好幾百人,一連調查了好幾個月,都沒有結果。

迫于上面的壓力,他們只好把這名具有嫌疑的黑人男子抓來進行結案。

並且,爲了給遇害的白人女孩家庭一個合理的交代,道格拉斯縣法院對這名黑人男子進行了公開審判,沒想到,審判還沒有結束,這夥白人就沖進了法院,燒死了黑人男子。

讓人感到痛心的是,在場的法官和法警竟然無動于衷,默許了這件慘案的發生。

是的,這便是種族歧視所帶來的殘酷表現,它會蒙蔽人們的雙眼,牽引出人們內心深處滔滔不絕的罪惡和卑劣,將其“惡”的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

天生有罪:

南非曆史上黑暗的種族隔離

在《天生有罪》一書中,我們同樣能夠讀到種族歧視所帶給人們的種種不幸。

作者特雷弗·諾亞講述了貧民窟的成長經曆,小崔出生在種族隔離制度下的南非,其父母屬于跨種族結合,因此他生下來就犯了罪,再加上他從小生活在貧民窟,似乎注定要走上一條犯罪道路。然而,倔強的小崔與偉大的母親憑借著幽默、樂觀與智慧,最終擺脫了暴力與貧窮的怪圈,從南非的貧民窟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1948年至1990年間,爲了加強管控,南非共和國政府實行了一種種族隔離制度,把人分成不同的群組,讓他們相互仇恨,相互敵對,甚至發生流血沖突。

按照南非種族隔離法律,人被分爲了四種:白人、有色人種、印度人和黑人。其中,有色人種爲早年白人移民與黑人(布須曼人與班圖人)結合所生的混血子女的後代;印度人則包括所有來自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教徒、錫克教徒、穆斯林(含巴基斯坦人)和其他教徒。

特雷弗·諾亞便是一個典型的有色人種。

特雷弗·諾亞的母親帕特莉莎·努拜伊賽羅·諾亞是黑人,父親羅伯特是瑞士白人,那時的南非聯邦《背德法》明令“禁止歐洲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違法性行爲及其他相關行爲”,但特雷弗·諾亞的母親還是選擇了犯罪,跟他的父親生下了他。就像書名寫的那樣,特雷弗·諾亞一出生便是帶有“原罪”的,因爲他的身上流著一半白人血液、一半黑人血液,這違反了南非當地無數的法條、章程與規則。

在特雷弗的記憶裏,他所處的世界天然地帶有“劃分”性質。

人種是被劃分的。根據種族劃分,數百萬人被迫背井離鄉,按規定重新安置自己的家。

街區是被劃分的。印度人聚居區和有色人種聚居區分開,有色人種聚居區要和黑人聚居區分開,而印度人、有色人、黑人的聚居區則都要和白人聚居區分開,中間還要隔出一片空無人煙的緩沖地帶。黑人人口占了整個南非人口的80%之多,但黑人家園的領土只占了整個國家領土的13%,並且那裏沒有自來水,沒有電,人們住在棚屋裏。南非白人區的鄉村則蒼翠繁茂、水源豐富、草木蔥茏。

工作是被劃分的。如果你是一名黑人,而且又是個男人,那你的工作範圍將會是農場、工廠或礦區;如果你是一位黑人女性,你會是工廠女工活女傭;白領和技工的工作都是留給白人的,黑人不能在辦公室工作。

教會是被劃分的。多種族融合教會有對上帝的喜悅贊美,多種族教會在雷瑪聖經教堂,白人教會有對《聖經》的深度解讀,黑人教會則激情澎湃、滌蕩靈魂,特雷弗·諾亞的童年幾乎便是在這三個教會的不斷輾轉間度過的,每一個教會都帶給了他不同的東西。

班級是被劃分的。白人小朋友覺得他是黑人,黑人小朋友認爲他是白人,白人和黑人都不跟他玩,大多數時候他都是孤身一人。

對于特雷弗而言,雖然一出生便要面對這個世界帶給他的如此之多的不公,但他依然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走出了非洲,走到了世界的大舞台上,成爲了一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

原生家庭:

願每一個孩子的童年都被溫柔以待

如果問特雷弗爲什麽沒有像其他黑人或有色人那樣,終其一生都在貧民窟裏甘于平庸地苟活一輩子,答案裏一並不能沒有他善良、堅強、樂觀的母親,以及她別具一格的教育方式。

特雷弗·諾亞的母親是一個有信仰且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她認爲在教會待的時間越久,積累的祝福就會越多,就像星巴克的積分卡一樣。她一生命運多舛,但卻十分樂觀、幽默,一直在用自身的能量和勇氣,去影響特雷弗成爲一個更好的人,希望他可以走出非洲,走向世界。

小時候的特雷弗是一個極其調皮搗蛋的家夥,母親並不會因爲他的特殊性(有色人種)而教官縱然他,一旦特雷弗犯了錯誤,比如破懷鋼琴、在地板上大便等,母親便會追得他滿大街跑,非得好好地揍他一頓。和其他父母不同,特雷弗的母親每次揍完特雷弗,都跟沒事一樣,絕對不會因爲她剛打了他,還需要跟他冷戰一段時間才能恢複正常的關系。

穆隆格斯大概一輩子就挨過一次打,在那之後他說他再也不想挨打了,于是變得非常循規蹈矩。但是我還從我媽身上繼承了一個特點,就是擅長忘記生活中的痛苦。我記得留下創傷的原因,但是我不會揪著創傷不放。我從來不會讓回憶的痛苦阻礙我對新東西的嘗試。如果你總是想著你媽媽會打你,或者生活會懲罰你,你就不會再突破界限,打破規則。

當她覺得和特雷弗無法用語言溝通時,她還會寫便簽給特雷弗。比如,當她想讓我幹家務的時候,她會寫信給我:

親愛的特雷弗:

“你們做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爲這是主所喜悅的。”

——歌羅西書3:20

作爲我的孩子,以及一個負責任的年輕人,我對你懷有一些期冀。我希望你能整理自己的房間。我希望你能打掃屋子。你還要整理好你的校服。我的孩子,我希望你,謹遵我的要求,這樣我也會尊重你。現在,我希望你去把碗洗掉,再到院子裏去除草。

謹啓,媽媽

再比如,當我在學校惹了麻煩的時候,她會寫信給我:

親愛的特雷弗: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

——箴言篇22:15

你這個學期的成績很不理想,並且仍舊喜歡在課堂上搗亂,沒有禮貌。很顯然,你這樣做既不尊敬我,也不尊敬你的老師。你要學著去尊敬你生活中遇到的女性。你對待我和你老師的態度,就是將來你對待這個世界上其他女性的態度。懸崖勒馬,未來你才會成爲更好的男人。由于你的表現不佳,這周你被禁足了,不能看電視,不能打遊戲。

謹啓,媽媽

大多數父母在處理和子女的關系上,往往都是把他們當作是不懂事應該教育的小孩,和孩子溝通也從來都是自上而下的縱向關系,而不是平等的橫向關系。

特雷弗的母親則不同,她一直都把特雷弗當成自己最好的朋友。她總是會給他講故事,給他上課,爲他讀一些詩歌,她甚至還會考特雷弗:“這一段是什麽意思?對你意味著什麽》你要怎麽在生活中運用這層含義?”她教會了特雷弗學校不會教的東西——如何思考。

她曾經對特雷弗說:““這是你和我在對抗整個世界。”

而特雷弗從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他和母親不僅僅是母親與兒子的關系。他們是一個團隊。

大多數黑人的頭腦裏已經植入了種族隔離的邏輯,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爲什麽要教黑人小孩做白人的事?鄰居們和親戚們常常來問她:“爲什麽要做這些事啊?她一輩子都沒法離開貧民窟的,爲什麽要給他看外面的世界?”

“那是因爲,”特雷弗的母親會說,“哪怕她一輩子都離不開貧民窟,他也能知道,貧民窟不是整個世界。哪怕我只能讓他明白這個道理,那也夠了。”

盡管特雷弗的原生家庭並不完整,他的白人父親並沒有和她的黑人母親結婚,也沒辦法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他的繼父酗酒成性、經常家暴,甚至最後還開槍差點打死他的母親,但他的母親卻給予了特雷弗足夠多的關愛、保護以及非常完整的成長教育,讓他在滿目瘡痍的非洲大地上實現了驚人的野蠻生長,直至長成一株參天大樹,足以讓整個世界看到。

讀完這本書,除了對種族歧視的憤懑,還有對原生家庭的感歎。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良好的家庭關系可以爲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提供最大限度的正向支持,而支離破碎的家庭關系,則可以讓一個人一輩子都在背負沉重的壓力,銘心刻骨,難以和解。

0 阅读:14

筆墨之林

簡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做最好的自己,過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