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縣:參觀陝西黃河文化博物館

關中拍客 2024-03-18 23:30:33

2023年10月27日,在榆林市佳縣東方紅文化産業園,陝西黃河文化博物館正式建成開放。這裏集中展示了黃河流域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態文明,乃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

2023年10月5日上午,我來到東方紅文化産業園,參觀了正在試開放的陝西黃河文化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大廳,在迎面的牆壁上,用一個個圓點拼出毛澤東1947年10月17日在佳縣面對黃河時講到的話:“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

1.大河湯湯睇四方

億萬年前,地球形成後,伴隨著地質變遷,形成數量衆多的河流。在中華大地上,曆經板塊構造運動,湖泊之間相互貫通,形成萬裏巨川黃河,孕育了“黃河象”爲代表的一大批早期動物。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黃河之源的探索從未間斷,經曆早期的“河出昆侖”“導河積石”“黃河重源”等說法,到元代開始正式勘探,直到現今的科考探源,終于找到確切的答案。

黃河源頭位于青海腹地的約古宗列曲,在橢圓形的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似粒粒珍珠。根據流經區域的自然環境和水文情況,黃河流域分爲上、中、下遊,黃河中遊陝西段從榆林市府谷縣入陝至渭南市潼關縣出陝。

2.文明曙光耀九州

奔騰不息的黃河水,肥沃富饒的黃土地,在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隴文化、河套文化、三晉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

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別距今6800至4800年和距今4500至4000年。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至夏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成爲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

相傳,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洪水肆虐。大禹率領民衆治水,與自然災害鬥爭,對洪水進行疏導,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獲得了勝利。

從夏代到北宋時期,國家大多都在黃河流域建立都城,成爲中華民族的文明中心所在地。陝西是黃河流域的核心區域,誕生了周秦漢唐的輝煌曆史,延續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文脈。

隋唐時期,在黃河下遊,修建大運河。大運河以長安(大興)爲起點,以洛陽爲中心,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同時,大運河提高黃河下遊的排洪能力,減輕黃河沿岸人民遭受黃河泛濫之苦。

3.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九曲黃河,奔騰不息,跨越九省,延綿萬裏。黃河沿岸的千帆競渡、古渡碼頭、商道交通、民族交往、文化交流,彰顯著母親河博大的胸襟,孕育著九省區多彩的文化。這裏展示了一幅長達70米的《九曲黃河情》長卷,描繪了沿黃九省區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迹和民俗文化等元素,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

這裏還可以看到一個羊皮筏,乃黃河上遊的主要運輸工具,古稱“革船”。宰殺牛羊後,將內髒掏出,剝下完好的皮囊充入空氣,把9到12個皮囊連在一起,便形成一整個堅固的皮筏。

4.黃河安瀾海晏清

黃河安瀾,海晏河清,乃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夢想,保護黃河事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永續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後,陝西省堅持不懈開展黃河治理。進入新時代以來,貫徹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

黃土高原生態脆弱,陝北地區溝壑縱橫,成爲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制約著陝西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通過長期地水土保持治理,以及退耕還林和沙漠化治理,陝西省將綠色版圖從南向北推進400公裏。

5.昂米就在岸上住

在佳縣本地方言中,“昂米”就是“我們”的意思,這裏展示了黃河岸邊佳縣人從古至今的發展曆史。從漢惠帝置縣至今,佳縣已經存在2000多年,曾經被譽爲“鐵葭州”。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和睦相處,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相互碰撞,黃河文化與黃土文化互融互通。

這裏陳列著一件宋代白釉“黃河詩”瓷枕,在瓷枕的表面刻著一首贊美黃河的詩歌:“群領空山不斷頭,東南西北複還流。三穹穴聚魚千尺,九曲能行萬裏舟。神後浪翻垂後土,廟前波汲壯浦州。川運世界難闌截,也備江湖大海收。”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