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裏的吃喝277:吳用自缢猜想,一個底層小知識分子的心靈悲歌

北方麗人讀書觀史 2024-04-20 21:28:57

有這樣一類人,雖然別人不怎麽把他當回事,但自己挺把自己當回事;雖然本事不大,但卻志存高遠,還有點自以爲是的理想情懷。

這樣的人,大多是讀了點書的小知識分子,還是身處底層的小知識分子。

梁山泊軍師吳用,大約就是這樣的人。

梁山軍征方臘歸來,朝廷決定“狡兔死,走狗烹”的時候,其實是准備只將兩個頭領幹掉就完事,脅從不問。

不是他們寬宏大量,而是沒有意義。

梁山也沒剩幾個人了,最有號召力的宋江和武力值最強的盧俊義不在了,其余分散在各地的那麽幾十個人,別說他們各懷心思,就是人心齊,也不可能掀起什麽浪花。

所以,雖然在梁山集團,吳用是宋江最親密的夥伴和助手,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但在朝廷中,在皇帝和“奸臣”們的心中,吳用根本就不值一提,用不著專門對付他。

但吳用不知道,他以爲他很重要。

自從與衆人分手上任後,吳用“常常心中不樂,每每思念宋公明相愛之心”。吳用本質上是一個缺乏主心骨的人,需要依附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最開始是晁蓋,後來是宋江。

當他們都不在身邊了,自己獨自面對陌生的官場職場時,他有點不知所措了。加上梁山兄弟損失慘重、他無從判斷他們的事業成敗,內心充滿了迷茫與困惑。

這時候,他忽然做了一個夢。

夢中宋江和李逵來了,宋江告訴他,自己雖然忠義無辜,卻被朝廷毒酒賜死,葬在楚州蓼兒窪,希望軍師能前來一見.......

他們還是以“軍師”的舊日稱呼喚他,似乎還在梁山。他醒來後淚如雨下,再也睡不著了,“坐而待旦”。

他也許已經聽說了盧俊義的死訊,現在又得到了宋江與李逵的召喚。長夜漫漫中,他思前想後,下了決心。

于是第二天,他沒帶一個隨從,就獨自來到楚州蓼兒窪,在這裏遇到了花榮,二人一起自缢在宋江李逵的墳前。

吳用和花榮雖然同時自缢,但情形是不同的。

花榮是受到吳用的啓發,才臨時起意;而吳用,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是啓程時就下定決心的。

那麽,吳用爲什麽要自殺?

吳用在宋江的墳前,曾經說了他的理由:

“仁兄英靈不昧,乞爲昭鑒!吳用是一村中學究,始隨晁蓋,後遇仁兄,救護一命,坐享榮華,到今數十余載,皆賴兄長之德。今日既爲國家而死,托夢顯靈與我,兄弟無以爲報,願得將此良夢,與仁兄同會與九泉之下。”

他的意思是,宋江救過他的性命,因爲宋江,他才能享受榮華富貴十多年,所以他追隨宋江而死,是因爲感恩,是因爲友情。

感恩和友情肯定是有的,但也一定不是全部。

因爲,很多時候,人們在公開場合說出來的話、在做出重要決定時講出的理由,並不一定真實全面。

也不一定就是有意掩飾,更多的是他自己也不敢直面內心,他自己也想不清各種複雜的糾纏。

吳用的自缢,除了他說的感恩與友情之外,我覺得,亦有來自于他內心的驚恐、絕望,以及強烈的愧疚感、挫敗感和幻滅感。

首先是驚恐與絕望。

如前文所述,雖然朝廷和奸臣們打算弄死盧俊義和宋江就完事,但吳用不知道,他以爲隨後就要輪到自己了——花榮後來也這麽想這麽說的。而吳用知道,自己並沒有宋江的影響力大,可能還不如宋江死得體面,沒准就是綁縛刑場、引頸受戮,那可太難看了。

與其如此,還不如自己死在宋大哥墳前,還成全了“忠義”之情。

其次是屬于小知識分子的愧疚感、挫敗感和幻滅感。

吳用是郓城縣東溪村人,與晁蓋自幼相識,他們共同策劃實施了“智取生辰綱”,然後結伴上了梁山。

吳用確實有點智謀手段,也有洞察人心的本領。初上梁山,他就挑動林沖火並了王倫,將晁蓋推上梁山之主,自己也坐穩了軍師二把手的位置。但隨著更有領袖氣質的宋江上了梁山,他很快就倒戈投向宋江。

之後歲月,他一心一意跟隨宋江,爲了實現宋江的招安大計竭盡了全部的智慧。可是呢,在殘酷的南征戰役中,梁山集團損失慘重,三分之二的“好漢”們骨埋異鄉。

雖然吳用與這些兄弟們未必都有深厚情誼,但他們焚香結拜過,他們同甘共苦過,他們是因爲跟隨宋江和吳用“招安”而死的,作爲主謀之一,他很難心安理得。

梁山如果一直造反,最終被官軍剿滅,全都死去,就像方臘部隊一樣,吳用當然無需負疚,因爲大家本來就是造反,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自當認賭服輸。

而他和宋江尋求招安,就是爲了讓衆兄弟們安身立命、封妻蔭子,是爲了好好活著......結果成了這樣,吳用的內心,除了愧疚,亦有強烈的挫敗感和幻滅感吧?

但這時候宋江還活著,梁山泊的旗幟還在,縱然心事重重,但他還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現在宋江死了,還是被朝廷秋後算賬給毒死的。

他再也無法欺騙自己,他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選擇是錯誤的,他們的招安之路是失敗的。而那些沒有回來的兄弟們,都是被他們葬送的......

本被模糊的、壓抑的、刻意回避的愧疚、挫敗和幻滅終于讓他的精神崩潰了。

這也是屬于一個來自底層的小知識分子的心靈悲歌。

如果,他是個沒什麽文化的一般好漢,比如李逵等人,造反就造反,死了就死了,根本不會去思考什麽得失意義。

如果,他出身更高點、見識更多些,會讓他的臉皮足夠厚,內心足夠強大,也自有一套權謀腹黑的邏輯,比如宋江,絕不會自殺。

吳用字“學究”,道號“加亮”,他既以一個孤陋寡聞的村中學究自況,又以功業千秋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自比,實在是既自卑又自矜。

他希望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也很在意自己的身前身後名,是有榮譽感的,是講究姿態的,是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的。

各種感受和情緒糾纏在一起,吳用自缢在宋江墳前。

只要與宋哥哥在一起,他就有了主心骨,絕望崩潰的心靈也就重歸甯靜了......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