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原創】震驚全國的初中生被害案,背後的校園霸淩不容忽視

青少年未來規劃課程 2024-04-11 04:11:13

最近,河北邯鄲三名初中生殺害一名同學的惡性刑事案件震驚全國。隨著三名嫌疑人落網,更多案情細節被披露,被害人生前曾遭到三名同學的長期霸淩。

3月22日最高檢檢察長強調“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對未成年人實施的故意殺人或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等嚴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訴條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此案中三名嫌疑人均已年滿12歲,已達負刑事責任的年齡,理應受到法律的嚴懲。

而在此次事件的背後,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這三名中學生曾長期對被害同學實施霸淩。甚至可以說,這次的惡性事件正是一次又一次霸淩的升級所導致的。

其實我們很多人在回憶起當年的校園生活時或多或少都有過校園霸淩的印象,有些是被霸淩,有些是知道有其他同學被霸淩。過去,我們常常把校園霸淩行爲簡單地當成孩子們打打鬧鬧或者“欺負人”來看待。隨著越來越多的校園霸淩事件被曝光,教育部等主管部門也對校園霸淩行爲逐漸重視起來。2021年9月正式實施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了學生欺淩的行爲表現,包括侵犯身體、侮辱人格、侵犯財産、惡意排斥、網絡誹謗或傳播隱私等五類欺淩行爲。

圖自:全國少工委

杜絕校園霸淩行爲需要的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協作。從學校層面來說,首先是要樹立起良好的校風班風,做好預防教育;當行爲發生後,老師和校方應拿出正確的處理態度,懲戒加害者、關注幫扶受害者。

而據調查研究表明,校園霸淩行爲的根源更多的責任是在家庭教育上。長期校園霸淩行爲的出現,往往都伴隨著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陪伴的缺乏。如果孩子在家裏遭受暴力或冷漠等不良教育,他們可能會在學校表現出欺負弱者或嘲笑同學等行爲。如果父母在家裏也表現出欺負或歧視行爲,孩子可能會模仿這種行爲。缺乏規範和約束的教育方式可能導致孩子形成自以爲是、自私、專橫等不良習慣和性格,從而産生欺淩行爲。而長期遭受欺淩的孩子,通常是父母忙于工作忽視陪伴疏于日常交流的,像此次邯鄲事件的受害者就是留守兒童;或者父母過于嚴苛導致孩子不敢將受到的欺淩告訴父母。

因此,要從根源上減少、杜絕校園霸淩,除了學校和社會的力量,更重要的還是從家庭教育層面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關注。在日常的教育裏,家長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的人際關系能力,多交朋友,這對校園欺淩的影響能産生緩沖作用。平時加強對孩子的關注,自然會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表現,如排斥上學、從學校回來悶悶不樂、膽小害怕等。

如果孩子遭遇了霸淩,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首先不要急于下結論,先做到傾聽、共情,引導孩子將事情全貌講出來,表達對其遭遇和情緒的感同身受,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麽樣的事情,父母都會站在他這一邊,支持他。其次,根據孩子描述的情況冷靜判斷情況的嚴重程度。情況不嚴重、在孩子應對能力範圍內的,和孩子討論應對方法,鼓勵孩子有勇氣自己解決。情況嚴重已經超出孩子應對能力的,家長應采取行動,與學校和老師進行溝通。同時收集證據,必要時報告讓警方介入。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社會層面已經加大對校園霸淩的關注。在最新發布的成都市中考政策裏就明確提到:考生初中在校期間存在考試作弊、校園欺淩或未按要求完成綜合素質評價寫實記錄等負面清單行爲的不得推薦爲指標到校生,並在錄取中最後投檔。

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重視,才能爲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青少年得以在和諧、友愛、尊重、平等的環境中健康成長,避免校園暴力的發生。

0 阅读:0

青少年未來規劃課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