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長春書市”

吉林日報 2024-05-16 12:46:09

讀書這件事,也能令人熱血沸騰

  進入5月,吉林省的書迷們又收到了一個好消息——

  主題爲“相約吉地 共沐書香”的首屆東北圖書交易博覽會,將于5月17日至19日,在長春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看到這條新聞,很多書迷可能會想起一個有些親切,又有些遙遠的詞:

  “長春書市”。

  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足以令愛書人們那些已經模糊的回憶,逐漸清晰起來。

貧瘠年代的書迷節日

  長春最早的“書市”,是在什麽時候?

  上網搜索“長春書市”,你大概率會在互聯網上搜索到這樣一個答案:

  這項城市中的文化盛會,源于1995年。

  而實際上,長春書市有據可查的曆史,要遠得多。

  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對于文化的熱愛、對于書籍的渴求,掀起了一場席卷全國的“讀書熱”,各種各樣的書市,開始在一線城市蓬勃生長。

  1979年,作爲中國近現代出版業的發祥地,上海舉辦了全國首次大型圖書展覽會;而在同一年,北京也在時隔二十余年之後,重啓“北京書市”。

  長春書市興起的步伐,緊隨京滬之後。

  1980年8月16日,在長春的勝利公園,一場由新華書店舉辦的圖書展銷活動拉開了帷幕。爲期18天的展會中,吸引了足足40多萬名讀者。

1980年,長春書市的紀念書簽

  盡管在當時的紀念書簽,以及新聞報道中,這次活動被稱爲“長春書市”,但在主辦方新華書店的內部記錄中,這次活動的名字,則被叫做“長春書展”。

  在當時的新聞報道,以及相關記載所保留下來的零星記錄中,我們依稀可以看見在四十多年前的這次圖書展會上,讀者們能夠買到哪些書籍:

  一類是工具書,包括《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新英漢詞典》;

  一類是中外名著,包括古典的《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也包括海外的《複活》《紅與黑》《茶花女》;

  一類是指導意義很強的各類書籍,例如《電工手冊》與《烹調技術》;

  此外,也有一些趣味性較強的讀物,例如《世界之最》《世界珍聞》……

  盡管這些書目在今天看來相當單調,但是在那個物質文化相對匮乏的年代,這樣的盛會,已經堪稱是愛書人的節日。

20世紀80年代,長春部分圖書展會的舉辦地點

  對于當時的書迷們來說,這樣的展會,是不容錯過的購書機會。

  畢竟,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許多書店的陳列及倉儲書目都非常有限。據經曆過那段歲月的書迷回憶,“平常要跑幾十家書店才能看到和買到的圖書,現在只要到書市跑一趟,就都能買到了。”

  自1980年之後,這樣的展會每年一次,持續了多年。而主辦地,也從勝利公園,到長春市新華書店的門店,再到長春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宮。

  輾轉之間,長春的書市傳統,也逐漸醞釀成型。

長春書市的燃情年代

  以今天的眼光看來,上世紀80年代的長春書市,更像是新華書店獨挑大梁的圖書展銷活動;出版社、圖書經銷商、書迷齊聚一堂的真正意義上的“書市”,則要等到1995年。

  1995年9月10日-17日,第一屆長春書市召開;由于臨近金秋時節,這一書市也被許多書迷們稱爲“金秋書市”。

  高大巍峨的地質宮,見證了這場盛會的舉辦。

  那一年,如今的“文化廣場”還沒有建成,在當時的新聞與報紙之中,書市的舉辦地點還叫“地質宮廣場”。

  “文化人的節日,讀書人的盛會”——這十二個字,是第一屆長春書市的主題,也奠定了此後十幾年間,書市的兩大內容:

  一是圖書展銷會,主角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出版社、期刊社、音像電子出版物發行單位;

  二是古舊書刊交易會,主角則是長春市內的各家書店,以及民間藏書愛好者。

  一周的時間,地質宮前的這片廣場上,湧來了45萬人。

1998年,長春書市紀念封

  在此後的十幾年間,“長春書市”和車展、電影節等著名展會一起,成爲這座城市一張名聲遠揚的名片。

  每當書市開幕,全省各地的書迷們都會揣著錢包,乘著火車或者客車趕到會場,逛上整整一天,直到肩上的包裹不堪重負,或者是腰間的錢包徹底掏空。

  吉林已故作家東子,曾這樣回顧參加書市的盛況:

  2001年秋天,適逢長春每年一度的書市,我心裏樂開了花,狠狠心帶了1200元去逛書市。一圈下來,口袋裏的錢又是分文全無。看看眼前堆著的書,這次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提上書走著回家了,于是叫了輛出租車,在車上給妻子打電話,讓她准備好車費在樓下接我……

長春書市舊照

  在這樣的展會中,不僅各大出版社拿出壓箱底的圖書、新作,參加展會的民間書店、愛書人士,也會在書市之中擺出自己的攤位。

  那些書攤上的書籍,可謂包羅萬象。盡管大多數是皺邊的雜志、泛黃的名著,但偶爾也會藏著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獻以及絕版書籍。

  許許多多流連書市的書迷們,如同沙漠之中的淘金者,在一摞摞書本中搜尋著自己所需要的寶藏。

長春書市舊照

  從1995年創始開始,長春書市一共舉辦了十四屆。從地質宮/文化廣場,到省文化活動中心,再到五環體育館以及南嶺體育場,十幾年間,風雨無阻。

只在1997年,停辦了一年。

全國書市的光輝歲月

1997年,長春承辦了圖書的最高盛會——全國書市;而這次展會,也是長春曆屆圖書展會無可置疑的頂峰。

  全國書市,也就是“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的前身。許多出版人回憶,在上世紀90年代,舉辦全國書市所帶來的影響力與曝光度,幾乎不亞于舉辦一次全運會。

  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深圳等城市之後,第八屆全國書市的舉辦地,選定爲長春。

  之所以能夠在一衆城市之中,贏得這一活動的主辦權,長春有著很硬的底牌。

  根據當時吉林省新聞出版局在《關于申辦第八屆全國書市的請示》中所闡述的申辦優勢,以下兩個因素,對于本次申辦加分不少:

  其一,長春市高等院校雲集、科研機構衆多、文化水平較高,群衆性讀書活動有廣泛的基礎;

  其二,長春有成功舉辦過兩屆長春書市和一屆全國長白山圖書訂貨會的基礎。

  可以說,長春火爆的書市,爲這次“全國書市”的舉辦,鋪平了一條寬廣的道路。

長春第八屆全國書市開幕式現場

  1997年9月,“全國書市”在長春盛大揭幕。

  這一屆書市的舉辦地點,是“長春國際展覽中心”。

請留意,這並不是今天的“國際會展中心”。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汽開區,用老長春們更熟悉的表述,大致位于昔日“格林夢水鄉”的對面。順便提一句,這裏也是第一屆長春汽博會的主辦地。

  在1997年9月的長春,書市,成爲這座城市中,最爲熱門的話題之一。

  余光中、席慕蓉等作家詩人,孫道臨、倪萍、牛群等文化名人的簽售位置,更被書迷們圍得水泄不通。

倪萍帶著新書《日子》參展

  當時的新聞曾這樣描述這座城市對書市的關注:

  長春國際展覽中心成了長春最壯觀的景色,書市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記者在長春采訪時,只要一坐上出租汽車,司機一看胸前佩戴的記者證,就知道該把記者拉到何處。而且在車上,記者幾乎可以隨時聽到關于書市動態的新聞。

長春第八屆全國書市場內情景

  更有千千萬萬的書迷們,從全國各地奔赴而來。

  陝西省收藏家協會黨支部書記、副會長李欣宇曾這樣回憶這次展會:

  長春的這一屆屬于全國書展的初期階段,我當然不能錯過這個盛大的節日,于是乘飛機前往這座東北名城。在飛行途中,我聽到機艙裏不斷談論的都是跟書有關的話題,看來這班飛機上有不少我的同道。我真想站起來組織大家共同唱一首革命歌曲: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坐在了同一架飛機上。

  而在書市上,書迷的熱情更加高漲。爲了能夠搶到自己心儀的書,書迷們甚至擠破了門。

  請注意,這裏的“擠破了門”,不是誇張修辭,而是客觀描述。

  一名參會者這樣回憶當時的場景:

  開幕那天,我照例避開熱鬧,憑工作證從側門進大廳,快步趕往長春市各新華書店的零售店……約一小時,外面鼓聲大作,須臾人潮湧來,稍後聽見玻璃破碎,一側大門守衛失控……

書迷們擁擠著進入展會

  書迷們之所以如此爭先恐後,原因之一,就是那個年代的物資依然並不充裕。許許多多的書,可能要穿梭往來于城市的各大書店,才能一見。

  省內著名學者、作家、藏書家上官纓先生,就曾這次回憶:

  我早就是“儲款以待”,迫不及待地等著買書,而且是第一天就被潮水般的人群擁進展廳。隨看隨買已經拎了兩大包了,再也無力承受的時候,忽然看到幾種書:像《上海竹枝詞》《雷馬克文集》,精裝本的《第二十二條軍規》,特別是一部價昂的《京劇史圖集》;心裏合計今天實在拿不動了,明日再來買吧……第二天早早地趕到書市,又匆匆擠進展廳,在售書的攤位尋覓,這幾本書都不見了,急忙詢問得到的回答卻是:均已售缺……

長春的“書市時代”

  這次全國書市,也讓人們了解到了長春這座城市對于書籍的熱愛,對于閱讀的熱情。

  一篇報道曾這樣總結:

  第七屆書市,深圳人巨大的購書熱情使深圳市摘掉了文化沙漠的帽子;第八屆書市,長春人巨大的購書熱情又使長春勇奪文化之城的美譽。

  是的,長春人愛看書、愛買書、愛藏書。

  十幾年間,書市的地點從文化廣場到南嶺體育場,但始終不變的,是長春書迷們對于書籍的熱愛與追尋。

  這一點,從曆屆長春書市的接待人數以及銷售額上也能略窺一二:

  接待人數,從第一屆的45萬人次,發展到了第四屆的156萬余人次;

  銷售碼洋(指圖書定價總額),也從第一屆的147萬元,發展到了第十四屆的2350萬元。

長春的“書市時代”的銷量變化

  直至2010年,這一展會升級成爲“長春圖書博覽會”(簡稱“長春書博會”),並移師長春國際會展中心;擁有十幾年曆史的長春書市,就此暫時告一段落。

  這一年到2013年,長春書博會總共舉辦了四屆,會場均選擇了長春國際會展中心。

  不過,盡管曆屆書博會依然保持著可觀的關注度與銷售額,但是伴隨著電子媒介的興起以及圖書網購的火熱,傳統的圖書銷售,已經逐漸步入低谷。

國內圖書市場的銷量變化

  根據新聞報道,長春一名書店經營者表示,自2012年開始,書店利潤開始不斷走低;傳統圖書也有了更多的替代品,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選擇使用手機、平板看書……

  2014年,延續了十幾年的長春書市/書博會,失約了。

  不僅僅是2014年,緊接著的2015年、2016年,長春書市/書博會,依舊停辦。

  直至2017年,闊別三年的圖書展會,以“長春書展”的名字,重歸這座城市。

  在南嶺體育場,500多家出版社近10萬種圖書和音像電子出版物進行了集中展銷;

  但是相較于此前幾年的長春書市,本次展會的關注度、銷售額,已經下滑嚴重。

  長春書展,連續舉辦了兩年。隨後,長春的大型圖書展會,再度迎來了漫長的空缺時期。

傳統閱讀的複興之路

  面臨電子閱讀與網絡購書洶湧大潮的猛烈沖擊,出版人和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們,也一直在想辦法、動腦筋。

  書店逐漸發展成爲了融合閱讀、打卡、休憩爲一體的休閑空間,除了書籍,往往還配有咖啡、奶茶以及文創産品;出版商們,也開始擁抱新的媒介、開拓新的渠道,依托大咖們的直播帶貨,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重拾紙質閱讀。

  書籍與閱讀的魅力,確實遠遠比我們想象得要更爲強大。

  終于,全國的圖書市場逐漸升溫。

  根據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爲912億元,同比上升4.72%;

  讀者們造訪書店、到書店“打卡”的熱情,也前所未有。

  根據統計,2015年,全國實體書店從2010年的22.4萬家減少到18.5萬家;但自近年起,這一數字開始顯著回升,至2023年,已經增加到了25萬家。

  以長春爲例,一方面,人們熟悉的新華書店、學人書店等傳統書店持續煥新,鍾書閣、言幾又、西西弗等網紅書店紛紛落戶——根據新聞報道,2023年,長春全市的實體書店數量已經超過了650家。

國內圖書市場的銷量變化,圖據共研網

  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在繁忙的生活中,暫時放下手機,重新捧起書籍。

  而長春闊別已久的圖書展會,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重新歸來。

  不同于以往的“長春書市”,本次書博會的規格也獨具一格:東北三省一區首次聯合舉辦的大型圖書交易博覽會。

  展會的主會場,選址在長春國際會展中心;各個出版社還融合自身的特色,對各自展區進行了各具特色的布展——吉林文史出版社的古色古香,吉林教育出版社的春意盎然,吉林攝影出版社的相機與膠片……

  這些細節中的用心之處,足夠值得我們期待。

部分參展出版社展區設計

  除了主會場之外,在省內多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州縣,如長春、吉林、集安等地新華書店,將同步設置12個線下分會場,以方便讀者參與;

  吉林出版集團、吉林省新華書店集團等單位,還將開通16個線上分會場,爲全國讀者提供線上參與渠道。

  更令人期待的是,這次展會還設置了夜場:在5月17日、18日,閉館時間將延長至20時30分。

  對于長春市乃至吉林省甚或東北三省一區的書迷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文化盛會,更將是一場難得的久別重逢。

  5月17日至5月19日,來長春國際會展中心逛逛吧。

  在各個展廳之間,那些穿梭往來的身影,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可能曾經在文化廣場中,可能曾經在南嶺體育場邊,可能曾經在那些年我們共同追過的書市中,與你擦肩而過。

來源:吉林文脈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