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吃不飽、穿不暖,爲啥很多人懷念,他們懷念的是什麽?

南齋孤風中 2024-05-11 21:08:55

在當今這個信息如潮水般,湧來的時代。

每個人都是大海中的一葉扁舟,被五光十色的信息,推搡著前行。

智能手機的屏幕,閃爍不息。

社交網絡的更新,永無止境。

娛樂新聞與短視頻,如同永不幹涸的源泉,不斷爲人們的日常生活注入新的刺激。

這樣的時代,繁華而喧囂,有時候卻也讓人心生疲憊。

生活的節奏,像是被按下了快進鍵。

壓力如同影子,無處不在。

回望六七十年代,那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時光,似乎在那裏流淌得更加緩慢,簡樸而純粹。

那時候,沒有智能手機的誘惑,也沒有互聯網,人們的娛樂方式簡單而質樸:

孩子們在街頭巷尾,追逐嬉戲。

大人們則圍坐在一起,分享著一天的勞作與收獲。

或許,只是一場鄰裏間的象棋對弈;

或是一部收音機裏傳出的老歌,就能讓大家歡樂不少。

物資雖然匮乏,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卻顯得尤爲緊密。

鄰居之間互幫互助,共度時艱。

那種淳樸的人情味,是如今高樓林立的城市中,難以尋覓的溫暖。

供銷社

那時候,咱們買東西主要還得靠供銷社,那是個熱鬧又親民的地兒。

你一進去,就像進了個大家庭。

啥都有,啥都熱鬧。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木質香和新布料的味道。

那是時代特有的氣味。

那些商戶們,有的是自己擺的小攤兒,有的是從別家租來的地盤。

手寫的尺碼標簽,字體各異。

有的工整有力,有的歪歪扭扭卻透著質樸。

每逢周末或月末,攤主們會圍坐一起,數著那一張張薄薄的分紅。

逛供銷社,那是一種享受。

大人們,邊挑東西邊拉家常。

孩子們跟在後面,眼睛滴溜溜轉,東瞧西看。

偶爾還能從老板那兒討顆糖吃。

買東西不急不躁,還能聊聊天,問問這家閨女上學咋樣,那家小子是不是又長高了。

那會兒,買東西不單純是買賣,還搭著一股子人情味兒。

現在回想起來。

那時候的日子雖然簡單,但是心裏頭暖和。

公社大食堂

公社大食堂,是個充滿煙火氣和集體回憶的地方。

那時候,村子不大,人情味兒卻濃得化不開。

食堂的外觀樸實無華,土牆青瓦。

門楣上挂著塊木牌子,用紅漆寫著“公社食堂”四個大字。

風吹雨打後略顯斑駁,卻更添了幾分歲月的痕迹。

食堂的規模有大有小,大的能容納上百人同時用餐。

小的也至少能讓幾十號人圍坐一起,熱鬧非凡。

這大小不是隨意定的。

都是根據各公社人口和地域實際情況來安排,確保每位社員,都能吃得上熱乎乎的飯菜。

每當夕陽西下,或是晨曦初露,那清脆悠揚的鈴聲就會准時響。

穿透炊煙袅袅的村莊,傳遍田間地頭。

這鈴聲,對于農民來說,就是最動聽的集結號。

意味著一天的勞累即將得到慰藉,家常的溫暖觸手可及。

大夥兒聽到鈴響,不管是在田裏揮汗如雨,還是在家門口編著竹籃,都會不約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計。

擦擦汗,拍打拍打身上的塵土,向著食堂的方向走去。

食堂內,幾張大木桌一字排開。

長條凳子,圍坐著男女老少。

大家夥兒邊吃邊聊,笑聲、談話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食堂的飯菜談不上豐盛,但絕對管飽。

一碗碗白米飯,配上幾道應季蔬菜,偶爾還能見到點肉星子,那可是孩子們眼中的“奢侈品”。

大鐵鍋裏炖著的白菜豆腐,或是土豆,香味四溢。

勾起了每個人的食欲,也讓人心頭湧上一股子滿足感。

吃飯時,老人們會聊聊往昔。

年輕人則交流著農事經驗,孩子們則在大人間穿梭嬉戲。

偶爾還能聽到哪家的婆娘喊孩子少吃點辣椒,多吃點青菜的叮咛。

這種場景,簡單而溫馨。

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仿佛飯菜也因此變得更加可口。

記得小時候,家裏條件並不寬裕,穿衣打扮自然也就沒有現在這麽多花樣。

不攀比,不懂名牌

那時候,一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不僅僅是口頭禅,更是生活的常態。

我的褲子,就是這段話最好的證明。

每年開春,媽媽總會把去年的褲子翻出來。

比劃著我那不停往上竄的個頭,眉頭微蹙,然後熟練地拿起針線,開始她的“改造”。

褲腳接長,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個細致活。

媽媽會找來顔色相近的布料,細心地裁剪成褲腳形狀,再一針一線地縫合上去。

接長後的褲子,雖然免不了有些許突兀。

但穿上它,心裏卻是滿滿的幸福感。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褲腳偶爾會不經意露出接縫的痕迹。

小夥伴們看到,非但不會笑話,反而會羨慕地說:

“嘿,你媽手真巧!”

那時的我們,以“自家制”爲榮,不攀比,不懂名牌。

只知道穿著媽媽親手縫補的衣物,就足以抵禦外界的風雨。

那些接長的褲腳,記錄了我童年的成長,也承載了太多關于家的溫暖。

鳳凰牌自行車

在那個年代,擁有一輛自行車。

簡直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其風光程度絕不亞于,今天年輕人駕駛著寶馬、奔馳穿梭在都市的街頭。

特別是鳳凰28包鏈殼、永久13錳鋼這樣的車型。

它們不僅僅是代步工具,更是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記憶中的鳳凰28,車身線條流暢,漆黑發亮。

那包裹著鏈條的外殼,閃耀著金屬的光澤。

每次騎行,鏈條轉動的聲音,都顯得格外悅耳。

騎上這樣一輛車,就像是駕馭著風,自由而驕傲。

引來路人羨慕的目光,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永久13錳鋼,以其堅固耐用著稱。

錳鋼的車身,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銀光,給人一種穩重而又不失時尚的感覺。

它的每一個部件,都彰顯著質量與工藝。

騎著它,即便是坑窪不平的鄉村小道,也能輕松應對。

那時候,誰家若是有這麽一輛自行車,那可是大事兒。

左鄰右舍,都會來圍觀。

孩子們更是圍著車打轉,眼裏滿是渴望。

騎車出門,總能收獲一路的贊歎和問候,那感覺就像是明星出行,自帶光環。

每當周末或節假日。

年輕人便會騎上這些寶貝,帶上心愛的人,沿著大街小巷穿行。

肉只要八毛錢一斤

那時候,生活簡單而樸素,物價也顯得格外親民。

肉只要八毛錢一斤。

這價格在今天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

盡管如此,大魚大肉卻並不是日常餐桌上的常客。

家家戶戶精打細算,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平日裏的餐食多以清淡的蔬菜爲主,偶爾搭配一點薄薄的肉片或是肉絲,就能讓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每逢過年過節,空氣中就彌漫著一種特別的期待。

這個時候,家家戶戶才會大方地拿出積蓄,購買些平時舍不得買的食材。

父親,會早早地去市場挑選最肥美的豬肘。

母親則忙碌于廚房,准備制作那一年中最令人垂涎的肘子和扣肉。

廚房裏,蒸汽缭繞,肉香四溢。

那是一種讓人幸福感滿溢的味道,也是童年的味道,家的味道。

肘子外皮金黃酥脆,內裏肉質軟糯。

每一口,都是滿滿的膠原蛋白。

而扣肉則是層層分明,肥而不膩,搭配著梅菜的清香,簡直是絕妙的組合。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享這難得的盛宴。

大人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孩子們則吃得滿嘴油光。

在那個物質並不富裕的年代。

人們更加懂得珍惜每一次的相聚,每一次的“奢侈”。

肉聯廠

在那個年代,能在肉聯廠工作,無疑是一件讓人眼饞的好差事。

每到年終歲末,肉聯廠的工作人員除了領取工資。

還能額外獲得一塊沉甸甸的豬肉和一板晶瑩剔透的豬油。

這在物質並不豐富的六七十年代,簡直就是實實在在的“硬通貨”。

要知道,那會兒的肉票緊張。

尋常人家,要想在年節期間置辦足夠的肉食,可不是件容易事兒。

因此,每當肉聯廠的員工提著這些福利回家,街坊鄰裏投來的總是豔羨的目光,言語間滿是稱贊和羨慕。

那時候,能在肉聯廠謀得一份差事,可不簡單。

如果誰家的兒子或女兒,能在肉聯廠上班,那可是全家的榮耀。

小夥子要是能說自己在肉聯廠工作,頓時就顯得格外吃香。

媒婆踏破門檻不說,女方家裏更是覺得臉上有光,認爲這是找了個實誠又能幹的好女婿。

與今日相比,那是一種慢生活。

讓人有足夠的時間,去感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它教會我們珍惜眼前人,感恩擁有的一切。

提醒我們在快速消費文化的沖擊下,不忘初心,留住那份純真與質樸。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偶爾放慢腳步。

回望過去,不僅是對過往歲月的一種懷念,更是一種自我救贖。

0 阅读: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