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明朝極個性藩王,不愛江山卻愛研究植物,著作拯救無數饑民

梁興興 2024-04-09 22:26:32

洪武三年,朱元璋決定分封諸王子,此舉受到朝野的反對,但朱元璋力排衆議,第一次就封了10個王,包括9個兒子和1個侄孫。

朱元璋當時覺得,若不封親族爲王,天下不穩,因爲彼時百萬兵馬都在幾位大將手裏,朱元璋生怕他們效仿宋太祖之事。

分兒子們出去守土是最安全的,兒子們總不會造老子的反。

但放出去皇族當王爺沒幾年,朱元璋就後悔了。

倒不是兒子們造反,而是這幫皇二代太不當人。

秦王朱樉被朱元璋罵“不曉人事,蠢如禽獸”,以虐殺奴婢爲樂,慘無人道;

谥號“魯荒王”的魯王朱檀,殘殺兒童煉丹,最後被丹藥毒死;

齊王朱榑、豫王朱桂、伊王朱彜,都是荒淫無道,濫殺無辜的惡人。

後人都說這是老朱家的基因有問題,其實不然,朱家這第二代皇子裏也有出類拔萃的。

太子朱標,被臣下稱“有王氣”,而成祖朱棣就不用說了,可以算是“小朱元璋”。此外,還有一位藩王名垂青史,他雖然政治不行,但在醫學上功勳卓著,他就是周王朱橚。

古代有唱戲王爺、有踢球王爺、有彈琴王爺,但很少有王爺對理科,即植物學、醫學有興趣。

朱橚就填補上了這個空白,這位王爺早期駐紮開封,後來獲罪前往雲南短暫生活,在南下的路上愛上了植物學。

可能是對政治心灰意冷,也可能是天生喜歡自然科學,朱橚人生後半段不問政治,一心搞“科研”,編纂醫書和植物書籍。

他主持編纂的植物學巨著《救荒本草》,和《袖珍方》《普濟方》等醫學著作,流芳百世,享譽海內外。

朱棣後來對這位弟弟非常珍愛,不僅因爲兩人是同胞,更因爲朱橚心地善良,能感民間疾苦。

那麽,藩王朱橚有怎樣的故事?作爲皇子的他,爲何能在醫學領域做出建樹?他的著作在曆史上有什麽地位呢?

1不按常理出牌的王爺:朱橚

朱元璋是古代出身最低的皇帝之一,童年不幸,讓他對親情關系極爲看重。

從稱吳王,定都南京開始,朱元璋在世的親戚都被封王封侯。待明朝建立,天下還沒徹底平定,洪武三年,朱元璋的9個兒子、1個侄孫就被“預封”到北方和西南地區爲王。

在這些藩王裏,正宮皇後馬氏的幾個孩子年紀最大,地位也最高: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吳王朱橚幾個兄弟被朱元璋寄予厚望。

吳王朱橚出生于1361年,封王時年僅10歲,哥哥們也都是十幾歲的年紀,都在南京皇宮裏讀書。

《太祖實錄》:“宴集東宮官及儒士,各賜冠服。先是,上建大本堂,取古今圖書充其中,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諸王,分番夜直,選才俊之士充伴讀……”

這個讀書處被稱爲“南京大本堂”,該制度後來被清朝繼承,現在看來是個優秀的教育方式。

但不知爲何,明朝初期的這些皇子,成才的實在不多。請來名儒教育皇子,反而教育出了朱樉、朱檀這些荒淫無道的奇葩。

除了太子朱標外,其他皇子也鮮有大才,好像朱家的天賦都點在武勇上,燕王、甯王、湘王、潭王等都是武將的材料,史書上記載他們膂力過人,弓馬娴熟,但文墨上不太出彩。

唯有吳王朱橚是例外,史書記載朱橚“好學,能辭賦”,是王子中的另類。他後來在封地建立印書館,還自己作《元宮詞》流傳民間。

洪武十一年,也就是1378年,朱元璋陸續派遣諸位王子就藩,但朱橚此時已經不是吳王,而改爲周王,王府在開封。

之所以撤掉吳王位,史書記載是因爲吳地是重要賦稅來源,朝廷需要直屬。也有人分析,可能因爲朱元璋自己就當過吳王,死對頭陳友諒也是吳王,所以他對“吳王”稱號很敏感。

洪武十四年,朱橚北上開封就藩,他的王府就在北宋皇宮的基礎上重建,規模宏大。

朱元璋還給朱橚安排了一門親事——把大功臣馮勝的小女兒嫁給了他。和功臣聯姻是比較敏感的,能看出來朱橚深受父皇信任。

就藩前幾年,朱橚默默無聞,可能是因爲日子過得太無聊,在洪武二十二年,朱橚帶著妻小離開開封,前往中都鳳陽遊玩。

今人來看,王爺待得無聊,出去玩玩也沒什麽大問題。但在明朝的制度下,王爺不得擅自離開封地,除非是皇帝召見,或者有兵事,受到朝廷調遣。

而且朱橚在鳳陽跟自己丈人馮勝見了面,這更是觸了朱元璋的逆鱗。盛怒之下,朱元璋召朱橚回南京,當面痛斥,並發配到雲南去反省。

同時,朱元璋還親自給雲南西平侯沐英下令:“周王遷鎮雲南,至日擇第居之,應有軍民之務,爾英自理之。”

意思就是周王來了,你負責他的住所和工作,一切由你安排。

2好奇心,是朱橚身上的閃光點

朱橚離開北方,把周王府交給兒子朱有燉,自己南下雲南。

被發配到遙遠的邊疆,按理說來朱橚應該心情沉重,但史書記載他好像並非如此,還是心不在焉。

所謂“發配”者,其實也是皇帝給的一次機會,藩王從啓程赴邊開始就是一次考核。

一般來說,王爺每到一處,都要和地方官接觸,考察地方工作,了解風土人情,地理面貌,並留下自己的見解,要麽寫诏書上報,要麽等待皇帝诏問。

但周王朱橚南下,居然一路遊山玩水,不理會這些細節,顯然沒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

《禦制紀非錄》記載:“由是召至,谪遷雲南。並經過州郡城池廣狹、山川地理險易、民情風俗皆無所知,自古至今愚蠢無有如此者。”

《禦制紀非錄》這本書是朱元璋的親筆,專門記載從古至今王爺們的惡行。這是朱元璋對朱橚的評價,因其對南方物情一無所知,“愚蠢”二字可以看出他有多生氣。

可朱元璋誤會了朱橚,朱橚並非對山川地理和民間疾苦毫無興趣,他的目光其實更加專注,盯上了南方的醫學和植物學。

長久以來,雲南地區都是化外之地,從中原入雲南,要麽走四川、要麽走貴州,都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和漢地迥異。

朱橚在南方看到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他們經常吃各種草木治病,身體強健,在煙瘴之地也出入自如。

相反再看中原漢人,王公貴族這些嬌嫩的溫室花朵自不必說,連隨行的軍人們都抵不住南方的瘴氣和悶熱氣候,紛紛病倒,甚至死亡。

朱橚到了雲南後,住在一所小宅子裏,整日無所事事,就開始研究南方的植物。

《方論》記載:“(周王)寓居滇陽,知彼夷方,山岚瘴瘧,感疾者多,惜乎不毛之地,裏無良醫。”

恰好當地沒什麽漢人大夫,朱橚就開始自己琢磨藥方。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朱橚一心鑽研這些學問,帶著手下到處訪問大夫甚至山民,尋找草藥和各種野菜,不知不覺就過了一年多。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想看看朱橚改造得如何,就把他召回南京。朱橚對南方山川地理一竅不通,但改過態度誠懇,朱元璋痛罵了一頓就讓他回開封了。

回到王府,朱橚沒有閑著,而是召集名醫寫書。

他找來醫生李恒,整合唐代以來的醫學典籍,加上他在雲南抄錄的南方藥方,在洪武二十四年寫成著名醫學典籍《周府袖珍方》,後世俗稱《袖珍方》。

該書裏記載了3000多個藥方,包括人們常見的風寒暑熱,南方瘧疾痢疾,以及傳染病、慢性病、皮膚病等等疑難雜症。

《袖珍方序言》:“殿下存愛物之仁,蘊好生之德,垂憫邊鄙之民,地偏俗異,習爲僻陋,遇有災疢,辄淫祀以求福......乃于暇日,編擇古今群方之經驗者,萃成一書。”

該書主打實用性,取消了以前醫書裏繁瑣的陰陽義理、藥性論證,也刨去巫術、傳說之類的內容,簡單直接告訴病人藥方,“袖珍”二字的意思就是藏于袖中,隨取隨用。

這種寫醫書的方法,已經有現代醫學的雛形。

3一本《救荒本草》,拯救了無數黎民

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橚開始在醫學路上越走越遠,爲了研究藥性,他還自學植物學,在府邸開了一片野地,找各種植物種植,查其性質。

在了解醫藥的同時,他發現不少植物既沒有藥性,也沒有毒性,而且好入口,可以當做應急的食物。

朱橚覺得這是個大發現,畢竟他所在的開封地區,自古就是河南的核心地區,但河患嚴重,旱澇交替,人民生活艱辛,自然災害後只能吃草果腹。

朱橚決心做一本“可食草木的百科全書”,但還沒正式開始編纂,朱元璋駕崩了,皇長孫朱允炆上台。

朱允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削藩”,革自己叔叔們的命。

幾十個藩王裏,“九大塞王”地位最高,而塞王之中,燕王、甯王勢力最大,朱允炆不敢隨便動。于是他先拿周王朱橚開刀——他是朱棣的親弟弟,可以殺雞儆猴。

很快,朱橚被誣謀反,李景隆將其帶回南京,隨後又發配到雲南。

這次朱橚去了三年,依然在雲南研究植物,直到朱棣打贏了靖難之役,他才被招回南京,恢複王位。

朱橚回到開封後,他決定把幾年的所得整編成書。在永樂初年,兩卷本《救荒本草》問世,並在永樂四年大規模刊印。

這本書是古代極爲罕見的、專以“救荒”爲宗旨的植物類書籍,裏面分爲草、木、谷、果、菜不同種類,有圖、有文,寫了400多種植物的功效,告訴人們餓得走投無路時可以吃什麽、吃多少。這本書詳細研究了中國南北的植物差異,200多種植物都是首次出現在傳統著作裏,大多是朱橚在南方學習到的知識。

《救荒本草》問世,社會各界都稱頌這是利在千秋的善舉,文人和學者開始爭相模仿。

明朝後來推出《野菜譜》《野菜博錄》《救荒野譜》等書,對中國的植物學發展有很大推動,而且真真切切在一些饑馑年份救了無數人命,英國、日本學界都贊歎不已。

後來,朱橚還整理漢唐以來的醫學典籍,親自編寫《普濟方》,該書被他送給永樂皇帝朱棣,朱棣大喜,賞賜朱橚袍服、財寶。

朱棣看到弟弟有志于醫學,覺得他宅心仁厚,自然開心。但朱棣更滿意的是:這位輩分僅次于自己的藩王無意于政治,一心鑽研醫術,這給其他藩王起了個好頭。

如果明朝幾十個藩王都像朱橚一樣省心,自己和後代就能高枕無憂。

在人生的末尾,周王朱橚都在忙著學醫和研究植物,閑暇之余就搞搞音樂和戲曲。

朱橚對音律的造詣也很高,會寫曲子、戲本,這一習慣被他的兒子——第二任周王朱有燉完美繼承,朱有燉後來成爲著名的劇作家,在古代藝術史有重要地位。

明仁宗洪熙元年,朱橚在開封去世,朝廷賜谥號“定”。所以後世《普濟方》《救荒本草》都冠以“周定王”的名字,以紀念這位學者王爺。

參考資料:

1.《朱橚生平及其科學道路》王星光,彭勇

2.《朱橚和他的《救荒本草》》羅桂環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