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皇帝谥號:從劉邦到劉備,爲何僅三個皇帝谥號無“孝”?

諸史 2024-02-22 13:57:51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就是人死之後,在評價一人功過是非時,爲了方便對曆史人物蓋棺定論,于是選擇用“谥號”來進行高度概括。

根據西周金文記載,大約在周穆王時期,給大貴族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較普遍,因此谥號最晚出現于周代初期,此後持續到近代,曆經大約3000年。

曆代帝王谥號之中,漢代皇帝谥號別具特色,東西蜀漢持續400余年,從劉邦到劉備,僅有劉邦、劉秀、劉備三個皇帝死後谥號中無“孝”字,其他皇帝皆有“孝”,比如我們熟悉的漢武帝劉徹,其谥號就是“孝武”。

問題在于,爲何漢代皇帝谥號普遍加“孝”,爲何又此三個皇帝谥號無“孝”?(本文總結的是死時爲帝者,劉禅死時已非皇帝)

我們都知道,漢朝主張“以孝治天下”,但漢朝人理解的“孝”,不是簡單的孝順、孝敬,更非盲目的以孝治天下,而是有一套治國理論基礎。

呂氏春秋孝行篇記載:“凡爲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植之謂,務其人也。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衆之,務其本也。務本莫貴于孝。”因此,“孝”是人之本,一切高貴品質的前提,所謂“百善孝爲先”,也是“忠”、“勇”等的前提。

因此,漢代皇帝谥號普遍加“孝”,以孝爲常谥,肯定與治國理論相關。但問題是,既然如此,那麽爲何劉邦、劉秀、劉備三者谥號卻無“孝”?其實,漢朝以孝爲常谥,更有一些獨特原因。

漢昭帝劉弗陵去世後,霍光與群臣立昌邑王劉賀爲帝,但數日後,霍光認爲劉賀“行昏亂,恐危社稷”,主張將之廢除,重新選擇皇帝,詢問其他朝臣意見時,田延年有過一段表述: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記載:“今群下鼎沸,社稷將傾,且漢之傳谥常爲孝者,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如令漢家絕祀,將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乎?”其中,所謂“宗廟血食”,顯然是指劉氏後人能繼續祭祀祖先,讓祖先得到血食。

田延年指出漢朝以孝爲常谥的原因,在于“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簡單的說就是後代具有祭祀與延續宗廟的責任,同時也隱含繼承者的正統性。

漢昭帝駕崩于公元前74年,距離劉邦建漢僅140年,而且田延年是在廢立劉賀的重要場所發言,因此他的話無疑更接近漢朝“以孝爲常谥”的本義。

由于劉邦是漢朝的開創者,而不是“孝”所強調的繼承者身份,因此劉邦谥號上自然無需帶“孝”。但問題是,劉秀、劉備都是劉邦的後人,漢朝的繼承者,爲何他們谥號裏卻沒有“孝”呢?原因很簡單,他們開創者的身份大于繼承者。

西漢祭祀于高廟,東漢祭祀于世祖廟。《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崩,明帝即位,以光武帝撥亂中興,更爲起廟,尊號曰世祖廟……後帝承尊,皆藏主于世祖廟”。因此,劉秀是萬世不祧之祖的開創者身份,是“世祖”,自然谥號中無需加“孝”。所謂“不祧之祖”,就是不遷入祧廟(供奉遠祖之廟)的祖先,通常用來比喻創立某種事業而受到永遠尊崇的人。

與劉秀相比,劉備谥號中更不適合帶“孝”,因爲劉秀是西漢長沙定王(漢景帝之子)的後代,隔了大概六七代,在禮法上還認漢元帝爲皇考,而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後代,血緣更爲淡薄,更不便作爲東漢或西漢的繼承者身份。同時,由于劉備也是靠自己打下一片江山,更多的是開創者身份。因此,劉備谥號爲“昭烈”,理所當然的不帶“孝”。

綜上,漢朝以孝爲常谥,其原因不在于《呂氏春秋》、儒家經典等對孝的論述,更主要的原因應該在于“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

其實,秦朝短暫而亡,教訓深刻,因此漢朝建立後的首要任務,顯然應是如何延續江山,以孝治天下是延續江山的手段,激勵後人延續劉氏江山才是終極目標,或許如此才是谥號帶“孝”的根本原因!

0 阅读: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