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要求八路軍出兵援助,中共則“只配合,不作戰”

史海撷英 2024-04-14 18:48:04

民國三十年(1941年)6月22日,德國聯合匈牙利、羅馬、芬蘭,集結了陸、海、空三軍550萬兵力,對蘇聯發動了閃擊戰。

至此,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徹底揭開了蘇德戰爭的序幕。戰爭爆發初期,尚未做好任何防禦准備的蘇軍,在敵軍的大規模突襲中可謂一路潰敗。

與此同時,處于遠東地區的日軍也在蠢蠢欲動。當時,日本關東軍總兵力高達70余萬。一旦德軍在正面戰場取得壓倒性勝利,日軍就會隨時進攻蘇聯,並形成東西兩線夾擊之勢。

蘇軍之所以會在蘇德大戰初期,吃了一個損失極爲慘重的啞巴虧,其實和斯大林的僥幸心理,以及錯誤判斷德國不會進攻蘇聯的盲目自信,都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早在蘇德戰爭爆發的前一個月,潛伏在日本的蘇聯特工佐爾格,截獲了一份名叫“巴巴羅薩”的軍事計劃。

爲了避免蘇聯本土遭到攻擊,佐爾格經過再三確認之後,最終決定將這份密報發回蘇聯本土,但卻並未引起斯大林的重視,他自信地認爲德國會顧忌《蘇德條約》,不會對盟友動手。

很顯然德國在野心不斷膨脹之時,最想吃掉的就是這個和德國意識形態對立的大國。所以,才會集結重兵對蘇聯展開突然襲擊。

在這個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栽了一個大跟頭的斯大林爲了緩解蘇聯的軍事壓力,以及來自日本方面的軍事威脅,終于放下了“老大哥”的顔面,決定向毛澤東求援。

其實,早在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解放日報》就發表了一篇社論,既表達了對蘇聯的同情,也明確了援助蘇聯的主張。

按照斯大林的預想,中蘇身爲同一個陣營的盟友,只要他放下面子向我方張口,那麽毛澤東就一定會鼎力支持。

同年7月,在蘇軍節節敗退的關鍵時刻,斯大林緊急致電毛澤東,並提出了希望八路軍提供援助的請求。他的意圖十分明顯,那就是希望我方出兵搗毀鐵路等交通幹線。

斯大林的想法十分直接,一旦我方按照他的要求出兵,不僅可以起到牽制、延緩日軍進攻的作用,而且還能給蘇軍留出喘息的機會。

約瑟夫・維薩裏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

面對斯大林的請求,毛澤東的態度十分積極,但就是絕口不提出兵的事情。並且,他還電告彭老總“只配合,不作戰”。

毛澤東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部署,主要是因爲當時我國正處于抗戰的重要階段,根本騰不出手去幫蘇軍。另外,從當時八路軍的人數和武器裝備來看,也根本無法和日軍進行正面交鋒。更爲重要的是,毛澤東的戰略眼光十分長遠,他認爲我軍對蘇軍的援助,只能從間接和長期兩方面著眼。說白了就是戰略上可以配合蘇軍,但絕不能盲目出兵,否則只能是兩敗俱傷。

斯大林見我方在同意援助蘇軍,但卻並未做出任何反應之時,于同年11月12日,再度撥通了毛澤東的電話。

這一次,早已經焦頭爛額的斯大林,以近乎于懇求的語氣,希望我方能在長城一帶部署兵力。不過讓他大失所望的是,我方並沒有聽從于他的指令。爲此,斯大林還特意拉上了共産國際,對毛澤東進行了嚴厲批評。面對來自外界的批評之聲,毛澤東還是堅持己見:“拒不出兵”。

此後,斯大林又連續4次給毛澤東致電,一直到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初,在斯大林連續致電6次之後,毛澤東才同意讓八路軍部署在長城沿線。

事實上這次所謂的出兵,也仍然堅持之前的意見,那就是堅決不作戰。無奈之下,斯大林也只好默許了我方的做法。

毛澤東之所以在斯大林最後一次致電時終于放棄了不出兵的想法,背後的原因十分簡單。當時,蘇聯衛國戰爭已經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這個時候我們出兵並不會和敵人正面交鋒。

其實,斯大林要求我方出兵,這本身就是不顧我軍死活的錯誤做法。當時,八路軍的力量十分有限,一旦貿然和日軍進行正面交鋒,勢必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嚴重損失。反之,通過間接戰略援助蘇聯的方式,不僅會有效保存我軍的實力,同時也達到了爲蘇軍造勢的目的,這才是最符合實際情況的正確決策。

2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