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則-改變傳統育兒的思維方式

杜鵑育兒知識啊 2024-04-14 06:59:11

其一

上上周末去爬山,下山的中途碰到一對母子,孩子3-4左右,當時我背著女兒距離他們不遠。聽到這個孩子跟媽媽說:媽媽,我害怕。我猜測可能是爬山累了,看著很陡的下山階梯,害怕會摔下去。我下意識的想這不就是孩子在表達害怕的情緒的場景嘛。我還在想合適的應對方式,就聽到孩子媽媽說:這有什麽好怕的?好熟悉的回應方式!果然,孩子就沒說什麽了。好像也是挺有效的處理方式。

我當時有股沖動,想回頭,走到那個孩子面前給孩子說:孩子,你感覺害怕,要不要我們先靠著欄杆坐下來休息一下,然後你給我說說是什麽讓你覺得害怕?

接下來如果孩子表達是因爲階梯太陡,害怕摔跤,那麽可以引導孩子想辦法,如何可以避免摔跤。孩子如果想不出來,家長還可以出主意供孩子選擇,比如扶著欄杆,比如拉著媽媽的手,比如不走太快,比如不靠近沒有欄杆的一側走路。

當然,我沒有這麽去做,還是有點不自信吧。

其二

前天上午,我帶著女兒在樓下玩耍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外婆和她的小外孫。孩子們在玩耍的同時,我們這些大人也聊了幾句。這個外婆說,小外孫不愛說話,帶到學校去,老師懷疑有自閉症,但是她不認可老師的說法,因爲這孩子什麽都聽得懂。她還說,昨天晚上她女婿埋怨她,說她帶孩子的方法不對,孩子都不會講話。

當我跟孩子打招呼的時候,她會在旁邊給孩子說:叫叔叔好,你講叔叔好!外婆會重複好幾遍,但是小男孩就是不開口。當兩個小孩子互動的時候,她也會說:二寶,你講謝謝妹妹。反複提醒孩子。

很明顯,外婆對于小外孫不怎麽說話是很介意的。特別是女婿都埋怨她以後,雖然她不開心,因爲她是幫忙帶孩子,但同時她內心是很有壓力的。所以才會嘗試一遍遍叫孩子重複她說的話。只是這個做法沒有效果。

我就跟這個外婆說:您別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讓孩子很有壓力,反而不願意學。您在孩子面前多講話,給他一個語言交流的環境,孩子不說沒有關系,孩子都很聰明,他會學到的。順便我也了解了下這個孩子的成長經曆,原來之前一直是外公帶,外公就不怎麽說話,一般都是自己刷手機,跟孩子沒有交流。

後面我發現,當我去照看正在玩耍的2個小朋友時,這個小男孩是願意主動跟我說話的。我也注意到我女兒跟我說她在做什麽的時候,小男孩也會跟著說。

其三

昨天跟朋友分享了一點育兒理念,朋友問我他孩子老丟東西,前幾天春遊把他的充電寶給丟了。他本想晚上把孩子教訓一頓,聽了我的分享以後問我有啥更好的處理方式。

我問他原本想怎麽教訓?通常是講講道理,然後罵一頓(指責一通),如果孩子認錯態度不端正,可能還會揍一頓。然後我問,你想要解決什麽問題?這個問題發生的原因是什麽?如果說認定原因是孩子粗心大意(人有問題),那麽這個問題就不好解決。

試想一下,你給孩子說,下次別粗心大意了。孩子怎麽做才是不粗心大意呢?另外,你假設了,孩子是成心的,明明可以不粗心的,故意找別扭,想引起父母的關注。還有,如果每次孩子丟了東西,得到的都是一頓打罵,那麽孩子就不會覺得丟了東西是個要解決的問題,因爲挨一頓打罵這個事情就過去了。最後,如果父母覺得孩子老丟東西是個問題,應該父母主導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爲一個家庭裏面一定是能力最強的人來解決難題,而不是交給能力最弱的那個人。最後這條也適用上面那個故事,女婿說丈母娘帶孩子的方法不對,這個話是無力的,他作爲家庭支柱,面對孩子不願意開口說話的問題,他應該積極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並把方法教給丈母娘。

我給朋友的建議是,先跟孩子談一談對于這次充電寶丟了這個事自己的感受。順便提及之前出現過多次丟東西的情況。彼此承認弄丟東西是個問題。然後,回顧一下事情發生的經過,總結出幾條經驗來,包括總結出行動手冊的概念。

這樣的總結,並不能保證下次一定不弄丟東西,畢竟我們大人都有弄丟東西的經曆,但是每次有這樣的情況都去總結,對于孩子是一種好的行爲習慣的培養。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待事情的視角變了。我們由搞定人,變成了搞定事!

以上,學習家庭教育相關心理學知識的一點收獲,歡迎有育兒困惑時找我聊聊!

0 阅读:2

杜鵑育兒知識啊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