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生和監生到底有何區別,如果和舉人相比哪個含金量更高?

左都禦史有料 2024-05-12 02:10:10

清代官場尤其看重出身,不同的功名對于官員仕途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以正途而言,進士爲第一梯隊,入仕概率幾乎是百分之百。處在第二梯隊的舉、貢、監雖然說是拿到了入仕的資格證,但能否入仕或是入仕之後能當什麽官變數還很大。

舉、貢、監屬于三個不同的出身,可能有些讀者對于他們之間的區別還不是很清楚。爲了讓大家有一個更爲全面的認識,禦史借助相關的文獻資料,來講一講這方面的內容。

第一、舉人和貢生、監生哪個學曆高、出身好?

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分爲三級制,即生員——舉人——進士,如果再細分的話就是四級制,外加一個翰林。

舉人即通過鄉試的考生,從難度上來講,作爲一個讀書人能考中舉人已是萬幸,因爲各省舉人的錄取比例極低,以江南而言,參加鄉試的考生有一萬多名,而中舉者只有一百多人,錄取比例僅爲百分之一。

貢生顧名思義,就是地方向朝廷進貢的優秀學子,具體分爲歲貢、恩貢、優貢、拔貢、副貢、例貢。六類貢生中前四類都是在各省府州縣中挑選出來的優秀生員,區別不算太大(如果對此四類貢生有不了解的讀者可以在評論區提問)。

較難理解的是副貢、例貢,所謂的副貢就是鄉試中沒有考中舉人,但是成績也比較優秀的考生,這部分會被單獨列一個“副榜”。如果說新科舉人中有發現作弊行爲或是其他意外,那麽名列副榜者就有機會成爲舉人。副榜生員盡管沒能取得舉人資格,但是朝廷規定他們可以入國子監讀書。

例貢指花銀子買來的貢生,這一類貢生含金量最低,不列入正途,法律層面上規定,例貢生不具備入仕的資格。

監生,通俗地理解凡是進入國子監學習的都是監生。各省選出的貢生,不管是什麽類型的,最終都是國子監的學生,所以從大的方面來講,貢生也是監生的一種。

那麽如何區別貢生與監生呢?監生分爲恩監、蔭監、優監、例監四種。凡是皇帝特許入監的學生稱恩監;京官文四品以上,外官文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按定例可蔭一子入監讀書,這部分官二代屬于蔭監(蔭監還可細分爲恩蔭、難蔭)。

又,各省府州縣生員通過考試的途徑進入國子監的稱優監;以捐納方式取得監生資格的稱例監。

從監生的原始資質來看,有一部分人入監之前並沒有取得生員的功名,而是通過特殊方式進入國子監的。也就是說貢生(除例貢外)的學曆都是生員,整體水平高于監生,是國子監的優質生源。

不過我們還是要搞清楚一點,貢監生的原始學曆最高只是生員,與通過鄉試的舉人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也是清代很多貢監生繼續參加科舉的主要原因。所以以學曆來看,貢監生不如舉人。

第二、舉、貢、監入仕渠道有何不同?

清初時期國家人才匮乏,僅是進士群體無法滿足朝廷的用人需求,各府州縣的大量官缺有很多都直接授予舉人,其任職起點也較高,知縣、知州都可授予。

康熙晚年以後,舉人入仕之路遲滯,僅有少部分幸運者能夠被授予知縣或學官。進入乾隆朝之後,舉人入仕難度就更大了,這也是乾隆皇帝出台舉人“大挑”的原因,規定每六年舉行一次大挑,由吏部在符合條件的舉人中,遴選出一部分外放知縣、教職。

相對而言,貢、監生入仕的難度反而更低一些,按照規定,貢監生學習期滿後,要統一參加朝考,通過考試的就可以授予官職。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朝考只針對歲貢、優貢、拔貢三類貢生,至于恩貢、副貢、例貢,法律上就沒有規定其直接入仕的途徑,他們必須在國子監學習期滿之後才有機會獲得入仕的機會。

監生由于質量不如貢生,所以朝廷明確要求他們必須在國子監讀書達到規定的期限,稱爲“肄業”,學習期滿後同樣也要參加吏部組織的考試。

朝廷對監生的要求相對也較高,首先學習時間規定要三年,這是爲了讓他們多積累學識。此外考核也比較嚴格,每個月都要舉行考試,成績實行的是“積分制”。

即考一等積一分,二等得半分,二等以下無分。一年之內要積八分才算合格,合格證三年期滿之後就可以參加吏部的铨選,或是直接到各部院實習。

貢生由于具備更高的文化素質,故而授官的起點略高于監生。成績優異的貢生,有的被任命爲七品京官,分派到部院試用、鍛煉三年後,便可以轉爲正式的六品部院主事。有的貢生被任命爲知縣,下放到各省試用;還有的直接授予教谕、訓導一類的職務。

監生當中的恩監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品級要根據父親的職務而定,一品大員之子爲五品,二品官之子爲六品,原則就是子比父低五品,這是朝廷定制,吏部必須嚴格按照這一規定辦事。

其他監生的出路就要差很多了,成績好的也就是安排教谕、訓導一類的,次一點的則是授予縣丞、主簿一類的佐貳官或是其他雜職官。

通過以上的介紹就可以看出,舉人學曆和入仕起點最高,但入仕難度較大;貢、監生學曆不及舉人,但入仕相對簡單,只是擔任的職務比較雜整體不及舉人。

5 阅读:56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