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香嗎?爲什麽50%的博士畢業後不做科研,四個成語揭示真相

教育氣象觀 2024-04-15 11:30:51

中國有接近3000所大學,平均每10所大學裏面就有1所擁有博士授予權。全國每年新招博士生80000人,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進入科研院所或者是在大學繼續做科研,這究竟是什麽原因?

原因一:羊腸小道

博士是博學的,博學體現他專注研究的某個領域的知識深度;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博士也是“無知”的,“無知”體現在他研究的專業領域之外的知識的廣度。博學是絕對的,“無知”是相對的。

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有些時候深度和廣度你只能擇一而從之。在一個狹窄的專業領域之內,想要研究出一定的創新科研成果,有時候百般努力也無法成功,甚至讓人感到絕望。絕望之下選擇放棄,似乎也可以理解吧?

原因二:養家糊口

博士也是人,是人就要生活,想生活就要有物質基礎。抛開那些十幾歲就能讀博士的天才不說,普通人讀到博士畢業,怎麽著也得30歲左右。30歲左右是什麽年齡?成家立業、養育小孩的黃金年齡,而且父母也基本開始步入老年。

這個年齡剛好是經濟壓力比較大的時候。科研工作很多時候要面臨非升即走的壓力,科研成功的概率低,投入産出比在剛起步的時候也並不算高,進入企業就職或者是創業,獲得的經濟回報可能更高。多賺點錢,養家糊口,似乎也無可厚非吧?畢竟除了博士之外,他們也是別人的子女,也是別人的配偶,也是別人的父母啊。

原因三:望而卻步

很多人在報考博士之前,對科研工作充滿了熱情,希望自己可以成爲科研大牛,做出成果報效國家,甚至能夠改變世界。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即便你滿腔熱血做科研,也可能面臨外部環境的擠壓,從而不得不接受某種現實,甚至向現實妥協。

剛才說過,做科研産生結果是比較難的,而且投入産出比低。你去問一下身邊的博士,很少有人會覺得博士階段的學習不痛苦,不折磨,不需要長期堅持。久而久之,好奇心在漫長的等待中漸漸消退,頑強的毅力在重複加班中大打折扣。攻讀博士並不適合每個人,沒有繼續做科研的欲望從而選擇退出,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吧?

原因四:畸重畸輕

想要讓植物生長茂盛,培育植物的土壤就一定要營養豐富,再配以陽光雨露。想要讓人才更多地投身于科研,那科研環境就必須要健康。但遺憾的是,我們目前的科研環境還算不上優秀。

制約科研環境的因素主要有兩個:評價導向和師生關系。

評價導向方面,我們現在對于科研人員的評價和考核,多數集中在論文産出。不管是導師還是學生,都要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論文上,這也導致很多導師抽不出時間來對學生進行科研指導。

師生關系方面,由于學生是否可以畢業,導師握有超強的話語權。所以很多情況下,導師和學生的關系反而更像是老板和員工之間的關系。高投入,低産出,有時候還要忍受部分導師並不友好的待人接物方式,成了很多學生心中的痛。

在我們普通人眼裏,讀到博士不從事科研工作是一種浪費,但我們是否真的從博士們的角度出發,思考過他們所要面對的種種困難呢?如果你面臨與他們同樣的困難,你是否會繼續無怨無悔地選擇科研工作呢?

0 阅读:1

教育氣象觀

簡介:學無止境,教學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