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館聯辦,134件寶貝亮相沈陽故宮,“晉韻華彩”展琉璃之美

東北新農業 2024-03-21 14:53:17

“永服(福)宮大脊”字樣脊筒

團龍紋琉璃壁心

黃綠釉雲龍紋琉璃瓶

黃綠釉獅子脊獸

3月19日,由沈陽故宮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鞍山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晉韻華彩——山西琉璃藝術展”在沈陽故宮拉開帷幕。展覽通過一脈相承的燒造工藝,以“山西琉璃的時代變遷”“建築上的琉璃”“廟堂與明器”三個單元的134件(套)文物,講述神秘多姿的琉璃文化,展示山西琉璃文化遺産,見證我國古代琉璃工藝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以此迎接沈陽故宮申遺成功20周年。

山西隋代珍品

穿起琉璃發展史

琉璃作爲建築的重要附屬構件,主要用于屋面裝飾,具有表達秩序、宣傳禮制、求吉納福等作用,極大豐富了中國建築文化的內涵。山西自古就是琉璃生産、使用的重要地區,琉璃在建築上應用廣泛、流派衆多、傳承有序,造型莊重、色彩絢麗。

在“山西琉璃的時代變遷”單元中,豐富的山西琉璃遺存展示了難得的早期琉璃藝術發展序列。山西各地的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低溫釉陶明器;北朝時期,平城和晉陽先後爲北魏和東魏、北齊的政治文化中心,諸多重要遺址中都可見鉛釉陶器;隋唐時期政權穩固、經濟繁榮,三彩釉陶成就斐然;兩宋時期我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迅速,在建築上和墓葬中出現了許多琉璃精品。

此次在沈陽故宮展出的有司馬金龍墓出土的釉陶器物,這個古墓于1966年發掘。大同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的司馬金龍墓當年出土了大量釉陶器物,有騎馬武士俑、儀衛俑等,這些器物皆用粗紅黏土作胎,施綠、黃或醬色釉,造型生動寫實,極富生活氣息。

此外,介休古寺遺址出土的3件隋代綠釉菩薩也現身沈陽故宮,3件琉璃珍品身式修長,腰部微屈,胸臂袒露,胸前佩戴璎珞,衣飾纏腰,羅裙緊貼下肢,飄帶自臀部垂于兩側,神態和裝束均脫離了北朝風格而向唐代過渡。

海城“構件”

講述琉璃從制到用全過程

展覽第二單元主要展示建築上的琉璃。其中展出了來自海城黃瓦窯的19件琉璃構件。黃瓦窯是清代盛京地區一處規模宏大的禦用琉璃官窯,主要負責供應清代皇家宮殿、行在、陵寢、寺廟等建築所需之琉璃磚瓦。海城市析木鎮缸窯村旁曾發掘出一座燒制琉璃瓦的饅頭窯,窯內出土100余件文物,有的瓦件上清晰地刻有大清門、永福宮等字樣。本次展出的有“永服(福)宮大脊”字樣脊筒、“福陵角樓”陰刻字樣脊筒等,展現了特殊的琉璃生産工藝和爲宮廷建築裝飾服務的屬性,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

據介紹,黃瓦窯的創始人祖籍山西。明朝末年,原居山西介休的侯氏舉家遷至海州(今海城)析木城並在此創建侯家窯(黃瓦窯前身)。遼金之後,宮殿建築中大量采用琉璃構件。元朝統一全國後,山西琉璃制作品類、造型、工藝、色彩等各方面,較前均有發展。元初創建的永樂宮,各殿瓦頂上的琉璃構件制作技藝極高。明朝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寺廟興建,促進了琉璃制造的空前繁榮,其制作規模、技術均創新高,琉璃藝術佳品豐富多彩。

展覽的第三單元爲“廟堂與明器”。而在發現于1955年的明晉裕王墓(墓主人爲明代末年第十一代晉王朱求桂)中,陵墓墓門門頂及左右八字牆可見藍綠釉勾頭、滴水、脊獸等琉璃裝飾。本單元還展出了明代墓葬出土的各類家具明器,如彩釉陶桌、釉陶供品高足陶盤、茄皮紫釉陶花瓶、釉陶蠟燭台等,爲研究明代家具的造型、組合、陳設等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反映了明代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生活,是探究明代喪葬意識行爲及明器隨葬制度必不可少的實物資料。

(東北新聞網農業頻道)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