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不英(初章)有謠言張太後欲立朱瞻墡,爲何最終是朱祁鎮即位

驚心鳥 2024-02-13 14:06:20

明英宗朱祁鎮雖然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在剛出生不久便被立爲皇太子,但是在繼承皇位過程中也受到了不小的波折。尤其是朱瞻基英年早逝,身爲皇太子的朱祁鎮才九歲的時候,朝廷陷入主少國疑的氣氛之中,宮中對他是否繼承皇位存在著很大的疑慮。當時明朝宮廷中一度有謠言傳出,說是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後欲讓次子朱瞻墡繼承皇位,于是引發了一輪政治風波。可是在政治風波的結局,卻是張太後主動否認了這個謠言,當著楊士奇等內閣大臣的面,確定由朱祁鎮繼承皇位,使政治風波歸于無形,明朝政局恢複穩定。

對于這次政治風波,曆史學者們衆說紛纭,有著各種不同的解讀。有的認爲張太後欲改立朱瞻墡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因爲顧命大臣楊士奇等人的強烈反對,她才改變了主意。也有的認爲是朱瞻墡主動發起了向皇位的沖擊,在朝廷之中制造謀奪皇位的機會,並且爭取了張太後的支持。由于曆史文獻有限,這些說法雖然很多,但是都沒有直接的證據。後人只能從各種史料的只言片語之間進行推測,窺視一下當時發生政治風波的前因後果。就這場政治風波的過程而言,張太後的態度是非常關鍵的,她的表態直接關系到了明朝皇位的傳承。

宮中傳出的,關于張太後欲改立襄王朱瞻墡,讓他接替朱祁鎮當皇帝的謠言,在很多典籍上都有記錄,也得到很多明朝文人所支持。盡管張太後並沒有公開支持朱瞻墡,但很多人認爲這個事情真實存在,只是因爲政治上的波折讓她改變了主意。很多明朝文人這麽認爲也是有原因的,因爲在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的過程中,張太後就做過類似的事情。當時明仁宗朱高熾突然去世,朱瞻基以皇太子的身份在南京監國,無法立刻在北京即位。而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對皇位虎視眈眈,于是張太後秘密讓朱瞻墡在北京監國,以防範不測。

張太後在朱瞻基即位過程中的行爲,讓很多人聯想到了朱瞻基趨勢後皇位懸空的政治環境,所以認爲當時宮中傳出的這個謠言是真的。就現有的明朝文獻推測,這個謠言或許存在,但發起者絕不會是張太後,最大的可能性是朱瞻墡本人。朱瞻基即位前的政治風波,與他去世後的政治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是朱瞻基和張太後兩人共同促成的,她不可能在兒子剛去世,就主動推翻了自己之前的所有布置。從朱祁鎮即位到張太後去世的八年中明朝的政治風向來看,也說明了張太後並沒有改立朱瞻墡的意思。

朱瞻墡是張太後和明仁宗朱高熾的次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弟弟,從小就很受寵信。從朱高熾去世後,張太後秘密讓他在北京監國的情況看,顯然是把他當作皇位的第二繼承人看待的。當時朱瞻基還在南京,無法第一時間趕回北京,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已經在打奪取皇位的主意,所以讓朱瞻墡在北京監國也是穩定朝廷大局的需要。如果朱瞻基在路上發生變故,無法順利回到北京即位,朱瞻墡作爲備胎也能夠確保朝廷不會陷入內亂之中。這種情況是明仁宗時期明朝的權利格局所決定的,並非張太後私人權力欲所推動。

可是經過了朱瞻基的十年經營後,明朝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文官政治的環境已經形成,藩王和勳貴的威脅已經被削弱到最低,明仁宗去世後的那種亂局已經不存在了。張太後當時之所以立朱瞻墡監國,防範的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個藩王。這兩人都是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的親弟弟,他們在明朝的權力很大,私人軍隊也很強,對皇位有著很大的野心。朱瞻基即位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平定這兩位藩王的叛亂,最終朱高煦被處死,朱高燧交出兵權。然後朱瞻基在軍隊和皇族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設置的監察制度,讓這種危局無法再現。

朱瞻基當皇帝的十年中,明朝最大的變化就是文官政治的形成。這種政治制度實際上是在宋朝政治制度之上的延續,是以文禦武爲中心的改革。通過這種改革逐漸形成了文貴武賤的政治傳統,朱元璋和朱棣時期權力很大的勳貴、藩王都勢力被極度削弱,軍隊中也被朝廷派駐的文官所監管,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能力。在這種政治環境下,朱瞻墡想要效仿朱棣那樣起兵造反是不可能的。藩王想要奪取皇位,首先必須得到文官系統的支持,否則無法調動朝廷的軍隊。藩王沒有私軍,又不能調動朝廷軍隊,那怎麽可能奪取皇位呢?

這種政治制度在明宣宗時期形成,被認爲是仁宣之治的最大政治遺産。這種政治制度的形成不僅僅是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的事情,也得到了張太後、三楊內閣等明朝高層的普遍支持。朱瞻基去世時,這個政治環境已經穩定,如果張太後改立朱瞻墡,實際上就是打破了這個政治制度,那將引發明朝全國的政治地震。有著朱棣和朱高煦的前車之鑒,這種貿然更換皇儲的做法是存在巨大政治風險的。實際上朱瞻墡即位帶來的危害,比朱祁鎮大得多,對張太後也沒有任何好處,根本沒必要冒如此大的風險。

朱瞻墡以藩王的身份繼承皇位,打破了朱瞻基設計的政治格局,很可能讓明朝政局回到洪武和永樂年間。在那種格局下藩王有著很大的權力,還有私人軍隊,和插手地方軍政的職權,這對皇權造成極大威脅。這種情況一旦發生,朱瞻墡自己的皇位坐不穩,張太後也會收到極大的影響,而朝廷文官政治的格局也會被打破,對于明朝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況且在明宣宗年間,朝廷的文官系統就賦予了限制藩王和勳貴的極大權力,他們又怎麽可能支持張太後這個提議呢?因此從皇帝和朝廷文官的角度出發,沒有人會同意讓朱瞻墡替代朱祁鎮。

除此之外,朱瞻墡當皇帝對朝廷文官的利益也是極大的損害,也會直接影響張太後對朝廷的掌控。朱瞻墡畢竟是成年的藩王,有著自己的王府和隨員。一旦他當了皇帝,這些王府官員必然進入朝廷之中,這對原有的文官系統形成挑戰,三楊內閣在權利上必然被削弱。而朱祁鎮只是九歲的頑童,根本沒有能力處理國家大事,這對于文官系統來說是極好控制的。從張太後的執政目標看,她要的是延續朱瞻基時代的執政風格,繼續文官政治的大格局。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能力幹涉朝廷政治的朱祁鎮顯然比朱瞻墡更適合繼承皇位。

就當時的政治形勢而言,讓朱瞻墡千裏迢迢的進京當皇帝也是不可能的。當時朱瞻墡已經是就藩長沙的襄王,距離北京城非常遠。以明朝時候的交通條件而言,朱瞻墡從長沙到北京至少得一個月時間。這一個月的皇帝懸空,對朝廷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況且朱瞻墡並非朱瞻基指定的皇儲,也得不到三楊內閣和文官集團的支持,誰會冒著如此大的風險等他進京呢?而朱祁鎮則近在咫尺,又是最爲合乎法理的皇太子,誰又能找得到理由反對他即位呢?因此從這些角度來看,張太後改立朱瞻墡是沒有理由的,也是吃力不討好的。

有的人說張太後改立朱瞻墡的理由是穩固自己的權力,避免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後掌權。這種說法完全是主觀臆測的,也是不符合當時曆史環境的。從當時的朝廷權力格局來看,孫太後與朝中政務接觸並不多,權力都在張太後手中。朱瞻基在世時張太後就常過問朝廷政務,更別說朱瞻基去世後的權力空白期了。朝廷中以三楊內閣爲首的達成都是支持張太後的,朱祁鎮即位後他們還主動提出垂簾聽政的請求,這已經完全證明了朝廷大權掌控在張太後手中。在這種政治形勢下,孫太後又有什麽資格和能力爭奪朝權呢?

綜上所述,張太後在穩定朝廷大局的環境下,不可能主動提出跟換皇儲。而朱瞻墡的各種條件也得不到張太後和朝廷大臣的支持,根本無法取代朱祁鎮的位置。這種宮中謠言只是政權更叠時候的常態,也是打著各種小算盤的陰謀家們試探朝廷政治動向的手段。如果張太後和三楊內閣應對不當,引發政治動蕩,朱瞻墡和他的支持者自然會乘機生事,向皇位發起沖擊。如果明朝朝廷穩定,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這種謠言也只是場戲而已,起不到任何作用。從明朝的情況看,張太後顯然是以穩爲主的執政策略,沒有給人留下任何搞事情的機會。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