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古的魏晉風骨,有著不可言喻的魅力

好哥聊曆史 2024-03-08 22:22:58

魏晉風骨,也被稱爲魏晉風度或魏晉風流,主要體現了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爲風格。這一時期經曆了巨大的政治動蕩、社會變革和思想碰撞,湧現出一批傑出的文化人物,如阮籍、嵇康、陶淵明等。以下是魏晉風骨的具體事例:

王粲

王粲,字仲宣,是山陽郡高平縣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微山兩城鎮人。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被著名學者蔡邕所賞識。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春正月二十四日,王粲在返回邺城的途中病逝,年僅四十一歲。當時的魏文帝曹丕還是世子,他親自率衆文士爲王粲送葬。

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爲他送行吧!”于是,送葬的客人都學了一聲驢叫。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的故事。葬禮之後,曹植又作了《王仲宣诔》,可見曹丕、曹植二人與王粲的交情確實非同尋常。這個故事不僅展現了魏晉名士之間的真摯情感,也體現了他們追求自由、獨立、自我實現和人文關懷的精神風貌。

陶侃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東晉名將,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原是鄱陽人,後遷居到了廬江郡尋陽縣。陶侃在等級制度森嚴,盛行門閥政治的魏晉、登入朝堂。官拜侍中、太尉、大司馬、長沙郡公等職務。雖位高權重,卻始終堅守勤政忠順,經世致用,清廉務實,堪稱當時官場上的一股清流,魏晉史上的一段佳話。

陶侃一生爲官之中,都一直秉承母親的教誨,在奢靡、貪腐成風的晉朝,他卻始終能保持不忘初心,清正廉明的德行。兩晉之交的時候,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權利更叠頻繁,社會動蕩, 引發了像“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等一系列禍端。在江南,也發生了大大小小的各種叛亂。到處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在此國難當頭之際,原晉朝官員右將軍陳敏,想要趁此渾水摸魚,亂中取利,發動叛亂。當時叛軍攻打武昌,陶侃時任江夏太守,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帶兵抵禦叛軍。將其擊敗,取得大勝。而且,最爲可貴的是,凡所繳獲的物資,全部犒賞士卒,自己不留任何私財。在奢靡貪腐成風的晉朝,他像一朵青蓮,出淤泥而不染!

晉成帝鹹和二年(327年),爆發了威懾東晉王朝的一次大規模叛亂—蘇峻、祖約之亂。當時已是荊州刺史的陶侃與江州刺史溫峤、中書令庾亮等人組成了平叛聯盟。溫峤、庾亮都是士家子弟,特別是庾亮,出身顯貴,他從心裏看不起平民出身的陶侃。但是,陶侃的軍事實力、又是不容小觑的。最後,陶侃擔任盟主。經過了兩年的血戰,最終平定了叛亂,斬殺了叛軍頭目蘇峻,爲江南贏得了七十多年的穩定局面。

謝安

桓溫通過廢立皇帝、陷害大臣等手段建立了極高的權威,而謝安與王坦之是當時的輔政大大臣。桓溫設宴邀請百官,並且埋伏好士兵准備趁機殺了謝安與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謝安卻面不改色對他說:“東晉王室的存亡,就在此行了。”兩人赴宴時,王坦之還是一直失態不能保持冷靜,而謝安卻從容就坐,甚至當場作了一首《洛生詠》。原打算下殺手的桓溫反倒被謝安的氣勢給鎮住了,于是撤走了士兵。王坦之和謝安兩人在以前是一直齊名的,可這件事以後,誰優誰劣就很好判斷了。

當時的桓溫可謂狼子野心,有謀朝篡位之嫌,此次他入朝,說是拜見實則是圖謀不軌。而謝安與王坦之的任務說是迎接其實就是阻止甚至挫敗桓溫的行動。曆史上,桓溫此次入京最後也只是將一位官員下了牢獄,沒能篡位成功。不久,桓溫因患病而離京,同年又上表向朝廷爲自己求九錫之禮,也是謝安以修改稿件的名義借機拖延到桓溫病死,使他到死野心都未能如願。

王濬

王濬,字士治,弘農湖人(今河南靈寶西)。《晉書》裏面開篇明宗,說他少年時候雖然“美姿貌”,精通典籍,但因爲不注重名聲,也沒有對自己的行爲加以約束,因此並不爲人所稱道。直到後來才改變了自己的處世之道,通達爽朗,“恢廓有大志”。雖然《晉書》中說王濬是晚乃變節,但這“晚”,大抵也不會超過三十歲。因爲在王濬改過自新後,爲刺史徐邈賞識,最後成了他家女婿。

王濬博學多聞,容顔英俊,多謀善戰。舉秀才出身,起家河東郡從事。他在泰始八年(272年)擔任廣漢太守,平定益州叛亂,遷益州刺史。他利用長江上遊地勢之利,修造戰船,組建強大的水軍。鹹甯六年(280年),王濬率兵順流而下,熔毀橫江鐵鏈,攻克丹陽郡,率先攻取石頭城,接受吳末帝孫皓投降,完成西晉統一大業。憑借功勳,他拜爲輔國將軍、步兵校尉,冊封襄陽侯。

王濬在晚年縱情享受,曆任多個職位,包括特進、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後軍將軍等。太康六年十二月(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享年八十歲,谥號爲“武”,安葬于柏谷山。但縱情享樂,也可能是自保的方法吧。

有著魏晉風骨的人,他們不爲世俗所束縛,而注重培養自己高雅情趣,陶冶淡然情操。魏晉時期,很多文人志士,胸襟闊達,大度灑脫,傲視而立。魏晉風骨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是因爲它有著一種不可言喻的魅力,如果好哥生活在當時,可能也會心向往之呢。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