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8句經典,讀懂古人的智慧寶藏

大道知行 2024-04-03 08:16:32

讀曆史,必少不了《資治通鑒》與《史記》。

“史學雙璧”之一的《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也是最權威、最重要的編年史。

這部由北宋司馬光耗時近20年編寫的史書,記載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的曆史。

《資治通鑒》既講述國家民生的興衰曆史,同時又分析曆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經驗總結,以及修身齊家、做人處世之道。

《資治通鑒》是“皇帝教科書”,更是古人智慧的寶藏。今天,我們特意精選其中8句,一起來學習,品悟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01

* 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譯文】爭強好勝,不願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于苛刻嚴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爲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當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啓示】巨鹿之戰中,項羽將渡船沉于水中,搗毀做飯用的鍋竈,每個士兵僅帶三日口糧,誓死與秦軍血戰到底,最終大敗秦軍,這就是“破釜沉舟”故事的由來。

項羽一心追求成功的勇氣無人能及,他能力雖超群,但缺點也很致命。

剛愎自用,迷信武力,嫉賢妒能,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身邊矛盾重重,沒人能幫助他,最終導致失敗。

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局限,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觀察和見識。

因此,學會聆聽,你就相當于在借別人的眼睛觀察世界,也包括審視自我,于是才能周全、有高度和格局。

02

*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譯文】不辨別事情的是非對錯只是喜歡別人贊揚自己,沒有比這更糊塗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邊而一味地奉承討好,沒有比這更讓人討厭的了。

【啓示】人人都愛聽誇獎自己的話。

正常來說,一個人被批評時,心裏是不痛快的。

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感覺自己做得完全正確,二是怕面子過不去。

《荀子·修身》有言:“非我而當者,吾師也;谄谀我者,吾賊也。”

一個人的格局大小,也體現在面對批評時的態度上。

聰明人知錯就改,糊塗人有錯就瞞。格局越大的人,在聽到批評時越是能夠虛心接受,越是可以“聞過則喜”。

只有真心對你好的人,才會批評你。

如果有人還願意冒著吃力不討好,還被你嫌棄的風險,敢于指出你缺點,敢于批評你的人,一定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03

* 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譯文】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啓示】俗話說: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真心希望你好。一些違背人之常情的好,往往是別有所圖。

別人對我們好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因此得意忘形,這時危險就在其中孕育了。

溜須拍馬,阿谀奉承的人,往往對你並不是真的好,只是你身上有他所需要的利益。

一旦你的利益落到了他的手裏,可能便會翻臉不認人了。

孔子講:“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意思是,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這就是小人,嘴巴甜,心裏壞。

04

* 腹心未平,難以圖遠。

【譯文】心腹的禍患沒有平定,就難以謀求遠大的計劃。

【啓示】建安二十二年,陸遜向孫權建議說:“現在山寇依仗深山老林經常出來作亂,要想平定天下,必須先消除這些隱患。”

孫權聽從了他的建議,正趕上丹陽土匪發動叛亂,還煽動山越人一起鬧事,孫權便派他前往鎮壓。

陸遜迅猛出擊,很快把叛亂平定下去,並在丹陽、新都、會稽三郡選精兵數萬人,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武裝隊伍,凡是他所到過的地方,全都太平無事。

所謂“攘其外必先安其內”,解決矛盾的時候,必然是先除“內憂”,再除“外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小家庭,都是如此。

若是家中沒有應有的和氣,處理起外務來也肯定是分身乏術,無從下手。

一家人如果勾心鬥角,爭吵不停,搞得整個家烏煙瘴氣,這個家便離衰落不遠了。

05

* 以貴淩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厭。

【譯文】倚仗自己身份的高貴蔑視人,人家永遠也不會服氣;靠著自己的權勢欺壓人,人家永遠也不會心平。

【啓示】這是宋文帝劉義隆,教導其弟宰相劉義恭的話。

蔑視、欺壓,是對人精神人格的一種侮辱,這是任何一個稍有自尊心、稍有骨氣的人所難以接受的。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家長如此,領導亦如此。

自己做得不好,卻一味強壓要求別人做好,結果不但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被人厭惡和恥笑。

曾國藩講:“今日我以盛氣淩人,預想他日人亦盛氣淩我”。

別管位置再高,總有下台的一天。

在台上時耍的威風,只會吹涼走後的一杯“涼茶”。

06

* 知過非難,改過爲難;言善非難,行善爲難。

【譯文】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啓示】孔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顯然,在孔子看來,犯錯是難免的,知錯難得,重要的是能夠切切實實地改過、補過。

現在很多人都愛講一句話:“知道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是道理錯了嗎?當然不是!

問題的根源在于人們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是就是不願意去改正;明明嘴上喊著要幹一番事業,但是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了……這是很多人的通病,也是平庸與優秀的分水嶺。

王陽明曾指出:“悔者,善之端也,誠之複也。”

有悔過之心,更要有改過之行,如此方爲天下之大勇。

07

*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

【譯文】做事要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

【啓示】這句話其實表達了兩層含義。

一是做事時的站位,二是做事的路徑方向。

唐太宗在《帝範》中有言:“取法于上,僅得爲中;取法于中,故爲其下。”

你標准高,達成的目標才可能高;你要求嚴,得到的結果才可能好。

雖然不是什麽樣的標准就一定得到什麽樣的結果,但卻一定是正相關。

如果不斷放低自己的標准和要求,得到的結果就只能是越來越差。

所以,做事的站位一定要高,難點被攻克了,簡單的地方自然不在話下。

西方有個“木桶效應”,說的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組成木桶的木板裏最短的那一個。

人要有憂患意識,如果個人或者單位有哪些方面是“最短的一塊”,都應該考慮盡快把它做長補齊,否則它給你的損失可能是毀滅性的。

很多時候,往往就是一件事而毀了所有的努力。

08

*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

【譯文】勇略使國君受到威壓,自己的處境就危險;功績超過天下所有的人,他就無可獎賞了。

【啓示】漢高帝四年,韓信滅齊,又殺楚大將龍且,項羽震恐。

劉邦派使者催促韓信進兵攻項羽,項羽派使者以三分天下爲誘餌說服韓信與楚聯合。

韓信謀士勸韓信背漢與楚合作,說了上面的話。

韓信不忍背漢,自以爲功多,劉邦不會奪取齊地,拒絕了謀士的建議。

後來韓信遭迫害,果然應驗了謀士之言。

人生的智慧不過六個字:懂分寸,知進退。

《左傳》中說:“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其實,知所進退,何止是“軍之善政”,在官場、商場、職場、情場……在幾乎一切的社會生活中,我們都需要知所進退。

很多事情的成與敗,都在于能否把握住進退之間的“度”。

該進時猶豫,便會失了機遇;該退時貪戀,定會惹來麻煩,甚至災難。

激流勇進是勇氣,急流勇退是智慧。

在適合的瞬間選擇放下,不貪戀、不放縱,放下沉重的名利,反而得到快意的人生。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7 阅读: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