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醫”楊蘊:“粉身碎骨”渾不怕,妙手回春賦新生

華輿 2024-03-12 16:20:36

這是一個元青花纏枝蓮紋套罐,三層疊套加上一個蓋子,造型別致精美、圖案豐滿雅致,層次多而不亂。前幾天,這件文物和明宣德蟋蟀罐、南北朝的蓮花尊等文物一起,從上博文保中心被小心翼翼地運送往上博東館,即將在新的陶瓷館裏和參觀者見面。然而,沒有人知道,之前這個套罐竟是“粉身碎骨”的一堆瓷片,經過“瓷醫”楊蘊的妙手回春,獲得了重生,讓人看到了器型、花紋、光澤的原貌。

  ▲元青花套盒。本文圖片皆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王凱攝

2月19日,文旅部公示了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54歲的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楊蘊入選古陶瓷修複傳承人。

從業35年來,楊蘊已經修複了五六百件古陶瓷。她說:“每每看見破碎的瓷器在手中被修複還原,再現自己的風貌,就好像得到了最大的獎賞。這裏有我的興趣,有我的熱愛,更是我畢生的追求。”

  ▲楊蘊

帶著敬畏心去修複

走進上海博物館文保中心五樓的器物修複研究室,上面是巨大的藍色通風管,無影燈、放大鏡燈、顯微鏡、超聲波清洗機、小刀片等一應俱全,再看到身著白大褂的楊蘊,好像走進了醫院的診室。“我們也被人稱爲文物醫生嘛。”她笑著說。

楊蘊從小喜歡畫畫,一直參加美術興趣班,初中時作品就獲得過區裏的二等獎。1989年,19歲的她從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後就進入上博工作,剛進館時學習青銅器修複,4年後,師傅覺得她對色彩特別敏感,就讓她轉修陶瓷。上博的古陶瓷修複技藝是全國頂尖的,從1958年上博設立文物修複工場聘請首位修複師饒鴻發算起,第二代是胡漸宜,第三代是蔣道銀,傳到楊蘊已是第四代。楊蘊的師傅蔣道銀在上博工作了40多年,退休後仍在長甯區從事這項技藝的傳承工作,78歲的他此前就已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當時選擇在博物館工作,可謂選擇了坐冷板凳。但楊蘊偏偏愛上了這份工作。古陶瓷修複包括拆洗、黏接、補缺、打磨和著色五大步驟,每個步驟都環環相扣。其中最難的還要數著色步驟,它對修複師的要求特別高,對色彩要有准確的捕捉和再現能力。楊蘊拿起一件瓷器說:“你看底色是白色的,可卻不是簡單的白色顔料,而是通過加一點黃、一點紅、一點藍,才得到的。”楊蘊多年前就改良完善了“彈繪法”,使得彈射的顔色顆粒可覆蓋缺損部位,其形成的顔色顆粒達到與原器物表面極爲接近的視覺效果。2018年,她參加第一屆全國文物修複職業技能競賽,獲得古陶瓷修複項目唯一的一等獎。

  ▲楊蘊正在調色。

古陶瓷修複就是要修得和原物件一模一樣、天衣無縫?並非如此。楊蘊介紹說,古陶瓷修複分爲考古修複、可識別修複、美術陳列修複三類,工藝從簡單到複雜。現在的修複理念也在不斷進步,盡量少幹預,盡量保存文物原來的信息。就拿元青花纏枝蓮紋套罐來說,是按照美術陳列修複要求來做的,其實也保留了修複痕迹。“每件文物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自己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我們帶著敬畏心去完成每件文物的修複。”

巧用3D打印技術

古陶瓷修複技藝在2011年就被列爲上海市級非遺,但這項技藝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創新。近年來,楊蘊經過研究,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古陶瓷修複中,還在核心期刊發表了兩篇論文。

  ▲宋代長沙窯瓷腰鼓修複過程。

2016年,青龍鎮遺址的發掘成爲上海近年來最大的考古發現,裏面出土了大量唐宋年間的陶瓷器,大部分殘缺不全。楊蘊和她的團隊便參與了這項浩大的修複工程,長58厘米的宋代長沙窯瓷腰鼓就是其中修複的最大的一件器物。

這件瓷質腰鼓十分罕見,長58厘米,表面爲褐黃釉,兩端粗圓,中間腰細,外壁凸起七道弦紋。但楊蘊最初拿到的是35片陶瓷碎片。經過細致地鑒別,她發現這些碎片顔色有細微的不同,其實來自三件不同的器物。剔除了“混入者”,經過拼對,大半件腰鼓呈現出來,但缺的另一半長啥樣呢?正好陶瓷部主任陸明華在景德鎮見到過相似的腰鼓,楊蘊和他一起研究後,認爲這件器物應該也是一件左右對稱的作品。于是,她通過3D建模、打印,補全了殘缺部分,又經過黏接、打磨、著色等步驟,這才有了今天看到的造型流暢優美的腰鼓的樣子,使其文物價值得以重現。後來,這件瓷腰鼓和其他修複的數十件陶瓷,都在上海舉辦的青龍鎮文物展上展出,引人注目。青龍鎮出土文物保護修複獲得了2021年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複優秀獎。

帶出大學生徒弟

  ▲楊蘊在工作中。

時代在進步,非遺的傳承方式也在不斷創新。

“環氧樹脂1.5克、滑石粉1.5克,快速攪拌,讓它保持半透明。加一點顔色,分多次……”在一間超大的實訓教室裏,楊蘊手把手指導幾個女生修補一個瓷碗。這裏是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複學院,楊蘊在此擔任古陶瓷修複方面的客座教授已有7年多了。每周五,她都要在這裏給大三學生上課,這門課要上18次,每次8課時,整整一天。從2016年至今,楊蘊帶出了100多位大學生徒弟,她領銜編寫的《古陶瓷修複基礎》大學教材也即將出版了。

  ▲楊蘊在指導學生。

修複專家到大學上課,這是上海博物館與視覺藝術學院的一個創舉,也是非遺傳承在新時代的新方式。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是國內首開文物保護與修複專業的高校。“原來的師徒制,不能滿足當下社會的需求,所以我們和視覺藝術開展‘校館合作’,推出了文物檢測、青銅器、古陶瓷、書畫修複等專業課程。”上博文修中心副主任丁忠明告訴記者,上博還派他到視覺藝術學院文修學院挂職擔任副院長。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在全國興起,僅楊蘊的學生中就10多人進入到各地博物館專業從事專業文物保護修複工作。近年來,上博也招錄了學院的不少畢業生。楊蘊的工作室裏,就有兩位視覺藝術學院的畢業生。

近年來,楊蘊受聘爲國家藝術基金“古陶瓷修複青年人才培養”項目授課教師,她還連續三年帶領項目團隊,前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進行文物修複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當地文物修複水平,建立文物修複人才梯隊。

如今,“文物醫生”的隊伍不斷壯大。跟隨楊蘊10多年的大徒弟張力程說:“學手藝也是學做人。跟著楊蘊老師不僅學到了專業技術,更感受到了她身上的工匠精神,腳踏實地、一絲不苟、追求卓越……”在楊蘊的言傳身教下,這項技藝的新一代傳承人正在成長。(完)

來源:新民晚報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