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一直在漲,已確定《乘船而去》是我心目中2024年國産電影年度十佳之一

楷威放映室 2024-04-17 12:00:06

近期,一部口碑不錯的國産電影《乘船而去》悄悄上映。關于家和遠方,這部電影表達得不錯。家庭向的故事很容易表現得千篇一律,《乘船而去》卻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較穩地展現真實生活的同時,加入適度的思考,在節奏上有自己的分寸,是這部影片贏得好評的關鍵。

一些設定和意象讓我想起顧曉剛導演的《春江水暖》,比如同樣是母親的病倒與離世,甚至有類似的出走情節。只能說明,中國傳統家庭境遇的某種相似性。家庭議題自然是全世界都會表達和關心的內容,只是東方家庭某些意象是區別于其他西方國家的。

而說到東西方文化,片中設置了一個美國老公萊恩的角色。而所謂的文化沖突,不是像李安導演的家庭系列電影那樣,有碰撞層面的沖擊力。由于李安自己成長求學的海外經曆,所以表現華人在國外的融入和沖撞上頗有心得。

而陳小雨(本片編劇兼導演)則把美國人進入中國普通家庭遇到問題展現出來。這裏不太是中西文化的碰撞,更多是連接與綁定後帶來的某種特殊效應。關注的重點不再是類似習俗和文化之間的碰撞。而是出國留學生意背後,觸發國人很多現實層面的心理需求,以及背後並不良性的生態環境。

而放入家庭層面,可以看出這個美國老公是相對弱勢的,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上的事,都要跟劉丹飾演的念真商量。在事業上對萊恩的態度,以及在母親治病的問題上與弟弟念清的爭執,都說明這個女性角色的強勢與固執。

念真的兒子阿濤也繼承了母親的個性,想要做的事,誰也拉不回來。他在這個階段選擇去做群衆演員,態度很認真,演個和尚就真剃了光頭。有場戲是群演們擺個pose定在那裏不動,被水澆,導演喊停之後,他還琢磨和練習那個動作。爲了這次難得的拍戲機會,外婆臨終前,他也沒有趕回來。

而隔代人之間的溝通恰恰是靠木船來連接的。阿濤拍戲時坐在船上,而離開世界的外婆也好似乘船而去,既迎合了主題,帶著現實意義,也有著詩意般的象征意義。

船連接著未來,更來自于過去。母親趁著自己還清醒的時候,把畢生積蓄全都取出來,交待自己的後事。姐弟倆陪著母親坐著船遊玩,更是在遠方娘舅的回憶中,讓母親想起乘船而來的出嫁往事。

船還連接著死去的父親和大哥。父親把木工手藝傳給大兒子,而老大卻因病英年早逝。面對目前的境況,弟弟念清不但找出曾經母親嫁過來時坐過的船,更是找回失去的技藝,從小船開始,逐漸嘗試建造一個新的大船。

大哥的離去,是念真心裏的陰影,在醫院裏姐弟爭吵時,念真說想要帶母親出國治病,念清的觀點是陪母親回家度過最後時光,看到念真的堅決,他說姐姐就是想在母親身上來彌補當年對大哥的缺憾。

念清是特立獨行、有自己想法的新一代。單身人士,沒有結婚成家的想法。身邊雖有關系不錯的異性朋友,但兩人都沒有走進愛情和婚姻的打算。在這帶著傳統印記的水鄉之地,自然也是別人眼中的異類。

而姐姐念真何嘗不是?在母親去世前的葬禮討論會上,鄉裏鄉親的老人和娘舅都想著老一套的習俗,想把吹拉彈奏都搞起來,甚至對老屋的處理都有了自己的意見。但有新思想的念真顯然是拒絕的,他的態度甚至激怒了不常來往的娘舅,後者說她真把自己當成了上海人了,而鄰裏老太太則說她是個美國人。

然而,最終的葬禮還是走了西式的風格,互相拍拍肩膀作爲對家屬的安慰。而在母親臨死前有一個細節是,母親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艱難地把氧氣罩拔掉,于是開始呼吸急促與困難。

陪床醒來的念清看到了,拿著氧氣罩的手猶豫著,沒有戴上去。他好像理解了母親的意圖,但最終還是放了上去。畢竟如果他那樣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在謀害母親。在這個摘下和戴上的過程中,彼此都經曆著心理考驗,戴上面罩的那一刻,母親看了念清一眼,心領神會,也沒有力氣表達更多。

這種心理狀態,讓我想起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和法國電影《巴黎野玫瑰》,結尾都是看不得所愛之人繼續痛苦地生活下去,而用枕頭把對方捂死。這種在臨死之人解脫層面的表達其實都是有相似之處的,只是行爲方式和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陳小雨在導演手記裏也提到了,還是忍不住通過阿濤的嘴說出“你現在長大了,爸爸媽媽的家,都不是你的家。”類似這樣的表達,倒是給影片增加了別樣的味道。這背後有著時代變遷隱藏的某種悄然變化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以及更多普通人不願演說的家庭困境。

臨終不能與至親相見,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特別是對那些離開家鄉的人來說,不斷地錯過往往是一種宿命。但在更多個阿濤這樣的人心中,那份惦念本身是有某種靈魂相接的。結尾那些類似夢境的展現,也是想表明這一層。

阿濤曾主動打電話給外婆,但聽到母親接聽就放下,也知道他和母親之間的代溝與隔閡。而隔代人的那份情誼是不一樣的。外婆曾經傳達的意思已經記在心間,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告別。也許,那沒有趕來守候的告別,恰恰不會阻擋未來夢裏的無數次相見。

0 阅读:13

楷威放映室

簡介:優質影視故事分享,帶你體驗不同人生,曾任職電影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