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篇·道德經爲什麽要我們向“水”學習

大道有型 2024-03-20 11:54:24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你看現在很多企業家,不管是大老板還是小商販,辦公室都挂著個“上善若水”之類的字畫,來表現自己是做生意有良心。

老子一開始用“水”來表達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句話傳到後來越傳越失真,導致水成了財富的象征。這也是我們在前面篇章中說的把“道”定義了某種標准後,就會被帶偏,因爲市場導向和炒作會讓我們的思維也發生變化。

我們仔細想想,“水”到底是代表財富還是代表德行比較重要?

其實也不必糾結爭論這方面,因爲一般人你跟他說道德重要,他聽不進去,你說財富重要,他能聽的進去。我們也要引導這些人記住不要:爲富不仁。有了錢,還要注意德行,這也是一種因勢利導的方法。這也是我們學習道德經的作用,不要去爭辯,要根據情況作出改變。

但是我們學習道德經,要理解爲什麽叫“上善若水”?原因也很簡單,記住下面這句話: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老子在道德經明確了“道可道,非常道”,明明道沒有辦法說出來也無法表達出來,但是“水”卻可以“幾于道”,這種比喻不一般,非常接近于“道”的就是水了。

水是大自然的産物,是無欲無求,不求回報的奉獻。你使用他,他不會找你要錢。至于現在要收水費,那是人在收,不是水在收。你坐船過河,收費的也是人,不是水。講究回報的是人,水本身是不爭的,他只是流向一個更低的地方而已。

我們也要記住水的七個優點: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這七個優點其實大家從字面就能理解大概什麽意思,其實老子用用一句話就概括了其內涵,那就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水能隨地自流而不擇好壞,滋養天地萬物,順應四時季節變化,幾與道的標准,就是因爲他“不爭”,但凡有一點“爭”的意願,一爭就沒有價值了。

說到底我們學習道德經也是要經世致用,社會繁雜,紛爭不斷,我們謹記道德經交給我們的道理,退一步海闊天空。爭來爭去,自己心力交瘁,自作自受。接下來我們就要學習怎麽退一步話闊天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