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若郭富城不回香港,彼時的三劍客,能否進階爲四大天王?

唐淚 2024-03-09 11:18:56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最近看到一句很有趣的話。

有人說,“第一各有說辭,不過郭富城被稱爲‘第四天王’,除了趕上末班車的意思外,應該也說明了郭富城是屬于末位天王的吧?”

天王之爭從來未停。

但那些充斥著意氣之爭的比較,根本毫無意義。

轉不如將天王年代,當作一種現象。

比如,若彼時已經在華語樂壇大放異彩的郭富城,繼續鞏固其“蘑菇頭”時期的輝煌戰績,不回到香港發展,粵語歌壇的三劍客,能否進階爲四大天王?

這可比爭論首尾,有意思太多了。

郭富城的出道頗具傳奇色彩。

他先是在無線電視台的舞蹈藝員班,練了三年舞。

這段日子其實沒什麽光芒,對郭富城來講,無非意味著五百港幣一場的伴舞、客串MV和偶爾在電視劇裏面跑龍套。

很難出頭。

三年後,他被電視台高層看中,轉入正式的電視藝員培訓班,半年後畢業,被封“銀河十星”,然後開始了“正式”跑龍套的生涯。

不過這些東西並不重要。

1990年,他拍了一個機車廣告。

這則幾十秒的廣告,令整個台灣的少女陷入瘋狂,甚至將播放廣告的電視台電話“打爆”。

旋即簽約出唱片。

發型和著歌聲、舞姿,席卷了整個華語世界,在兩年時間裏,他連續發行三張唱片,全亞洲銷量皆突破了百萬張,在台灣首創了演唱會售票模式,初發寫真集,銷量就破百萬冊,後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這就叫現象級爆紅。

此時的“三劍客”如何?

在“譚張爭霸”的硝煙過後,從譚詠麟、張國榮,到梅豔芳、陳慧娴,那些曾經在粵語歌壇叱咤風雲的巨頭們,幾乎盡數隱退。

市場需要新的偶像,歌迷開始叠代。

1990年,劉德華創下不可思議的樂壇佳績,首次入圍頒獎禮,即將象征著頂級王者的大獎攬入手中,而在過去的五年裏,他甚至沒有獲得過任何提名。

張學友在1991年,首度奪得叱咤樂壇的男歌手金獎,也同時將十大勁歌金曲的“金曲金獎”收入囊中,這是踏足巅峰的象征。

坊間開始出現“兩大家族”的概念。

而另一位歌手黎明,也在1991年,奪得了十大中文金曲頒發的“全年最高銷量大獎”。

至此,粵語歌壇的“三國大戰”開始,又或名之“三劍客”。

但影響力或僅限香港。

三劍客當然也很威風。

但與其後的“四大天王”比起來,當真不值一提。

舉個簡單的例子,封王彼時,張學友前後發行了四張普通話唱片,銷量寥落、影響力平平,而在封王次年,一曲《吻別》驚天大爆。

其內或有歌曲本身質素的問題,然絕不可以講,數十首歌曲中,就沒有一首好歌。

所以天王名號的加成與增幅,絕對不可以忽視。

那麽何謂四大天王?

這個概念已經重申過多次,不管是基于誰人天才般的構想與創意而來,所謂四大天王,就是一場並駕齊驅的樂壇頂級影響力爭鋒,囊括了形象、氣質、時尚、人氣、唱功、舞台、銷量和風格等等要素在內,並非單一因素所致。

哪怕時光荏苒,即便記憶變得模糊,卻始終不可輕侮。

這就是天王之威。

而回到一開始提出的問題。

這個假設,娛樂指數非常高,甚至可以用“爆表”來形容。

原因很簡單,坊間曆來也都有“第五天王”、“天王殺手”等名號紛爭,甚至也有人會覺得,四大天王壟斷了樂壇,並不公平。

所以如果彼時的郭富城,並不考慮回到粵語歌壇發展,將會生出何種變化?

在彼時的香港,三劍客的地位,已經牢不可破。

要打破這種均勢,需得極強力量,比如昔年郭富城回到香港,普通話舊歌精選集和首張粵語專輯,都悍然賣破三十萬張的銷量,這是一種“破門”之勢。

然放眼昔年,無論是沉浮多年的呂方、李克勤、杜德偉、張立基和黃凱芹,還是已經出道的鄭伊健,甚至是更早從台灣回到香港的王傑,他們都根本就沒有辦法,獲得粵語唱片市場與歌迷的認可。

其他人更不用提。

故而若郭富城不回香港,粵語歌壇會只有三劍客,其影響力當然也就不可能,會波及整個華語世界。

以爲然否?

四大天王,其實皆可謂“天選”。

缺一不可,無須褒貶。

王者之爭,本質上是實力與運勢的雙重角逐,無人可替。

而在擁趸的角度,如果深信偶像的實力,就根本無需去踩低旁人,以證己道。

再問一句,以爲然否?

0 阅读:97
评论列表
  • 2024-03-09 12:49

  • 2024-03-09 12:51

    半桶水都能進,郭富城爲什麽就不能進! 你告訴我,告訴我,告訴我!快快快[笑著哭]

唐淚

簡介:電影,人物,思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