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陸軍96式重加農炮,遠超美軍同類武器,是否曾在中國參戰?

鷹眼Defence 2024-04-09 17:54:25

一戰之前,關于火炮的運用,各國形成了不同的理論,以法國爲例,擁有全歐洲,也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75毫米口徑速射炮,即被稱作“75小姐”的M1897速射炮,射速15-18發/分,是同時期德國的FK96型77毫米口徑野炮(6到8發/分)的2倍,早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法國炮兵就憑借兩門M1897速射炮交替設計掩護步兵前進,擊潰了數百義和團與清軍,引起當時列強注意,紛紛發展自己的3英寸口徑速射炮。

然而在大戰開始後,短暫的機動作戰之後,雙方很快便在西線陷入了可怕的陣地戰,戰壕與不斷加固的地下工事,使得75毫米口徑火炮幾乎沒有用武之地,對躲藏在堅固工事裏面的敵軍無法起到任何殺傷作用,法軍當時裝備的大口徑火炮數量少不說,還都是老式産品;

至于英軍,雖然經曆過布爾戰爭的教訓,裝備有一定數量的大口徑火炮,但也是數量不足,加之英國國內軍火生産出現問題,無法向前線供應足夠的炮彈,幾乎在炮戰中很難有發言權。

倒是德軍在戰前就發展了一系列重炮,這些重炮原本是准備用來對付要塞的,但是此時用于陣地戰,憑借大威力與遠射程,幾乎無敵。

一戰結束之後,各國紛紛開始注重大口徑重炮,尤其是6英寸口徑重炮的發展,此一階段,歐美各國發展出了一系列的6英寸重加農炮,普遍射程超過20公裏。與此同時,一直關注著世界先進火炮技術發展的舊日本陸軍,也在這一時期發展出了自己的産品,就是舊日本陸軍曆史上最爲強大的6英寸重炮:96式150毫米口徑重加農炮。

96式150毫米重加農炮是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的改進型,只裝備常設師團的重炮兵聯隊,也就是說,在侵華戰爭爆發之後新組建的那些師團,並沒有裝備這款重炮,至多也就是裝備老式的89式150毫米野戰加農炮。

96式重加農炮是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6英寸口徑大炮之一,發射普通炮彈時射程比意大利150毫米口徑加農炮與美軍的155毫米口徑加農炮都遠;此外,炮彈重量最重,比現在的155毫米口徑底排彈丸還重,射程則高達26200米,只有舊日本海軍的98式155mm加農炮才能在性能超過96式150毫米口徑重加農炮,舊日本海軍的155毫米口徑加農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但都是艦炮或海岸炮,戰爭期間從未進行過地面機動炮擊。

96式150毫米重加農炮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實戰紀錄只有一次,那是在巴丹要塞總攻中,日軍從第1師團駐本土的重炮兵部隊抽調2門96式150毫米口徑重加農炮參與了炮擊。至于中國戰場,雖然有人宣稱其曾經在中國戰場使用,但並沒有說明其出處,尤其是考慮到在戰爭初期日軍迅速推進之後,就進入了中國腹地,尤其是南方的複雜山地和水網交錯的華南地區,機動困難的96式重加農炮幾乎寸步難行,反而是相對來說輕一些的96式150毫米榴彈炮應用得更爲廣泛。

日軍的重炮機動力一般不強,通常只在遇到堅固防線時才會調動重炮兵部隊前往炮擊,96式重加農炮分機動式與要塞式兩種,但都能整炮牽引機動。96式重加農炮産量不大,其中要塞式只有30門,戰爭期間多數布置在關東軍的黑龍江要塞區,至于機動式則主要裝備部署在本土的重炮兵聯隊。

日本投降時,除部署在本土的96式150毫米重加農炮之外,其他的96式150毫米重加農炮都部署在中國東北,用于防範蘇聯紅軍。日本投降之後,這些重炮下落不明,有說法是蘇軍將這些重炮轉交給了林彪的東北野戰軍,但是目前並沒有確切證據,尤其是照片。

不過,在八路軍進入東北之後,短時間內不僅人員規模急劇擴大,其火力也猛烈增加,即便是與裝備有美制155榴彈炮的國民黨軍炮戰中,也絲毫未落下風,大部分時間甚至是解放軍擁有火力優勢,有理由相信,東北解放軍中可能裝備有一定數量的96式150毫米重加農炮。至于入關以後,可能是這種重炮機動困難,解放軍缺少運輸牽引工具,加之關內國民黨軍火力下降,已經不用出動這種武器了。這些重炮在解放軍實現蘇式化之後,很可能在建國後的大煉鋼鐵中找到了最終的歸宿。

9 阅读:2566
评论列表
  • 2024-04-10 01:55

    你怎麽不說烏克蘭了?是不是又勝利轉進了?

  • 2024-04-10 10:06

    只裝備常設師團的重炮兵聯隊……17個常設師團哪個有150加?

鷹眼Defence

簡介: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