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結束後,蔣介石組織大裁軍,爲何各方卻把鬥爭矛頭對准馮玉祥

讀萬卷書破萬裏浪 2024-04-08 08:07:31

北伐時期的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

1928年8月8日的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上,由蔣介石、于右任、譚延闿、丁惟汾、戴季陶5人組成的大會主席團宣布:國民革命軍政時代已經結束,按孫中山的軍政、訓政、憲政的三階段理論,全國進入訓政時期。宣言中還明確提出,目前北伐已經成功,要進行軍事善後及整理。

最先開始整編的中央軍德械師

蔣介石提出裁軍主張

會上,蔣介石等人提出“軍事整理案”,其核心首先強調軍政命令必須統一,破除舊日一切以地方爲依據,以個人爲中心之制度習慣;其次是要求全國軍隊數量必須在最短期間,切實收縮,軍費在整個預算上至多不得超過50%;第三,裁軍爲整軍理財之第一要務。

此前,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朱培德、鹿鍾麟、商震等地方勢力派已經共同簽署。《軍事整理案》,規定全國軍隊編成50個師,統轄于中央。1928年12月29日,少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東北易幟,北洋軍閥的統治徹底宣告結束,全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已經沒有太大必要保持規模龐大的軍隊了。

西北軍首領馮玉祥

馮玉祥實力之強受到各方猜忌

1929年1月1日,由蔣介石親自主持的全國軍事編遣會議在南京正式召開,除張學良的東北邊防軍由于處在日本和蘇聯夾擊之下而免于裁減外,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等各方勢力圍繞保存軍隊的數額及編遣的基本原則,吵得不可開交。本來,擔任編遣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應該是衆矢之的,而實際上,最後承受了各方大部分火力的人竟然不是蔣,而是西北軍的首領馮玉祥。

從馮玉祥本身看,他當時擔任著開封政治分會主席,占據著河南、山東及西北的陝西、甘肅等省;他還兼任著第2集團軍總司令之職,下轄8個方面軍、21個軍、53個師零5個旅,總兵力將近40萬人,與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兵力相當,是當時排名全國第二的軍事集團,舉足輕重。

北伐時期四大巨頭:蔣、馮、閻、桂

馮玉祥編遣方案:西北軍比其他派系多保留一半

本來,馮玉祥的西北軍就一向以兵精將勇著稱,北伐期間更是戰功赫赫,在5路晉綏軍全部敗回山西的情況下,獨立擊退了張學良率領的奉軍精銳,平定了華北地區。因此,馮玉祥從編遣會議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三有三無加齊全”的裁留原則:

有訓練者編、無訓練者遣;有革命者編、無革命者遣;有戰功者編,無戰功者遣;槍械齊全者編,不全者遣。根據這個原則,馮玉祥提議蔣介石的第1集團軍和自己的第2集團軍各編12個師;閻錫山的第3集團軍和李宗仁的第4集團軍各編8個師,另外還有8個師的名額,歸中央直轄,其實就是由蔣介石直接控制。此舉並未影響蔣介石的利益,卻提升了馮玉祥第2集團軍的地位,比其他兩個集團軍多出一半、整整4個師的兵力。

▲閻錫山戎裝照

閻錫山編遣方案:西北軍損失最大

這樣厚此薄彼的分配原則,自然招致閻錫山、李宗仁等各方勢力的一致聲討。閻錫山還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新的分配原則:第1、第2集團軍各編10個師,第3、第4集團軍各編8個師,其他部隊編6-8個師,余6-8個師歸中央管轄。

如此一來,蔣介石仍然不受影響,他在擁有10個師的同時,還能有6-8個師的中央直轄,而閻錫山的第3集團軍和李宗仁的第4集團軍兵額也得到擴張,只有兵力較多的馮玉祥吃大虧。會議很快就形成蔣、閻、李三家吃馮一家之局。

▲中原大戰的對手,也是蔣介石北伐時的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