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政委地位高資曆深,如果參與評銜,能否跻身開國大將之列?

峻輝聊過去 2024-05-03 02:23:00

最近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有人專門寫文章分析了建國初期評選出的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幾個軍銜的待遇差別。

當時,總共評選出了1000多人。其中,元帥是最高級別,屬于行政三級,享受政治局委員待遇;少將的級別則最低,屬于行政七級,享受的是部長級別的醫療待遇。

具體的數量上,大將只評選出了10位,級別僅次于元帥,是行政四級,享受的是副總理的待遇,可以說待遇和級別也都很高了,而能擔此大任的都是軍隊裏面數一數二的好手。

本文內容均基于權威曆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引用來源

10位大將的功績都很過硬,如粟裕、陳赓、譚政、王樹聲等響當當的名字都在大將之列。

不過,裏面好像獨獨少了地位高、資曆深的薄一波政委,這不禁讓人産生了疑問。以他的經曆和背景,如果他當初參與評銜,能否也跻身到開國大將的行列呢?

開國元老

先說薄政委的資曆如何之深,他雖未獲評開國大將,但一直都被認爲是“開國元老”式的人物。

他出生在山西定襄縣的蔣村,在1925年就入黨了,當時只有17歲,是絕對的老黨員。

建國前後,他還擔任過華北局第一書記、軍區政委、財政部部長、國務院辦公室主任、國家建設委員會主任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等多個職務。建國之後,他還官至國務院副總理。

在評價他的才能時,有人稱其爲“文武雙全”。

有一個比較能說明的例子是1936年,他受到了中共北方局的派遣,借著“抗日活動家”的身份回到了山西老家,和當地以閻錫山爲首的地方勢力建立起了抗日統一戰線。

當時,他們用的是閻錫山方面的武器,在當地組建起了一支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也叫山西新軍。他有著籌謀和談判的才智,也有軍事戰略上的能力,確實在文武方面都是一把好手。

薄政委和主席的一段談話也很是出名,能充分說明他的資深和過硬的背景,因此很受中央重視。

1943年,他趕到延安參加七大的預備會。主席在他到的第二天就把他接到了自己的住處,還不住地重複著“如履薄冰”四個字,說薄一波這個名字讓自己想到了漢朝薄昭的曆史故事。

在七大選中央委員的時候,有人曾覺得薄一波在1931年被捕入獄過,不適合擔此重任,甚至連上候補名單也不合適。

主席知道這個事情之後,就說爲什麽不可以,薄一波不只應該上候補名單,也是能夠當選中央委員的。

主席的這個意見在當時的代表團裏面是産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的,後來薄一波能夠在37歲的年紀就順利當選中委,可以說是受到了主席很大的支持。

後來,他在1949年3月擔任中財委副主任的時候,也是由主席親自點將的。主席對他說了一句話:“那你就把華北局搬到中財委去辦公嘛!”

意思是,不要太顧慮他本有的華北局第一書記的身份,再多做一些工作,身兼多職。主席相信,他是有這個能力能做好的。

功在經濟

除卻開國初年的曆史貢獻,薄一波在經濟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績也是一直爲人稱道的,被稱作是富國功臣。

主席還曾評價他,說他是經濟戰線的“四大名旦”之一,另外三人分別是陳雲、鄧公和李先念。

有人總結,他在經濟方面的貢獻主要有三個階段,一個是在建國初期的時候幫助國家完成了經濟恢複;一個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幫助建立了相對系統完整的現代經濟體系;還有就是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

1956年,他擔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的時候,正碰上我國經濟工作中出現了冒進的不好苗頭。他察覺後,便開始帶頭和其他的領導同志配合,來反對這一傾向。

當時,我國工業建設中強調“多快好省”最初便是由他和周總理一同向毛主席彙報的。

在後來的南甯會議和成都會議中,這四個字又發展成了一條“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在後來的中共八大上,薄一波再次成功當選中央委員,而他關于經濟建設中積累和消費關系問題的發言也被寫進了“八大”的決議。

他當時提到,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要保證我國國民收入裏面積累部分的比重,讓其不要比20%低,甚至還要高;國家預算收入的比重,則不要比30%低,或者更高;國家預算支出中基礎建設支出的比重不要比40%低,或者更高。

他的這一洞見是具有啓發性的,受到了中央的重視,毛主席也對此很是認可。

在他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之後,他一方面積極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另一邊還出席了1962年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還被指定爲報告起草委員會的成員。

他主張全面客觀地看待經濟建設的整體形勢,指示國家經委對幾年來的工作進行檢查,也對當時躍進的傾向提出了批評的意見,還向中央書記處和總理報送了總結報告。

改革開放之後,鄧公授命薄一波發揮余熱,繼續在國民經濟上做出成績來。

當時,他已年逾古稀,但工作熱情依舊很高,很快就用大半年的時間調查了從湖北到江浙、山西到內蒙的大半個中國的經濟情況。

他走基層,也深入到廠礦內部,考察和座談會都沒落下,聽到的聲音很全面,了解到的情況也都是一手和最新鮮的。

在我國幾個經濟特區的建設過程中,薄一波也出力很多。他對經濟特區這一新鮮事物充滿了熱情,是最早去特區考察的領導人之一,足迹踏遍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幾個東南沿海的重要城市。

在他看來,辦特區的決策是對的,路子也是好的,經濟特區有其發展前途,應當充分肯定。

同時,他也特別指出了當時特區值得注意和改革的問題,十分冷靜和理智地來對待這一新生的經濟事物。

人生末年,他還擔任過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副主任,長達十年時間。

1992年,他在這一崗位上離任,才慢慢淡出了公衆的視野。2007年,他在北京離世,但人們不會忘記在他在新中國經濟建設中做出的卓越貢獻。

大將榮耀

回看過薄政委的人生履曆,要說給他一個開國大將的軍銜,是沒人會覺得奇怪和反對的。

其實,在當年授勳的一衆將領裏面,確實有人覺得自己被授予大將軍銜內心有愧,比自己功績更高的大有人在,可見大將軍銜背後蘊藏的顯要榮光以及授銜者需要承載的厚望和壓力。

在當時許光達寫給毛主席等軍領導的一份“降銜申請書”中,他就寫道:“我扪心自問:論德、才、資、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靜嗎……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實事求是地說,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說同大將們比,心中有愧,與一些年資較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

他還談到了與自己長期共事過的王震同志,稱其功勳卓越,不管是在湘鄂贛、南泥灣,還是新疆,都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許光達覺得自己難擔大將的重任,請求將自己降爲上將,另外讓其他人頂上大將一級。

主席收到他的申請書之後,內心很激動,還拿著信來到了朱德、彭德懷和賀龍的面前,說這是一面共産黨人自身的明鏡。

彭德懷對此很有共鳴,說許光達這樣的信已經寫了三次。主席聽了連連點頭,還激動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感歎道:“不簡單啊。金錢、地位和榮譽最容易看出一個人,古來如此。”

主席還將許光達和徐達相比,說五百年前有徐達這位大將,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後有許光達,有幾次三番讓銜的英名。

後來,中央軍委慎重考慮了許光達的意見,還是將他的軍銜定爲了大將,不過行政級別降了一級,和上將一樣,維持行政五級,這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如了他的願了。

總之,薄政委雖然在當年的大將評選中有些“折戟沉沙”的意思,但他作爲老一輩的無産階級革命家,一路走來的功績是沒人會否認,也是沒人可以掩蓋的。

其實,他當時沒有機會評銜,主要就是因爲他比較早離開了軍隊,進入到了經濟建設領域做貢獻。

按照當時軍隊不成文的規定,是不太合適授予他這樣的“離職幹部”軍銜的。這不免讓人爲他感到惋惜。

不過如果薄一波當初爲了一個大將的軍銜,就執意留在軍隊不走了,也就沒有他後來幹出的那些更大的事業了。

離開軍隊,他雖少了虛名,但幹出了實事,爲自己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爲國家和人民創造了更多的財富,人們會一直記得他做出的功績。

參考資料

1、開國元帥和大將、上將、中將的待遇區別

2、薄一波:開國元老推動中國經濟巨變

3、薄一波:開國元勳 富國功臣

1 阅读: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