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的隕落:一世英名毀于朝鮮

百年的驿站 2024-05-10 13:11:24

01

“仁川登陸”將麥克阿瑟聲望推至頂峰

麥克阿瑟初入朝鮮戰場,是延續著他的“不敗神話”的。1950年6月25日,得到斯大林默許的金日成,在沒有事先通知中國的情況下,下令朝鮮人民軍大舉越過“三八線”。

一開始的朝鮮戰爭是一場“一邊倒”的局面,在戰鬥素質明顯占上風的朝鮮人民軍攻擊下,韓國軍隊潰不成軍,開戰三天就丟掉了漢城(今首爾)。

美國沒料到韓國軍隊如此不堪一擊,終于坐不住了。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美國起草的決議,組織聯合國軍參加朝鮮戰爭,任命麥克阿瑟爲聯合國軍總司令。

戰爭初期,士氣如虹的朝鮮人民軍連戰連捷,把聯合國軍逼到了南面的釜山。這個時候,麥克阿瑟出手了。麥克阿瑟的“仁川登陸”計劃遭到了當時美國軍部幾乎所有人的反對,因爲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個計劃幾乎等于自殺:仁川港從防禦工事到自然環境到航道到水流等各個方面,對兩棲登陸作戰部隊而言都是一場噩夢。但麥克阿瑟始終堅持自己的計劃,最終,他幾乎是憑借一己之力,說服美國軍方同意了這個計劃。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300多艘艦船和5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搶灘登陸成功。“仁川登陸”成了世界軍事史上的一次著名成功戰例。此舉將朝鮮人民軍攔腰切斷分割包圍,戰爭形勢被完全逆轉。

10月20日,平壤被多國部隊占領。之前還勝利在望的北朝鮮人民軍,陷入了要被全殲的絕境。麥克阿瑟的個人聲望在此時達到了頂峰。

02

誤判了中國人的參戰決心

誤判中國人的參戰決心,可能是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第一個失誤。其實,麥克阿瑟最初的判斷也沒有錯,因爲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根本就不想介入朝鮮戰爭。直到1950年10月初,中共領導人仍然沒有決定是否出兵朝鮮。

但最終,一根導火索還是讓中國做出了出兵的決定:麥克阿瑟下令美國空軍轟炸了中國的安東(今丹東)。中國本來就擔心美國占領朝鮮後,以此爲基地進犯中國。加上此後美國第七艦隊又封鎖了台灣海峽……毛澤東接受了金日成的請求,以志願軍的正當名義出兵朝鮮,任命彭德懷爲司令員兼政委。

當原本枕戈待旦解放台灣的宋時輪九兵團風馳電掣奔向朝鮮,連冬裝都來不及置換就跨過鴨綠江的時,麥克阿瑟做出的判斷,依舊是中國軍隊不敢和美國打,就算打,他們能派入朝鮮的軍隊不會超過5萬人。而宋時輪的三野九兵團下轄三個加強軍,有12個師,共16萬人。

1950年11月23日,是美國的“感恩節”。麥克阿瑟在東京的美國大使館同全家共進感恩節晚餐。當時他的心情是非常愉悅的,因爲美軍一路勢如破竹,已打過了“三八線”,占領朝鮮全境指日可待。

“感恩節”後的第二天,麥克阿瑟從東京飛往新安州附近的清川江邊的第八集團軍司令部,親自督戰,宣布“聯合國軍”發動總攻。麥克阿瑟當時對美軍做出的承諾是:“趕到鴨綠江,全都可以回家。我保證說話算數,你們能夠同家人共進聖誕晚餐!”

但真正發動總攻的,是早已進入攻擊位置的中國志願軍。就在麥克阿瑟宣布“聯合國軍”發動總攻的第二天,美國第八集團軍士兵就聽到了今後讓他們心驚膽戰的中國軍號聲,面對漫山遍野突然殺出的中國志願軍,韓國軍隊一觸即潰,美國軍隊被迅速分割包圍。

03

誤判了中國軍隊的戰力

對中國軍隊戰力的誤判,是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犯下的第二個錯誤。

其實,也難怪麥克阿瑟輕敵,因爲當時雙方的軍力有著巨大的落差:在朝鮮戰場上,美軍一個軍擁有坦克430輛,中國軍隊最初入朝的6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美軍的一個陸軍師,師屬炮兵有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還可以得到非師屬炮兵同類口徑和更大口徑火炮的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個師的師屬炮兵僅有一個山炮營,12門山炮;美軍一個步兵師擁有電台1600部,無線電通信可以一直到達排和班;中國軍隊入朝時從各部隊多方抽調器材,才使每個軍的電台達到數十部,勉強裝備到營,營以下通信聯絡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軍號、哨子及少量的信號彈等;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擁有汽車約7000輛;志願軍入朝之初,主力38軍擁有汽車100輛,27軍則只有45輛;美軍擁有1100架作戰飛機,而志願軍幾乎沒有飛機(注:後來蘇聯派出了米格飛機和飛行員),連防空武器也極端缺乏。志願軍當時只有一個高炮團,36門75毫米的高炮,其中還要留12門在鴨綠江邊保衛渡口,全軍沒有雷達。

當時志願軍戰士的主要幹糧,就是炒面。後來美國軍隊發現,志願軍的攻勢往往只能持續7天,他們稱爲“星期攻勢”—因爲沒有後勤保障,7天過後,志願軍戰士攜帶的炒面就全吃完了,只能撤退……

但是,當中美雙方以朝鮮爲戰場,拉開架勢橫刀立馬大開大合真的幹起來的時候,麥克阿瑟發現,擁有絕對裝備和火力優勢的美國軍隊,依舊占不到半點便宜—美軍甚至又丟掉了漢城(今首爾),一度被打退到了“三七線”。

一生驕傲的麥克阿瑟在去世前一年,說了這樣一句話:“誰想和中國陸軍打仗,他的腦子一定有病。”

04

與杜魯門之間的嚴重矛盾

麥克阿瑟最終在朝鮮栽跟鬥,是因爲他犯了第三個錯誤:和華盛頓鬧翻了。麥克阿瑟和華盛頓之間的矛盾,主要還是體現在他根本就看不起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

1950年10月,當杜魯門提出想和麥克阿瑟當面聊一下的時候,麥克阿瑟以自己太忙無暇抽身爲由,約杜魯門在太平洋上的威克島碰面——杜魯門作爲總統,真的就乖乖地繞地球飛行了三分之二,“拜見”了麥克阿瑟。

彼時的麥克阿瑟剛剛成功策劃了“仁川登陸”,被整個西方媒體描述成“不敗的將軍”,杜魯門忍氣吞聲也是情有可原。但在那次會晤中,麥克阿瑟拍胸脯保證中國不會出兵朝鮮,讓杜魯門後來回憶起來覺得是自己“吃了藥”,就此埋下了不滿的情緒。

此外,1950年7月31日,麥克阿瑟訪問台灣,並與蔣介石會晤並發表聲明,也讓杜魯門相當不滿。麥克阿瑟的擅自主張令杜魯門非常惱火,他本來就不願意在蘇聯還沒冒頭的時候就和中國耗盡戰力,更不願意戰火擴大,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戰事不利的前提下,麥克阿瑟還提出了進一步的建議。他主張對中國在東北的軍事目標進行打擊,必要時動用核武器。杜魯門恐此舉會導致蘇聯參戰而不同意,麥克阿瑟公開反對杜魯門的決定,派偵察飛機飛入中國領空。

麥克阿瑟和華盛頓由此陷入了勾心鬥角的猜疑中。個性張揚的麥克阿瑟不願意承認自己在朝鮮戰場上犯了錯,反而頻頻向美國媒體透露,是因爲白宮處處在限制他的手腳,才會導致朝鮮戰場上美軍節節敗退。

杜魯門忍無可忍,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爲借口撤了麥克阿瑟的職,由李奇微接任。

05

“老兵永遠不死,只會慢慢凋零”

在取得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一致通過之後,杜魯門設計了一套尊重麥克阿瑟的免職流程:先通知他本人,再召開新聞發布會。

但糟糕的是,1951年4月11日,發給東京盟軍總部的電報出現了技術故障,與此同時,美國新聞界已經嗅出了總統要罷免五星上將的味道,搶先一步發出了消息,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尴尬的局面:麥克阿瑟是從新聞裏聽到自己被解職的消息的。

當時,他正在宴請客人,他的妻子告訴了他被解職的消息,隨後沒多久,他才收到了通信兵送來的總統電報。他對妻子說:“總統所采取的方式不妥。從軍52年的我,受到如此當衆的羞辱,實在令人太痛心。”

4月19日,卸任後的麥克阿瑟抵達華盛頓國家機場。前來迎接他的,有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議長等人,但沒有杜魯門。就在那天,麥克阿瑟應邀在國會發表演說,宣布正式退役。

當麥克阿瑟站上講台的時候,人們給予了他熱烈的掌聲和歡呼。就在那次演講中,麥克阿瑟引用了那句著名的話:“老兵永遠不死,只會慢慢凋零”。那一刻,不知道麥克阿瑟是否會後悔,自己卷入了朝鮮戰爭。

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因膽結石去世,享年84歲。

(精英熱評)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