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才知道:長大後和父母不親的孩子,一般都缺少“價值感”

蘭媽談育兒 2024-04-26 21:38:58

文/蘭媽談育兒

孩子長大後和父母親不親近、懂不懂得感恩,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小時候的感受和情緒有沒有得到重視,這一點很重要

前不久,有一個5歲小女孩趁著假期,跟隨媽媽、和奶奶回老家探親

玩耍的時候沒注意,不小心被一杯剛放在地上的開水燙到了

女孩當時就哭得稀裏嘩啦,怎麽哄都哄不住

媽媽聽到哭聲後先緊張地上前詢問情況,瞧見絆倒的水杯沒多少水後才慢慢平靜下來

但爲了減少親戚的心理負擔,她一個勁兒地對懷裏的女孩說:“沒事,腳上還穿著鞋、和那麽厚的襪子,根本就沒燙到”

看到女孩繼續哭,還開始做思想工作說:“別哭了,你這樣會嚇到叔叔阿姨、和爺爺奶奶們的,一點都不禮貌,媽媽也會不喜歡你”

也就是那一次,媽媽發現女孩回家後悶悶不樂,讓她洗腳不洗、睡覺也不願意脫襪子

生氣的媽媽還以爲孩子是故意耍脾氣找事,直到氣急敗壞地脫掉襪子才發現,原來女孩的腳上有幾塊醒目的傷疤

那是燙傷後留下的痕迹,也深深地刺痛了媽媽的心

其實,明明一句“怎麽樣,痛不痛”就能及時了解燙傷情況,最後卻偏偏礙于所謂的顔面制止孩子哭喊,傷了孩子的心、也讓孩子感到恐懼

很明顯,這就是沒有重視孩子情緒、和感受的心理陰影,也被稱爲“價值感”丟失

特別是在以下幾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長大後一般都很難和父母親近得起來

01

孩子需要“抱抱”時

選擇哭聲免疫法不聞不問

父母和孩子真正“相依相戀”的時期,其實就那麽幾年

分別爲:

•0~12個月的嬰兒期

•1~3歲的幼兒期

•3~6歲的學齡前

這三個階段,是孩子最需要爸爸媽媽陪伴、呵護、和關注的時期,一旦錯過或者不重視,那孩子就會形成冷漠,並和父母之間越來越疏遠

和走親戚被燙的那個女孩一樣,蘭媽身邊有好幾個家長對孩子都習慣“哭聲免疫法”

其中,有個叫昊昊的男孩,從小就被她媽媽要求做個“小男子漢”

平時只要一哭,媽媽就制止他“丟不丟人,那麽大了還哭,一點小男子漢的樣子都沒有”

多年之後,媽媽和爸爸吵架,吵得很凶,媽媽還被氣哭了

可面對媽媽的委屈,昊昊卻表現得無動于衷,媽媽指責他“白眼狼,看到媽媽哭了,都不知道上前安慰一下”

沒想到,昊昊卻回答說:“那麽大了還哭,真丟人,怎麽還好意思讓我哄你”

一番話是那麽的似曾相識,也讓媽媽徹底意識到曾經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還有一個二胎媽媽,小女兒剛出生的時候總愛哭,有事沒事就要哭幾聲,非要媽媽抱在懷裏才安靜

媽媽精疲力盡忙不過來,就采用了網上說的:“哭聲免疫法”,讓孩子自己躺在床上哭,沒人理會後自然就安靜了

果然,這個方法見效很快之後,爲了圖清淨、也爲了讓孩子堅強一些,媽媽對她的大女兒、小女兒都是一樣,不管誰哭了、誰遇到問題都是不聞不問

“你願意哭就哭”和“自己的事情自己想辦法”的冷漠,導致兩個女兒長大後和媽媽都不親近

這就是孩子童年時期所經曆的情感忽視,不被重視的那些日子都會給孩子埋下“不安全”的恐懼

都說“不幸的人,在用一生去治愈童年”,那些在兒童時期就被父母忽視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因爲缺愛而變得自卑、敏感、和討好

和父母之間的感情就更不用多說什麽了,一旦有“飛出去”的條件,那絕對都不帶猶豫一下

02

不在乎孩子的尊嚴

不分青紅皂白地當衆羞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孩子的尊嚴也不比成年人少,甚至更需要得到重視

有這樣一個女孩,20歲了,正在讀大學

她跟室友說:“等大學畢業後,我要留在這個城市,永遠都不要再回到那個家了”

很明顯,女孩所謂的家,就是生她養她的地方

可究竟是什麽樣的經曆讓女孩如此憎恨生養之恩的“家”呢

走進了解才發現,女孩早年喪母、又是個留守兒童,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爸爸呢,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一回家就各種挑刺批評

上初中那年的一個周末,小叔給她30塊錢幫忙充話費,在路上還不小心丟了10塊錢

爲了避免被批評,女孩只好拿著僅有的20元錢給小叔充話費,對于丟失的那十元錢則是閉口不提

可小叔那幾天總是有電話,才不到2天時間話費就用光了

再次欠費停機,小叔便好奇地查話費,結果卻得知只充了20元

而小叔呢,則是拿著這件事情到處說,還告狀到女孩爸爸那裏

爸爸覺得臉上無光,便把女孩狠狠地教訓了一頓,時隔大半年回家提及此事,爸爸還當衆羞辱

張口閉口的“偷錢”、“不要臉”,讓女孩無地自容

很多年過去了,女孩對此事依然耿耿于懷,她不渴望真相大白,但內心對小叔、和爸爸的恨意,卻怎麽也消散不了

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孩子當衆羞辱,這種來自情感上的創傷,是很難治愈的

女孩每每想到這段不堪的回憶,內心都會忍不住自卑、顫抖、焦慮,甚至覺得她不配

有心理學家曾研究發現:“父母情緒不穩定、偏激,教育出的孩子也會如此”

事實也證明,父母現在是什麽樣子,也決定了孩子將來會發展成什麽樣

這不僅僅是模仿、還有情緒的延續性,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尊重父母,但父母若羞辱孩子,那孩子也會反過來照貓畫虎

03

不相信孩子的努力

總是嚴厲要求摧毀自信心

任何時候都不要不相信孩子的努力,你的否定對孩子造成的“心靈傷害”,是長久性的自卑

前幾天,去一個朋友家裏做客

剛進門,就看到他的兒子從裏屋走出來喝水

朋友看到後扭頭對孩子說:“快過來打招呼呀,怎麽這點禮貌都沒有”

沒想到,男孩聽後扭頭就走,留下抱怨連連的老母親

朋友呢,也在一旁喋喋不休地不停抱怨著:

“我這兒子呀,以前因爲工作太忙,從小就養在爺爺奶奶身邊,去年讀六年級了,我就想著回來照顧,能好好輔導學習,也能培養親子關系”

“可沒想到呀,這小子,根本不願意,說什麽都要在爺爺奶奶家接著住”

我寬慰朋友說:“孩子只願意留在老人家裏,說明爺爺奶奶對他特別疼愛,才舍不得離開”

朋友歎了歎氣,又接著說:“他那哪是舍不得爺爺奶奶呀,根本就是在爺爺奶奶家裏能方便他跟不三不四的朋友一起瞎混”

正說著,她兒子又從房間裏氣沖沖地出來

孩子反抗說:“就知道你又在說我壞話,反正我做什麽你都不滿意,再怎麽努力也得不到你的認可”

話說到這裏已經很清楚了,母子倆的矛盾主要就是在于缺乏認可這件事上

如果我們在和孩子的對話中,對他們多一些行爲上的鼓勵、努力上的認可,那孩子的心裏暖了,對父母的依賴和親近也就不知覺跟著來了

正所謂“好話暖人心”,和孩子溝通也不例外,你相信孩子,便是他們向陽而生的自信力量

04

在孩子面前太強勢

要求他們必須聽自己的話

父母的支持和肯定,是維系親子關系的主要紐帶,如果你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得太強勢了,那就會弱化孩子的能力

有一位網友曾分享他兒時的一段成長經曆

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看到同桌有一本小說,羨慕不已

于是,軟磨硬泡,好不容易把那本書借到手

當時又害怕同桌會隨時把小說要回去,以至于放學回家後看書太入迷,導致作業忘記寫了

這件事被媽媽知道後,對他是又打又罵

自此,每天放學回家後,除了寫作業就沒有其它的自由時間

但凡是沒有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那就會受到大小不同的懲罰

有一次,還因爲路上看熱鬧放學回家晚了,媽媽就罰他面壁思過,直到承認錯誤並承諾“以後再也不敢”,才結束懲罰

也正是在如此環境下成長,他對媽媽一直心懷芥蒂,不管做什麽事情都下意識地避開媽媽、防著媽媽

長大後也是如此,媽媽的事事幹涉,總讓他感到喘不過氣

畢業後參加工作,本來經過重重考核獲得了一個來之不易的就業名額,可他媽媽卻嫌工作地方太遠,還拿“離家出走”威脅他回老家找工作

結果,老家縣城的平均消費高、收入又低,再加上大部分工作和所學的專業不對版,很多份工作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後來,迫于謀生壓力,他考了一個駕照,在縣城跑出租車

每次一聊起工作、未來時,他的內心都對母親曾經的威脅和幹涉耿耿于懷

若回溯早年經曆,不出意外,那些以愛之名義控制孩子的父母,到了最後都會成爲孩子人生裏的苦果,阻擋了他們的發展、也爲孩子造就了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

05

不想幫忙還拖後腿

總把“兒孫自有兒孫福”挂嘴邊

孩子依賴父母的,從來都不是創造金山銀山的好條件,孩子所需要的,也不是能滿足的條件和要求

他們真正渴望的是陪伴、還有理解

有一個朋友,小時候因爲家裏條件不好,父母就丟下他外出打工

可每年過年回家,爲了彌補都大包小包地帶很多玩具回家,但這些始終都不是他想要的

爲了能留住父母多陪陪他,當時還把所有的玩具都扔在地上摔壞了

那一次,還是沒有留住要外出打工的父母,看著父母漸行漸遠的背影,他似乎也接受了現實

可父母看到他如此不懂事,便想著以“窮養”的方式慢慢磨練脾性,希望以此懂得父母的不容易、與無可奈何

于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便成了他們的口頭禅

特別是媽媽做什麽事情、說什麽話,都喜歡撇清的不想管、還拖後腿,讓他覺得是那麽無助、和心痛

比如,讀書的時候沒考好成績,喜歡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現在不努力,反正以後吃苦受罪的是你自己”

長大後,好不容易靠拼搏買了車又想繼續買房,也趕緊發話說:“我和你爸沒有能力,幫不了你,搞那麽大壓力,看你以後怎麽辦”

僅僅也是計劃,就被一盆冷水潑得透心涼

很多時候朋友也在懷疑,他到底是不是父母親生的,在父母那裏感受不到愛不說,還會經常被打擊、潑涼水

事實上,老一輩常說:“愛之深、責之切”是有道理的

就像《我的前半生》裏,羅子君爲了爭取孩子撫養權說的一番話就讓人潸然淚下

她說:

“我爸爸很早就抛棄我們母女三個人,我媽媽年輕的時候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長大,她那麽辛苦,脾氣大一些也是可以原諒的,我想在座的很多人都有著差不多的家庭經曆,我們雖然會吵會鬧、會打架,但我們也是永遠吵不散、打不散的一家人”

這段話就充分地展示了“越愛越苛責”

記得網上還有這樣一段口頭禅說:“70後夫妻吵架,吵死不離婚,80後夫妻吵架,一罵就離婚,90後夫妻不高興就離婚,00後直接冷靜到不結婚…”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教育孩子需要與時俱進,時代不一樣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有所改變

愛孩子,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的更好,沒毛病,但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們自己的閃光點,也有他們自己的成長節奏

發現孩子的進步,並欣賞孩子優點,這才是新時代育兒最需要的內在潛力激發

那麽,關于長大後和父母不親的孩子,一般都是缺少價值感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8 阅读:1494
评论列表
  • 2024-04-27 06:14

    從古至今數不清多少家庭的孩子是這樣過來的,家長和孩子都需要學習優化

  • 2024-04-27 18:57

    哪有父母這麽完美的!

蘭媽談育兒

簡介:專注于育兒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