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排名怎麽樣?從軟科這一指標,看硬核實力!

有何高教 2024-04-29 11:43:52

說起我國高教資源最豐厚的省市,或許不少人脫口而出的答案便是首都北京。但是,有一個省份依托沿海沿江的區位優勢,以及吳風漢韻的文化淵源,成爲我國首都之外、教育資源最優渥的地區。而這,便是擁有近80所本科大學、16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江蘇省。

高校資源的豐富,對本土學生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但對于江蘇高校而言,卻意味著校與校之間的競爭更爲激烈。前不久,全球權威榜單——軟科公布了“2024中國大學排名”。在這份榜單中,進入主榜百強的江蘇院校共有15所,這一數據也讓江蘇省成爲本次排名中,主榜百強高校數量僅次于北京(18所)的“榜眼”。

而當細看這份2024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江蘇高校),便能發現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突出的辦學實力,穩坐江蘇高校TOP3的位置。其中,南航作爲工信部直屬的211院校,近些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已能直追本省兩大985一流高校。

南航之所以在此次軟科排名中獲得如此優異的表現,這與該校突飛猛進的科研實力密不可分。要知道,雖然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是培養人才,但一所大學科研實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接觸的學術內容是否前沿、使用設備是否一流以及教學人才是否頂尖。

就在前不久,我國各大高校相繼公開了2024年的經費預算,985工程高校依舊占據著經費預算的頭部位置。然而,今年的排名中卻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作爲一所211工程高校,其經費預算高達91.05億元,穩居全國第29位,超過了包括重慶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在內的10余所985高校。

科研經費上的躍升,背後是國家戰略需求的明確指向。南航作爲紮根國家戰略性産業的一流院校,其所孵化的優質人才、打造的國之重器,均對提升國際綜合實力、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之所以,此次南航能夠獲得高額的經費支持,也與其在領域內的深厚積累和突出貢獻緊密相關。

當然,經費的增加不僅給南航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如怎樣合理規劃和使用這些資金,確保其能夠轉化爲實際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效益呢?當我們回顧該校往年的科研貢獻時,答案已在眼前。

根據青塔公開的“2017--2021年連續5年榮登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前50強榜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憑借較高的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位居全省前列,同時也是全國211高校當中的實力翹楚。

而在“江蘇省高校專利發明申請授權量數據排名”中,南航更是穩坐省內TOP3,甚至超越了南京大學。

2023年,雖然各大科研榜單暫未公開,但該校更是先後憑借參與多項國家重大戰略工程、産出大量突出成果,一展其“國防之子”的風姿:

研發神舟系列航天員訓練所需的“水下機械臂及其智能控制系統”(國內首台10米級水下大作業空間、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水下機械臂),助力“神州問天”;

承擔《新一代載人火箭貯箱焊接變形控制研究》相關課題,突破技術瓶頸,專注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研制等等......

往年優異的科技轉化能力,無一不在展現南航突出的科研實力。而此次軟科排名的晉升以及預算經費的增加,也是國家和社會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辦學實力的一致肯定,是對該校發展前景的共同看好。

當然,立足于優渥的科研土壤,南航步入“科研育人”的道路,力圖以科學育英才,不斷爲國家關鍵領域的科學研究孵化一流人才。

據悉,南航現已實現本科生在校期間100%參與創新實踐項目或學術競賽,每年都有超過6000人次的學生參加科創活動。而據近5年的統計,該校在校生各類科創、學術競賽中綜合成績穩居全國高校前列,累計4100余人次獲得國家級及以上競賽獎項。諸如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等頂尖賽事的領獎台上,都有南航學子的身影。

而在2023年11月中旬,南航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正式成立。該學院攜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等衆多行業龍頭企業,將通過統籌校內外各級重點實驗室與實踐教學平台資源,讓就讀于該校的碩士、博士生能夠直接參與國家重大重點項目研究。

同時據官方信息,該學院的未來招生規模還將逐步擴大。這對于就讀在南航的本科生以及計劃報考該校碩博學位的學生來說,無疑是直面科研瓶頸、與國家頂尖人才攜手攻堅克難的寶貴機會。而這種將“本、碩、博”教育緊密貼合前端科研的人才教育模式,也是南航爲何多年人才輩出、排名直上的最終根因。

總體來看,作爲向我國航空航天民航領域輸送高層次精英人才的重要樞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此次在軟科最新榜單中的優異表現,既是實力使然,也是必然結果。而該校在前端科研指引下不斷完善的教學模式,也會成爲其超越現有排名、不斷向衆多考生提供更優教育條件的重要契機。

0 阅读:4

有何高教

簡介:專注高校和科研領域,服務于考生、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