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貓考生未被錄取是“輿論勝利”嗎

心理咨詢師陳實 2024-04-09 15:51:34

口袋心理學:我將通過心理學的解釋,去理解這些社會熱點事件背後的心理機制,從而更好地看待和應對這些事件。我在廈門,歡迎您的隨時聯系,希望能幫助到您。

事件詳情:4月8日晚,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網站發布了2024年碩士研究生調劑考生成績及擬錄取名單公示。其中,備受關注的虐貓考生徐某某未進入這份擬錄取名單。據報道,學院方面介紹,徐某某複試面試不合格、未進入思政考核。這意味著徐某某調劑蘭州大學也不成功。而“未進入思政考核”,也就是說,他未被蘭州大學錄取,不是因爲“思政考核不合格”,而是專業面試就不合格。

將虐貓考生未被錄取簡單地視爲“輿論勝利”可能過于片面。輿論只是社會意見的一種表達,它並不能直接決定學校的錄取決策。學校的決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教育政策、招生規定、考生的綜合素質等。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輿論與學校決策等同起來,而且蘭大公示有表明了這是專業面試不合格。

但是虐貓者未被錄取的情況一定會給予了公衆一種“輿論勝利”的感覺,即他們通過批評和譴責的方式對虐貓行爲進行了鬥爭,並達到了一定的成果。這種感覺可以帶來情感上的滿足和自豪感,因爲他們認爲自己對社會做出了正義的貢獻,爲弱者發聲。

這種輿論勝利也可以成爲一種道德激勵,激勵公衆繼續關注和批評違法行爲,維護社會公正。在這種情況下,虐貓考生未被錄取自然而然的被視爲一種成功案例,進一步激發公衆的道德意識和行動,形成更加積極的社會環境。

在人們的心理結構中,道德觀念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當某個人的行爲違背了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時,就會引起公衆的強烈反感和譴責。這種心理反應在輿論場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使得虐貓考生的行爲受到了廣泛的批評和譴責。

這個現象也是社會認同理論的典型表現。人們往往通過與他人共享價值觀和行爲規範來建立自己的社會認同。當某個人的行爲違背了這些共享的價值觀時,就會破壞人們的社會認同感,引發不滿和反感。因此虐貓考生的行爲不僅觸犯了社會道德規範,也破壞了公衆的社會認同感,導致輿論的強烈反彈。

然而虐貓考生未被錄取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可能並不只是積極的。

當新聞成爲熱點,輿論並非總是理性和客觀的。在某些情況下輿論可能會受到個體情緒、偏見等因素的影響,産生不公正的判斷和決策。因此,在對待類似事件時,我們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全面分析各種因素,避免被片面的輿論所左右。

而且過度的關注虐貓事件和輿論勝利可能會導致公衆情緒的過度波動,從而影響到個體的心理健康。大量的負面情緒會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加劇。同時虐貓事件也可能引發公衆的道德焦慮,使得人們對自身道德行爲過分關注,産生“道德恐慌”。

您怎麽看?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聊聊!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

0 阅读:2

心理咨詢師陳實

簡介:資深督導,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學知識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