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與李順㈢

百年的驿站 2024-05-13 02:14:23

在黃巢與李順的傳說中,就有兩個比較明顯的訛錯:

  黃巢與李順生于哪一年,均不詳。黃巢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響應王仙芝起義,加入義軍時,少說也有十七八歲吧。那麽,到他于唐僖宗中和四年,即公元884年兵敗狼虎谷時,至少也有二十六七歲了。而宋太祖趙匡胤于公元960年創建北宋,在位十七年,先後用了建隆、乾德、開寶三個年號,開寶年號最長,共九年,即使算到開寶元年,也是公元968年了,其時距黃巢兵敗狼虎谷已是八十四年,黃巢即使還活著,至少也有一百一十多歲了,怎可能在開寶年間還是個“八十老僧”呢?

  再說李順。據《宋史·世家二·西蜀孟氏》所載:後蜀滅亡前,蜀後主孟昶派其弟孟仁贽去汴京向趙匡胤請求,給以像蜀漢後主劉禅及陳後主陳叔寶的降王待遇,趙匡胤不但一口應允,而且明確表示:“朕不食言,爾無他慮。”于是,四十七歲的孟昶與其年近七十的老母親,除掉他已死的兒子玄寶外,另外兩個兒子玄喆、玄珏,還有弟弟仁贽、仁裕、仁操都被禮送至汴京,受到比較隆重的接待。長子孟玄喆入宋後官居檢校太尉、泰甯軍節度,並且跟隨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征遼,屢受封賞,五十五歲時病逝,他的十五個兒子中有四個進士及第。次子孟玄珏也病逝于滑州知府的任上。孟昶原是割據一方的皇帝,並且已經獲准恩封降王,不像造反與叛逆,絕無滅族之虞。當他將老母、子弟等“中外骨肉二百余人”都托附給北宋王朝時,有必要讓一個襁褓中的幼子流落民間嗎——假如他有這樣一個幼子的話。

  那麽,爲什麽會産生那樣的傳說故事而被當時或後世的文人們收入稗官野史之中呢?主要原因顯然是,他們奮起反抗暴政的義舉獲得人們比較普遍的擁護與支持,而他們的不幸失敗又讓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唐末政治之黑暗,統治階級之驕奢淫逸,藩鎮之專橫跋扈,人民生活之痛苦,已有多書論及,何況這種情況也是一個末世王朝比較普遍的現象。那麽,宋初的四川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宋軍剛剛滅掉後蜀,其軍隊統帥王全斌就擅殺降兵,豪奪婦女,廣納財貨,暴行累累,又將蜀中府庫之積全都輸入汴京,已經激起過蜀人的武裝反抗。而後來宋廷派到蜀地的官員又“競喜功利,于常賦外更置博買務,禁商賈不得私市布帛”(《宋史紀事本末》卷十六),弄得地狹民稠的蜀人雖盡力耕種,卻難以養家活口,而兼並之風愈盛,貧富日益懸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小波、李順起義打起“均貧富”的口號,隊伍便迅速地從數百人發展到數十萬人。爲實行“均貧富”的主張,李順又召集鄉裏富人大姓,讓他們申報各自的糧食家財等,留下他們一家老小足用的,其余的都統一調撥,分發給貧苦群衆。而自稱“沖天平均大將軍”的黃巢,其軍隊“遇窮民于路,爭行施遺”(《舊唐書·黃巢傳》)。他們的這些舉動,必然能獲得窮苦百姓比較廣泛的支持與擁護。盡管黃巢的軍隊在缺糧時也曾以人肉爲食,李順也曾怒斬打了敗仗的三百士卒,他們倘若最終成功,也很可能是以暴易暴。然而,人們在被暴政壓迫得喘不過氣來時,誰起而反抗暴政,總是會被視爲英雄而給予支持;倘若失敗,則會寄予深深的同情與懷念。至于將來是否會以暴易暴,誰會考慮那麽多、那麽遠呢?這些,難道不是産生那些傳奇故事的深厚的民間基礎嗎?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