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爲鑒,方能自立自強”——馬英九勉勵台灣青年學子銘記曆史、振興中華

中國台灣網 2024-04-09 22:51:01

中國台灣網4月9日訊 “曆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必須告訴子孫,我們紀念抗戰,不是爲了延續仇恨,而是要汲取教訓,自立自強,振興中華。”

春日的京城,草色初青,新柳帶長。4月8日清晨,馬英九與隨行的20位台灣青年學子來到北京盧溝橋畔,在這裏聆聽那段峥嵘歲月,過往曆史仿若就在眼前。

4月8日上午,馬英九與隨行的20位台灣青年學子來到北京盧溝橋畔,與“七七事變”親曆者鄭福來親切交談。(中國台灣網記者 符海川 攝)

“來自台灣的青年朋友,我叫鄭福來,土生土長在盧溝橋,歡迎你們。”今年93歲的鄭福來,是“七七事變”的親曆者,侵華日軍炮轟宛平城時,他只有7歲。“記得當時跑了八九十裏地避難,腳也跑破了,脫鞋時襪子和血肉粘在一起,連皮帶肉被扒掉。”

“我經常在橋上和年輕人講這段曆史。銘記曆史不是爲了延續仇恨,而是我們中國人、中華民族要自信、要自強、要複興,爲保衛世界和平做貢獻。”講到這裏,鄭福來的眼中飽含熱淚。“你們回去告訴台灣同胞,常回家看看,到盧溝橋看看,我們歡迎!”

馬英九神情動容,一直緊握鄭福來的手微微顫抖,他高聲回應,“好!”身後的台灣青年們也用掌聲向老人表達敬意。

“當年這些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迹,仍令人熱血沸騰、肅然起敬。”馬英九說,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複的目的在于感念先烈先賢的奉獻犧牲。身爲炎黃子孫,必須學會和平解決爭端,爲人類謀幸福、求和平,“希望年輕人能牢牢記住這一點。”

4月8日下午,馬英九一行來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參觀結束後,馬英九接受媒體采訪。(中國台灣網記者 符海川 攝)

當天下午,馬英九一行來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太和殿、九龍壁、頤和軒……看著眼前的古迹,馬英九感慨萬千。“曆經六百年興衰榮辱,故宮始終象征中華民族,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底蘊,以及曆朝曆代的萬千氣象。”

回憶初到北京的那天,馬英九率台灣學子到中國國家大劇院參觀,聆聽耳熟能詳的台灣歌曲,在音樂交流中喚起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馬英九興奮地說,這是兩岸之間共同的語言,情感的共鳴,是任何刻意爲之的手段或意識型態都切不斷的。

馬英九強調,任何所謂“去中國化”的行徑都不會成功,因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已經深植炎黃子孫血脈之中。同學們從西安到北京,接連參訪兩大曆朝古都,都發自內心地感受到來自靈魂深處的震撼,“唯有回歸民族情感與中華文化,兩岸才能長長久久。”

巨龍綿延,護佑神州。萬裏長城,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世界上規模、體量最大的線性文化遺産。曆經2000余年滄桑,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衆志成城、自強不息的精神,成爲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4月9日上午,馬英九一行來到八達嶺長城參觀,過程中,馬英九與台灣學子合唱《長城謠》。(中國台灣網記者 符海川 攝)

4月9日上午,馬英九一行迎著朝陽出發,驅車60余公裏,來到素有“玉關天塹”之稱的八達嶺長城。參觀過程中,台青們興奮不已,紛紛拿起手機拍照留念。登上長城北三樓時,馬英九一行共同合唱了著名愛國歌曲《長城謠》。

“萬裏長城萬裏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裏長。”馬英九唱到這裏,不禁哽咽落淚。“這首歌我們從小就會唱,今天站在這裏與同學們一起唱,非常感動。”

“這趟文化之旅是最好的回憶和學習,實際看到大陸的人文地理、曆史風情,對我們而言是非常大的震撼。”就讀于台灣成功大學的劉秉叡說,中華文化教導人不能忘本,台灣青年必須記得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應該認真體會並把這些文化傳承下去,“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文/尹賽楠)

0 阅读: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