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狂花錢》:符合東方觀衆體質的“兄弟喜劇”

夢見烏鴉 2024-05-01 16:57:25

花錢買不來快樂,但攢錢可以?!

很小的時候,記得在《幽默大師》雜志上看到一則笑話,至今記憶猶新:

如何形容“倒黴”?有個人想上吊找不著樹,想臥軌火車晚點,不想死的時候卻掉進河裏淹死了。

但這位倒黴人士,比起《末路狂花錢》裏的賈有爲來說,還是差點意思。

當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時候,要把畢生積攢下來的積蓄,全部消費掉,主打一個不留遺憾;等到全部錢都“造”幹淨之後,卻發現自己不用死了,這時候的他,不但身無分文,而且連房子也沒了,朋友們也衆叛親離,從內到外的一無所有、光杆司令,這才叫倒黴。

就像小沈陽,片中引用了自己的昔日名言,人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麽嗎?人死了,錢沒花了……然而更痛苦的就是,人沒死,錢花完了。

不過本片並不是單純的靠渲染一個人如何倒黴來博眼球的,而是采用了類似的公路片的敘事方式,將距離感轉化成爲時間概念,但主題呈現是一樣,都是對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影響,能與“小人物”感同身受,所以還是有些意外之處。

而且,這是一部兄弟電影,或者說是我們熟悉的“爛仔幫”喜劇。

從一場被迫的沖動消費,到主動的自我救贖,期間他到底經曆了什麽?

觀演之間的“差勢”

活了一輩子圖個啥?人生的目標是什麽?生活的真谛在哪裏?還有那些遺憾,這種偏于哲學感的問題,還真不好回答,但當來到死之邊緣的時候,答案就很簡明!

這部《末路狂花錢》,從選材情節套路上都並非突破之作,以“死亡”作爲重點,會讓想起《遺願清單》《最後的假期》《臨終千言》等片。且作爲喜劇電影,故事的發展也相對透明化,一言蔽之,這是一部不怕劇透的電影。

電影開場就塑造了一個在生活上非常“摳”的角色,無論是牆上貼滿的“勤儉持家”獎狀,還是源自父母言傳身教的節儉生活作風,傳到他這一輩,有變本加厲之嫌。

開場有個細節,賈有爲的工資是3500,攢錢目標100萬,30多歲的他,已經達成了3/4的目標,騎著祖傳的大二八鳳凰自行車,去超市買將要過期的産品,還搜刮了無數打折券,一大兜子東西最後才花了8毛5,您就知道這位有多麽省錢了。

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也能發現他不僅對自己摳,對別人也摳,占用公共區域停自行車,對領導對同事也是漠不關心,最重要的,瞞著自己的結拜好兄弟,隱瞞了家裏下崗的消息,導致兄弟們,也離他而去。

這樣一個“刻薄”之人,死亡賦予了他“改過自新”的機會,或者說是一種矯正自我的勇氣。

電影探討一個嚴肅的話題,情感和金錢在生命中的位置,當人生進入尾聲的時候,人們在意的往往是周圍的情感,此時親情、友情都顯得彌足珍貴,金錢反而沒那麽重要,可是當發現自己生命無憂時,卻可以爲了金錢而再度回歸昔日“本色”,但此時他不但一無所有,在過去幾天所經曆的快樂,再也找不回來了。

這就是“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句名言的體現。而建立在此基礎上,不是看這個倒黴人物出洋相,而在于“差勢”。

“差勢”是喜劇創作理論的基礎,核心在于雙方接受的信息不對等,包括戲中角色雙方以及銀幕內外的觀演雙方。畢竟觀衆是高于作品中的人物,他們看向片中人物的眼光,雖然與“上帝視角”相距甚遠,但往往會比角色預先知道整體情境。

比如人物看不到的香蕉皮或者陷阱,觀衆盡收眼底,對方踩香蕉皮摔倒或掉入陷阱,會引發觀衆的笑聲。知情讓觀衆産生優越感與期待感,人物越在情境面前不知所措,觀衆越會開心。換句話說,觀衆與演員之間的信息越不對等“差勢”越大,喜劇效果越好。

對于本片,觀衆基本都會預測到賈有爲最終不會死,電影也沒有藏著掖著,在劇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也揭曉了這個答案,觀衆大部分時間都在瞅著賈有爲的“苦中作樂”,從而在後半段,角色真正明白自己處境時,讓觀衆更能帶入到角色心境。

小人物之間的“差勢”

而除了觀演差勢之外,戲劇沖突所造成的“信息不對等産生的差勢”,同樣也是電影喜劇色彩來源。

限時“狂花錢”的概念,很容易將本片與《西虹市首富》聯系起來,但二者除了共用一個計程車司機外(西虹市專職司機),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原本以爲狂花錢離普通人很遙遠的故事,結果一看,一百萬現金,用電影中的話來說,也就方方正正那麽點,不是桌子太大了,就是沒多少,這是月薪3500、扣扣搜搜一輩子最後還把房子打折賣了的賈有爲,一輩子的積蓄。

而所謂的“狂花錢”,到頭來,無非大吃大喝、住高檔酒店、開還算豪的車、給自己學生時代的女神買買買、甚至連墓地都選最高檔次的,折騰幾天,還沒花完。

從“暴富”到“造錢”,像郭德綱相聲裏,突然發財之後,煎餅果子裏一定要加倆雞蛋,以後上公共汽車咱也買票……典型的摳門摳慣了的小人物心態。這就形成了與觀衆思維上的“差勢”。

所以影片用對比、錯位、反差等手法,制造出了不少頗具生活氣息的笑料。在演繹小人物心態的同時,也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活的意義,金錢的地位,放置在時代語境下探討。

值得一提,電影也用了一些閃回手法,回顧了賈有爲青少年時代,其實他很多時候是爲了活得更有尊嚴、更爲體面的不得不爲,側寫出社會轉型期的民生百態。

賈有爲這個角色,雖有各式各樣的缺點,但也算不失善良與純真。盡管全片中他屢屢遭遇喜感的“窘境”,從感受死亡的臨近,到感受活著的痛苦,盡管會失落沮喪,卻也特別擅長另辟山頭重新來過。這並非阿Q精神勝利法,而是凸顯出電影對于民間生存智慧和平凡小人物頑強生命力的尊重。

說白了,這就是“被動式”的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這也是一場被迫的救贖,是在被客觀因素逼到絕境後不得不作出的改變,而並非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發現。

這就帶出了本片一個如今不多見的詞語——“爛仔幫”。

“爛仔幫”的快樂

爛仔幫的概念起源于好萊塢,英文是“Frat Pack“,直譯過來就是“兄弟會”,最初指得是由特定好萊塢喜劇明星組成的團體,由于這個群體出演的電影類型和主題風格都大致相仿,所以“爛仔幫”成爲喜劇電影的一個亞類型。

《四十歲老處男》《一夜大肚》《婚禮傲客》《瘋狂躲避球》《王牌播音員》《單身男子俱樂部》《世界末日》……這類電影不勝枚舉,無論是浪漫愛情喜劇,還是惡搞喜劇,這些電影內容充斥著大量惡俗、荒誕但不失水准的笑料,處處透露著惡搞,但是最終主題,都是在粗俗的風格裏反襯純真的哲理,愛情的真摯、友情萬歲,生活的意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正能量電影”。

如今好萊塢隨著風向的變化,“爛仔幫”成員老的老,飛的飛,這類曾經風靡一時的喜劇,如今很少見了,但在神秘的東方大國這邊,同類喜劇電影,還是很少見的。

所以看完本片,最直觀的感受,把那些下三路的葷段子,換成了令人諱忌的生死話題,在這方面大做文章,這就是符合我們東方觀衆體質的“爛仔幫”喜劇。

一個好漢三個幫,這是片中的原話。“爛仔幫”也是如此,重點不是“爛仔”,而是“幫”。

小沈陽、于洋、董寶石,幾位演員,各自都有主線,而每到他們的故事線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生活各自都有困境,要麽生活在老婆的“壓力”之下被說吃軟飯,要麽當個普通的小保安還被上司各種嘲諷,還有跟因自己兒子沒有共同語言導致有些擡不起頭來的“小火車司機”。

這幾位的生活,都陷入各種困境,但“爛仔幫”喜劇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此,每個角色的線索單拎出來都很喪,只有當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才有互動的戲份,笑料也就出來,所以叫兄弟電影嘛。

而摳門的賈有爲,在“快死”的時候,才想起來自己的兄弟,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有個值得注意的細節,那就是各自的生活軌迹,賈有爲的別看“摳門”,生活上顯得幹癟無趣,但這是他的人生信條。

從飛快的蹬著自行車、到開心的買超市打折券,哪怕被鄰居和樓下店老板碎碎念,也滿不在乎,此乃這位老哥的人生最大的樂趣,摳門是他的快樂。這與“樓上”幾位兄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也是“爛仔幫”電影的第二大特征——獨樂樂不如衆樂樂。

很多人都會追求“快樂”的生活,卻拿不出勇氣來修改“快樂”的標准定義,于是活得矛盾,活得迷惑。

後半段真正一無所有的賈有爲,幫助幾位兄弟們實現了人生中的“快樂”,自己也變得開朗起來。這種很雞湯式的價值觀主題,並沒有用說教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從生到死,死而複生”的戲劇化命題,來完成這個價值觀的傳遞。

所以本片在一個喜劇性的外殼包裹下,潛藏著一個非常嚴肅而又深刻的主題,它不是純粹的借助一幫倒黴蛋的人生引發笑料,而是讓主角們不停地面對一個又一個的難題,覺得要死了趕緊花錢,兄弟們放下手中的家庭和工作,不計前嫌幫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等主角發現自己死不了之後,本色重現,兄弟們再度離開,徹底成了光杆司令。他才下了決心,修改自己的人生信條中,關于“快樂”的定義。

要再往大面上說,我們會發現,片中的所有角色,都面臨著各自的困境,這些“困境”延伸出來,其實都是我們生活中最怕遇到、最頭疼的問題——生老病死、夫妻關系、工作問題、代溝問題……

這些人的困境是無法破解的,如果這些人是在現實中,他們不可能找到突破困境的答案的,電影其實也不必提供答案,但是,電影最後還是給了他們一條出路——戲劇化的故事中,夢想實現,收獲了快樂,而“最不快樂”的那個人,也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還盤下了一家店。

可見,電影還是充滿理想主義的,並試圖以這樣的荒誕的方式來爲冷酷甚至殘酷的現實提供一絲溫暖,這種理想主義和溫暖的情懷是這部電影的深層立意所在。

這就是“爛仔幫”電影一度大行其道的原因,對了,來到東方,也可以換個詞,就是“兄弟電影”,甚至不在于性別,也可以是“姐妹電影”。俺是這種電影的粉絲,能把一個相對說教的價值觀能力,演繹的很有通俗很有人情味,值得繼續下去。

最後,還是那句話,《末路狂花錢》從題材到情節上並非突破,但足夠娛樂,以電影中賈有爲的人生觀來評價,只要帶來了快樂,以及有著些許的價值觀傳遞,任務就完成了,也沒算白走一遭。

0 阅读:22

夢見烏鴉

簡介:夢見烏鴉的電影世界,新片影評,熱辣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