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面粉“跨界”做家具!來看工業互聯網“聯”出來的生産力

新黃河 2024-03-17 15:40:58

工業互聯網,已經成爲梳理我國數字化轉型成果中的重要一項。這究竟是一張什麽網?能“聯”起來什麽?記者來到了位于山東省最南端的郯城縣,這裏有著山東首個縣域工業互聯網平台。看看一個平台給小縣城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數字化改造只需下載“App”

這家位于小村子裏生産電池配件的企業,整個廠區占地僅有6畝。而當記者進入車間,卻發現裏面別有洞天。只有5米長的設備上,居然布有119個監控點,能夠實時檢測分析生産數據,也讓産品合格率達到了96%以上。而在去年上半年,這個數字還只有不到85%。

企業負責人張恒瑞告訴記者,他們當時對設備的預熱值、電流量、壓力、張力等參數反複進行調試,也反複地叮囑工人,一定要嚴格按照生産工藝作業,但是始終無法突破85%這個數值。

轉機發生在去年夏天。得知縣裏和工業互聯網平台合作,張恒瑞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最先接了進來。通過數據監測,後台發現了他此前從未注意到的罪魁禍首——室溫。

張恒瑞說,當時通過後台的數據統計發現,車間室溫超過26℃的時候,合格率波動很大。控制好溫度後,合格率才能穩定下來。

突破了合格率的瓶頸,這個員工數量不過十幾人的小企業,不僅增加了不少客戶,還成了5家知名頭部企業的指定供應商。

在郯城縣,受益于工業互聯網的企業不是個例。在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台上,現在已經有303家企業注冊,接入數據的企業有183家。其中,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官祥臻是這個平台的負責人,她告訴記者,一般單個企業想做數字化改造至少需要近百萬元,爲了讓中小企業也能夠“改得起”,他們設計了一個“應用商店”,讓數字化改造也像在手機上下載軟件一樣簡單、方便。隨著數字化解決方案被拆分成一個個細分環節和小的場景,基于一個小場景解決它某一個小痛點,可能只需要花幾萬,或者是幾千塊錢不等,這樣就降低了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的門檻。

面粉“牽手”家具企業“聯”起來

工業互聯網平台可以幫助企業用最小的成本,實現數字化改造,大幅提升生産效率。不僅如此,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平台還可以融通各條産業鏈,讓一條條分開的“鏈”,變成一張張交織的“網”。

在山東的一個家具企業,記者發現,一塊普通的膠合板,居然有2.5%的材料來源于當地的一個面粉企業。兩個看似毫不相幹的企業的合作,就來源于工業互聯網。

面粉企業負責人徐自磊給記者解釋道,這2.5%的材料是他們在生産面粉時産生的“次二粉”,它是靠近小麥表皮位置的副産品。以往主要銷往飼料廠,要是飼料企業沒有這麽大的需求,會造成産品的積壓。

然而,這個經常賣不掉的産品,竟然是板材黏合劑的必要輔料,這也爲徐自磊的“次二粉”打開了銷路。他給記者展示了一張由工業互聯網平台打造的電子産業鏈地圖,點擊任何一個産業鏈,都可以看到上下遊的企業,不同産業鏈的企業間還可以發布需求信息,進一步打通不同的産業鏈。

工業互聯網讓産業鏈更長、更快、更廣

讓不同的産業鏈找到融合點,背後是一個可以“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台。這一平台上接入的企業,覆蓋了鋼鐵、化工、食品、電子等八個行業。讓小企業也能融入大産業鏈,也讓産業鏈延伸得更遠、更快、更廣。

在山東青島,一家生産空調的工廠剛剛接了一張“高難度”訂單。

負責人趙連輝告訴記者,通常接到這樣的訂單,他們會比較猶豫。因爲新産品工藝比較複雜,要對産線進行重新匹配。客戶的要求是3天內交付,通常正常的交貨周期是15天。

但隨著企業上下遊都接進工業互聯網,記者看到,工廠在確定接下訂單的同時,産業鏈上的所有環節都根據這張訂單響應了起來——上遊的鋼鐵廠就迅速調配20噸鋼板、電機廠迅速調配500台電機,系統自動精准匹配上遊的産能情況,讓産品每到一個環節都不會被耽擱。同時,還通過工序調整,生産周期比以往單打獨鬥模式縮短了12天左右。

工業互聯網+園區:協同發展 提升産業競爭力

一個工業互聯網平台,讓産業鏈實現了互融互通、延鏈強鏈。不僅如此,工業互聯網+園區的新模式也在不斷探索。

按照工業互聯網規劃出的産業鏈地圖,郯城縣同步開始了園區建設。在這個化工園區,全縣30多個化工企業都入駐了這裏。園區的智慧大屏上,每個企業的生産、物流、能耗、安全預警等數據一目了然。

技術人員楊乾鵬介紹說,這個工業互聯網,可以對産業鏈上企業的資源進行梳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還可以實現相關點位數據信息的實時上傳,園區的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和應急指揮效率都提升了超過50%。

化工是郯城縣的主導産業。在郯城縣工信局,記者看到了2018年和2023年的化工産業地圖。圖上可以清晰看到,化工企業從分散發展變爲集群化發展。

郯城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徐雷告訴記者,過去兩家供應鏈的企業,之間的距離達到了40多公裏,導致資源配置浪費。現在通過打造園區,引入産業鏈企業入園,優化産業布局、聚鏈成群,如今,化工産業已經達到了百億級的規模。

同樣,在電子産業園、醫藥産業園裏,一個個曾經分散發展的企業也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産業鏈,“工業互聯網+園區”的發展模式逐步成形。

數據洞察:我國工業互聯網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

“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台,這類代表著最先進水平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我國已建成評定了50個,服務企業數超過了千萬家。如果擴展到全部類型的工業互聯網,目前有一定影響力超過340個,工業設備連接數近一億台套。

近一億台設備,都連接了什麽?雖然名稱是“工業互聯網”,但它不僅僅面向工業,而是爲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基礎支撐。

在港口,每天近八十萬個集裝箱自動裝卸,一百多台無人車精准導航,運轉效率不斷刷新世界紀錄。

在農場,農作物生長、農機設備及環境等數據可以實時采集、遠程監測,智慧農業水平不斷提升。

最新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覆蓋了全部工業大類。2023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帶動一、二、三産業的增加值規模分別達到0.06萬億元、2.29萬億元、2.34萬億元。工業互聯網自身核心産業規模達到1.35萬億元。

我國工業互聯網已進入規模化應用和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相關的調研數據顯示,當前基于工業互聯網,85%的生産制造産線生産效率明顯提升,産線生産時間縮短20%。

工業互聯網持續賦能三大産業融合發展。據測算,全國工業互聯網産業增加值貢獻超過千億元的省區市達17個,頭部城市工業互聯網發展規模優勢明顯。隨著工業互聯網在各行業的普及應用,將釋放出更大的經濟價值。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