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蹭小米熱度,一邊賣慘式營銷,智己引火燒身

第三眼界 2024-04-14 21:08:25

指責和謾罵聲中,智己遭遇流量反噬

潑天的流量,車企往往求之不得,比如說智己,蹭小米熱度算是上了瘾,這次熱度真的來了,但智己接住了嗎?顯然沒有,不僅沒有,還玩砸了。

蹭小米熱度引火上身

發布會前,“搭載行業唯一准900V超快充固態電池”的新聞著實賺了不少熱度,引發不少人對智己L6的關注和期待。然而等智己L6“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時候,卻多少有點一言難盡。

新車發布會最大的亮點是價格,但4月8日的智己L6發布會,並不是期待中的樣子。本以爲會正式公布價格,結果卻虛晃一槍,只公布了預售價。想知道智己L6具體賣多少錢,還得等到5月中旬正式上市。

不過總的來看,智己L6還是有兩大亮點足夠有記憶度:一是固態電池,二是靈蜥數字底盤。

固態電池發布會前已經講過了,而明明是“半固態電池”,卻非要把“半”字去掉,以“固態電池”做宣傳噱頭,一字之差,卻引發爭議無數。

本月12日,廣汽昊鉑發布了號稱100%固態電解液的全固態電池。從成分和技術參數看,廣汽的全固態電池無疑讓智己的半固體黯淡無光。

當然,量産裝車還得等到2026年,這給智己L6留出了充足時間。不過,普通用戶要想開上搭載半固態電池的智己L6,還得等到下半年。說白了,同樣是期貨産品。

至于靈蜥數字底盤,看上去確實很牛的樣子,但實際有多大用處,有多少消費者願意爲之買單,恐怕還得謹慎期待。

當然,讓智己出圈的,肯定不是這兩個相對硬核的技術,而是蹭小米熱度蹭的到位。

本次發布會,智己L6可以說掌握了流量密碼,處處綁著“當紅炸子雞”小米SU7,生怕別人不知道小米SU7是智己L6的直接競品。但從標准版不超過23萬,頂配版(即搭載固態電池的版本)不超過33萬元的預售價來看,相較小米SU7,智己L6確實有一定想象空間,但並不令人驚喜。

訂單也很能說明問題。官方數據顯示,智己L6預售23小時訂單突破10000輛,這個成績對智己來說還不錯——表現最好的智己LS6,上市當天訂單才8千。但放到整個汽車行業,這個成績就很一般了,更別說跟小米SU7比了。

當然,等5月份智己L6正式上市後,價格如果落在20萬左右,還是很有殺傷力的。但即便如此,想從小米SU7口中搶一塊大蛋糕,難度還是很大。

智己太需要流量了,以至于發布會上,對流量的渴望表露無遺,對小米SU7的拉踩也幾乎到了出格的地步。但恰恰是對流量的瘋狂追逐,導致智己L6在享受了短暫的流量潮汐之後,便迅速被輿論的風暴淹沒。

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因爲發布會上錯誤標注了小氣SU7前電機的參數,智己遭到小米的聲討。如果雙方一笑泯恩仇,智己既賺了流量又可以賺人緣,這樣的營銷結局足以爲人稱道。但不知道是不是智己沒跟小米搞好關系,大半夜的,智己被小米三連問,一場輿論熱度,瞬間轉變爲負面風暴。

是智己錯標小米SU7參數有多嚴重嗎?我倒覺得未必。但從小米措辭嚴厲的發聲來看,智己顯然是觸碰了小米汽車的逆鱗,而更大的危機也緊隨而至。

“賣慘式”營銷玩火自焚

眼下,車企營銷必言稱小米汽車,小米汽車俨然成了行業標杆。

車圈幾十年的營銷經驗,竟然比不上雷軍的一頓“忽悠”,多少有點讓營銷部門臉上無光。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上一個被行業拿來熱議和對標學習的對象——沒錯,正是理想。

眼下,雷軍成了車圈的新晉網紅。不學習一下雷軍的營銷和講故事能力,不蹭一波小米汽車的熱度,好像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造車的。

本次發布會,智己CEO劉濤也秀了一把學習雷軍講故事能力的成果,但很不幸,翻車了。

一段智己CEO劉濤”賣慘式”演講的內容,被全網瘋傳,引發大範圍吐槽,並逐漸上升到價值觀維度。智己始料未及,瞬間淹沒在網友的唾沫星子裏。

拉踩小米SU7,使智己低估了小米和米粉的不滿;而“賣慘式”營銷,則讓智己見識了廣大網友的憤怒以及水軍的帶節奏能力。

全網謾罵之下,兄弟企業上汽榮威怕受波及,趕忙撇清關系,發文“不鼓勵加班,也不阻止大家對造車的熱愛。”可謂求生欲滿滿;而新京報等主流媒體的譴責,則將智己這次的難堪揭示給更多人看。

剛跟小米道完歉,智己又得忙著公關救火。但面對智己的解釋,網友顯然不買賬,不僅不買賬,還對智己開啓了“網暴”模式。普天蓋地的流量向智己滾滾而來,但這顯然不是智己期待的樣子。

黑粉的無底線應當痛斥,我也支持合法舉報,但在反擊之下,智己是不是也應該深刻反省一下呢?

智己固然委屈,但犯下這樣的“小”錯誤,恐怕不是一句疏忽可以解決的。這場輿論風暴,固然有水軍帶節奏的嫌疑,但更多卻是企業高層對輿論敏感性缺失、對員工關心不夠所付出的沉重代價。

試想:假如小米沒有嚴正聲明,輿論沒有一邊倒的謾罵,智己恐怕還沉醉在自我表揚中不能自拔。有流量才有關注度,有關注度才可能有銷量。存在感一般的智己太需要一場潑天的流量了。

但這次智己玩砸了,而玩砸的代價,除了自身受牽連,更連累到了老東家上汽。這彌天大鍋,恐怕智己CEO劉濤是承受不起了。追逐流量,最終被流量吞噬,智己的操作令人歎惜。

結語:

小米汽車不是智己跻身知名品牌的靈丹妙藥,處處“碾壓”小米SU7,智己L6也未必會大火。

這次“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操作,智己當吸取教訓,四處滅火之余,更應該放棄“唯流量論”的投機思想。

找到自身的優勢和價值,按照自己的節奏去造車和營銷,不要被流量帶偏了,才是正解。否則,品牌沾上汙點便是大概率事件。而品牌不幹淨,往往比車型銷量好壞更爲致命。

0 阅读:35
评论列表
  • 2024-04-16 18:56

    流氓米就因爲別人標錯參數,鬧得這麽大,但自個標錯別人參數又是怎麽做的呢?

第三眼界

簡介:分享商業洞察,開拓思想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