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習俗知多少

文錦彙 2024-04-04 17:17:55

清明節的習俗既豐富又有趣,包括掃墓、禁火、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和插柳等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不僅承載著生離死別的悲酸,也充滿了踏青遊玩的歡樂,是一個具有獨特風俗的節日。

掃墓祭祖

自唐朝以來,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繪了這一風俗:“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這首詩生動反映了當時人們在此節日對逝者的哀思。時至今日,掃墓祭祖仍被廣泛實踐,體現了後人對于先人的深切緬懷。

踏青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大地複蘇,萬物生長,是外出郊遊的絕佳時期。我國民間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傳統。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自那時便已流行。宋代,踏青活動更是普及,宋人吳惟信在其詩作《蘇堤清明即事》中描繪了清明時節人們出遊的景象:“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這反映了當時踏青風俗的盛行。

蕩秋千

在唐代,蕩秋千不僅普及于民間,更成爲清明節慶祝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詩人韋莊的詩作描繪了這一風俗:“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由此可見,蕩秋千的習俗深入人心。隨著這一傳統的廣泛傳播,元、明、清三個朝代將清明節特定爲秋千節,甚至在皇宮內也設立了秋千設施,供皇後、嫔妃以及宮女們娛樂。

放風筝

放風筝是清明節期間廣泛流行的傳統習俗。古時人們認爲清明時節的風力適宜于放風筝,正如《清嘉錄》所記載:“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鹞’之諺。” 在古時候,放風筝不僅被視作一種娛樂活動,還被賦予了驅除不祥之氣,祈求災難解除的深層含義。民間常有將所知的災禍和疾病書寫在風筝之上,並在風筝沖上雲霄之際剪斷線索,任其飄向遠方,以此寄托消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鬥雞

在古代,清明節期間鬥雞遊戲十分流行,自清明開始直至夏至結束。我國關于鬥雞的最早記載見于《左傳》。唐代時期,鬥雞活動達到頂峰,不僅民間廣泛參與,甚至連皇帝也熱衷于此。花蕊夫人,一位五代時期的女詞人,曾在詩中提到:“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禦分明看,先賭紅羅被十床”。這表明皇宮內也會舉辦鬥雞比賽,並以10床紅羅被子作爲賭注,從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鬥雞活動的極大熱情。

插柳

清明時節,柳樹抽芽泛綠,民間流傳著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常在踏青時折取柳枝,或手持賞玩,或編織成帽佩戴,亦或帶回家中,置于門楣或屋檐。古人認爲,戴柳可避毒蟲之害,而柳枝懸挂于屋檐,據說能預示天氣變化,故有諺語:“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

清明節,作爲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承載著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傳統習俗,而且體現了中國孝道文化的內涵和禮數。它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精神紐帶。在現代社會,時刻銘記先輩的艱辛付出,繼承並發揚先人的美德,以及關愛身邊的親人,是我們在清明節向先人表達最深情的感激和孝敬的方式。

1 阅读: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