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本也要接LNG訂單:靠中國發動機和外籍工、補貼維持!或不長久

朱老大聊養護 2024-05-13 06:47:48

五一放假期間一條新聞吸引了衆多關注:中國海軍福建艦航母進行第一次海試並且取得了成功。

作爲我國海軍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采用了電磁彈射和數座相控陣雷達的黑科技,證明中國在在船領域已經穩固與世界第一梯隊。

今天講的事情就是和造船有關,只不過不是軍艦而是民用船。今天我們所說的國家也不是中國,而是我們一渤海灣之隔的鄰居韓國。

衆所周知,韓國造船業在世界範圍內都首屈一指,以三星爲首的大型造船公司甚至一度壟斷了全球造船市場超過70%的市場份額。

但是近年來隨著韓國經濟發展放緩以及工業基礎不再能夠支撐當前造船業的發展,韓國造船行業在世界市場上的地位有逐漸被中國趕超的現象。

而韓國政府看到這種事情也是幹著急,他們不甘心就這麽把造船市場的龍頭老大的地位拱手相讓給中國。

于是韓國造船集團和韓國政府就開始在LNG項目上想辦法。

LNG是什麽?這是液化天然氣船的簡稱。當今世界能夠高速發展就是因爲背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作爲支撐,而煤石油天然氣這些能源資源除了通過管道運輸外,貨船運輸便是最常用的方式。

而韓國在LNG建造領域也一直處于領先優勢。于是韓國就准備一下LNG項目爲突破口,計劃在造船業打一場翻身仗。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韓國所謂的在LNG項目的翻身仗竟然是:韓國承接項目,再用外國勞動力和進口材料進行加工,韓國政府在進行大力補貼。他們企圖通過這樣的方式挽救日益頹廢的韓國造船業。

一、韓國造船業實力相對下降

從國際占比上來看,韓國造船業一直保持著勻速發展。爲什麽實力會相對下降呢?其實這說的是韓國造船企業在市場上占據的市場規模相對下降。

因爲現在世界上的造船企業已經不止是韓國一家獨大的局面,中國作爲造船領域的後起之秀已大有趕超韓國的趨勢,並且在某些領域已經超越了韓國。

根據西方專業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造船訂單達到4149萬CGT,較2022年下降了18.7%。其中中國占據2446萬CGT,占據總量的59%。而韓國爲1001萬CGT,占據總量的24%。

這個世界整個造船業的業績分布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中國的相關船舶制造體量已經大大超過了韓國。

韓國雖然丟掉了龍頭的位置,但是他的造船業實力仍然不容小觑。

尤其是在LNG制造方面,韓國的市場占有量仍然是遙遙領先的。2023年世界LNG制造市場,韓國一家就獨占了其中的80%,剩余的20%訂單才多數被中國占據。

即便如此,韓國國內對本國造船業在大的國際造船市場上的沒落仍然表現得十分不滿。韓國媒體報道:2023年韓國造船業訂單較之往年下降了37%之多。

雖然客觀因素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國內船舶制造訂單,開始尋求中國本土船舶制造業進行合作。但是即使是這樣也掩蓋不了韓國船舶制造業夕陽西下的趨勢。

韓國的船舶制造技術、實力和市場份額相較于中國而言相對下降。

這一點不止體現在市場占有率上,還體現在兩國船舶制造業的影響力上。

總體上來看,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強大,韓國經濟越來越消沉,兩個國家的船舶制造業也會出現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狀況。

不過這裏仍需我們注意一點。如果單輪一個公司的船舶制造能力的話,在全球前十的船舶制造公司進行排名,韓國能夠穩定占據六個左右,而且排名前二的一定是韓國相關公司。

分享這個排名的意思就是說,雖然我國現在的船舶制造業實力大大增強,韓國船舶制造實力相對下降。

但是韓國在相關制造領域的影響力和實力還是不容小觑。

二、韓國船舶制造業爲何風光不再?

影響韓國船舶制造業的因素有很多,韓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工業基礎實力、國內外的政治因素和國際動蕩變幻局勢等都或多或少有些影響。

1.韓國國內經濟狀況

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基礎,任何事情背後都有深層次的物質動因。韓國造船業日薄西山的背後也是對韓國經濟的一種側面反應,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風光不再。

2023年世界各國GDP排名中,韓國以17128億美元排在世界第十四位。雖然沒有處在前十之列,但是上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量也是處在第二梯隊之列。

“韓國國內的經濟增速著實讓人堪憂。”這不是我們自己的評價,而是韓國國內的經濟學者對韓國經濟的評價。而他說出這句話是因爲韓國政府將4.6%的經濟增長預期再次下調。

雖然一國經濟和造船這麽一個行業沒有直接聯系,但是他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來很多問題。

韓國國內的經濟狀況如何,國民生活狀況如何以及各行業發展,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

2.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無法滿足現在的市場需求

就拿韓國政府大力補貼的LNG造船項目來說,韓國船舶制造公司以明顯低于市場的價格拍下了LNG船舶制造項目,但是後期這數十億美元的大窟窿怎麽補?這是個問題。

于是韓國企業就通過人力資源外包,造船零部件外包等形式降低制造成本。

韓國船舶制造公司的相關做法在側面也反映了當今韓國造船業制造成本高的現實狀況。

人力成本高、本土零部件高是不不爭的事實,相應的造船價格自然就水漲船高。而這些基礎成本高也是韓國工業基礎薄弱,相對實力缺乏的重要依據。

有些人看到這有點蒙,這是啥意思?通俗點來說韓國的制造業除了他們擁有技術之外,相關的原材料全靠進口,這就直接導致相關成本飙升。

而中國擁有全球唯一的、經過聯合國認證的全工業技術門類,還擁有相當豐富的資源儲量。因此在船舶制造、光伏發電等領域我們有絕對的競爭優勢。

這也是中國制造以及中國船舶制造越來越能夠滿足市場需要的原因。

3.國際市場船舶制造需求量減少,發展受限

這是從國際大背景上來說,國際市場的船舶制造相對下降,各國對遠洋貨輪的需求有所減少。上邊我們也列舉出相關數據證明這一點:世界船舶制造訂單下降18.7%。

國家船舶訂單減少的原因有很多:國際油價上漲、國際大環境影響、疫情之後各國家和企業財政緊張等原因都對全球造船業訂單造成影響。

遠洋航行成本最高的是什麽?那就是輪船的油量消耗。動辄一次上百萬的油耗不是我們能夠想象的,而國際油價波動對他們的影響就可見一斑。

地區緊張局勢也會對其産生影響,諸如前段時間紅海等中東相關海域局勢緊張,不少貨輪只能繞道非洲南部的好望角。這一來一回幾百萬的油又被消耗了。

這些因素相互疊加作用下,使得國家市場的船舶訂單數量相對下降,那麽韓國引以爲傲的造船業也自然跟著受到牽連。

三、韓國爲了維持本國造船業都做了什麽?

爲了保住韓國的造船業,韓國的企業和政府都在努力。尤其是在LNG制造方面,韓國更是牢牢把控爲數不多的控制在自己口中的“肥肉”。

不過以往的LNG船舶制造確實是一塊肥肉,但現在這塊肥肉在韓國人那裏已經變成了“雞肋”。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那麽以往賺大錢的LNG制造項目,現如今怎麽就變成雞肋了呢?這就是因爲韓國企業和政府爲了把控所謂的市場份額無所不用其極。

他們甯肯虧欠也要拿下LNG的大部分市場份額,這就使得他們不得不在別處想辦法。而三星旗下的船舶制造公司想到的辦法就是從人工和制造材料上下手。

因爲韓國國內的勞動力價格極其高昂,船舶制造的相關材料也是非常昂貴。韓國公司索性就將人工外包,材料選擇進口。好巧不巧,這外包的人工和進口的材料全部來自中國。

因爲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也沒有哪個國家的工人和材料公司能夠給韓國提供相應供給。

所以與其說這是韓國造的船,倒不如說是披上韓國外衣的中國公司造的船。因爲從人工和建造材料上看全都是“Made in China”。

再來說說韓國政府,他們明知道韓國公司這是虧本做買賣。

但是他們還是一如既往支持本國企業發展,甚至在背後進行大量財政補貼。

而韓國公司和政府這麽做的目的無非就是保住韓國造船業最後的臉面。

結語

事物發展都是有規律的,順從其發展有很大概率成功,違背其發展趨勢則注定失敗。靠項目外包和政府補貼苟延殘喘的韓國船舶制造業,不知道還能撐多久?

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基礎,韓國的船舶制造業衰落是早晚的事。面對這個事實,韓國相關企業和政府想要補救那最好是找尋合作,另謀出路。

而不是一直在這裏虧本做生意,選擇死扛。韓國的經濟體量就那麽大,雖然幾億美元甚至幾十億美元對于韓國還能接受。但是長此以往又該如何?

也就是中國政府留有情面,沒有將韓國政府和企業的相關行爲上訴至世貿組織,也沒有對這種惡性競爭行爲選擇制裁。換成美國,恐怕早就對韓國船企發動“301”調查了。

參考資料:

http://tv.cctv.com/2015/09/21/VIDE1442818439736445.shtml(亞洲連線:韓國造船業深陷危機)

https://tech.ifeng.com/c/8W4cZcPHTQE(鳳凰網:韓國造船業第一被中國奪走)

0 阅读:345

朱老大聊養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