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原始瓷:既有大國之夢,又重生活品質

欣賞傳播傳統文化 2024-03-19 14:47:45

正在蘇州博物館展覽的“大邦之夢——吳越楚玉器·青瓷特展”,原始瓷部分的展品被分爲“仿銅禮器”、“仿銅樂器”、“生活用品”三大類。展覽中,既可以看到吳越原始瓷對同時代青銅禮器、樂器的模仿,又可以從生活器物中發現吳越當時的生活品質。那時,吳越地區就出現了原始瓷烤爐和用來熏香的原始瓷镂孔長頸瓶。吳越原始瓷在商代、西周和春秋各時期原始瓷器的發展,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之所以能在吳越産生原始瓷,一方面和這裏盛産瓷土原料有著一定的聯系,另一方面吳越相對于楚來說,國立沒有那麽強大且産銅量很少,此外,喪葬觀念的轉化也是産生原始瓷的一個重要因素。“瓷器的産生最早出現在環太湖流域,特別是浙江。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越在瓷器這個門類上還是有很大貢獻的。”春秋時期的原始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質量又有提高。特別是春秋晚期,江、浙一帶吳越的原始瓷器成型工藝,從泥條盤築法,改爲輪制,因而器型規整,胎壁減薄,厚薄均勻。器型有斂口、深腹圓鼓、平底罐,斂口,扁圓腹、平底瓿,斂口、淺腹圓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蓋等。服質多呈灰白色,並有一些黃白色和紫褐色。釉分青綠色、黃綠色和灰綠色。器表的釉下紋飾主要是大方格紋和編織物紋。而在黃河中下遊地區春秋時的原始瓷器則很少發現,所見的也只有釉下飾印方格紋的斂口、深腹圓鼓平底罐。在當時,吳越地區受到中原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制度的強烈影響,逐步形成吳越原始瓷、楚地玉器陶器爲主的禮器制度。原始瓷禮器主要有:鼎、簋、盤、晅、鑒、壺、瓿罍等。春秋初期原始瓷禮器大量出現,至晚期已達成熟。原始瓷相較于同時期的印紋硬陶器,有較高的可塑性,其表面泛出光亮的釉色,晶瑩華美,觀賞性高。它已然成爲當時人們用作罐、碗、盤、杯、碟、盂、勺等日常器的最佳選擇。葬器是生前禮制思想的延伸,人間榮耀成就的證明。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形成了原始瓷配飾、兵器、工具等特有的葬器,皆仿銅器、玉器,是禮樂信仰在來生中的延續。原始瓷獸面鼎

原始瓷獸面鼎 戰國中期 通高19.4厘米,口徑168厘米,腹深8.4厘米2012年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蔡家岙小家山M17器物坑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直口,方唇,上腹直壁,下腹弧收,平底,三矮蹄足。器腹中部附對稱雙耳,耳上部外折,中部有道豎向長方形孔。獸面稍殘,與獸面相對一側的外腹壁黏貼一只小獸。灰白胎,火候高,器身輪制成型,獸面雙耳及三足均爲手制,然後再與器身相接,器耳和三足與器身相接處可見明顯的粘結痕。外底有直徑約7.0厘米的圓形墊具痕。器腹中部飾一圈寬凸弦紋,以凸弦紋爲界,把器身外壁分爲上下兩部分。整器除墊具痕外,其余部分均施青黃色釉,釉層薄,胎釉結合好,有凝釉現象,凝釉處顔色較青。原始瓷獸面鼎

原始瓷獸面鼎 戰國 通高14.6厘米,口徑13.4厘米,腹深5.1厘米1989年5月浙江省紹興縣蘭亭鎮張家葑亂竹山出土,紹興市柯橋區博物館藏。鼎爲直口,平沿外折,淺直腹,平底,三獸蹄形足。一端口沿上置一高聳寬大的獸首,雙目圓睜,額上塑一冠狀紋飾。與之相對的另一端口沿下置一走獸。另兩側口沿下設長方形附耳一對,附耳上端外折成曲折形。腹部飾有兩道凹弦紋。該器胎體較薄,通體施釉,釉色青黃。原始瓷立耳盆形鼎

原始瓷立耳盆形鼎 戰國中期 通高19.2厘米,口徑18.4厘米,腹深9.0厘米2012年浙江省紹興市何橋區平水鎮蔡家番小家山M17器物坑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直口微斂,仰折沿,方層,立耳,上直腹,下腹弧收,平底。三蹄足,足稍外撤。灰白胎,火候高。器身輪制成型,器壁可見輪旋紋,三足手制,足上端可見與器身相接的泥痕。器身內、外壁及三足滿施青黃色釉,釉層薄,有點狀凝釉現象,胎釉結合好。灰陶鼎

灰陶鼎戰國 高26厘米,口徑16.8厘米,腹深13.5厘米

湖北省江陵縣馬山磚瓦廠M1出土,荊州博物館藏。泥質灰陶。蓋隆起,飾兩周凸弦紋,附三獸鈕,蓋頂飾橋形鈕。斂口,方形附耳較直,深直腹,中部飾一周凸棱,圓底,蹄足長直,上部飾獸面紋。腹底、足內側施黑彩。原始瓷豆

原始瓷豆 戰國 高115厘米,口徑17.2厘米,底徑9.5厘米1995年浙江省紹興縣福全鎮洪家墩村豬頭山出土,紹興市柯橋區博物館藏。圓唇,直口,淺弧壁,短把,喇叭形圈足。把及圈足部飾凹弦紋數周。內外施青黃色薄釉,釉層不均,局部已剝落。原始瓷獸首盉

原始瓷獸首盉 戰國晚期 高18.8厘米,底徑112厘米,孔徑約2厘米2011年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華山D15M8出土,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藏。整器圓桶形,上部塑一獸首,耳鼻眼等五官及胡須清晰可見溜肩斜直壁,平底身飾5組凹弦紋,每組2圈,間以水波紋,最後組凹弦紋至壺底飾不規則的曲折紋,青黃釉已基本脫落殆盡。原始瓷獸首盉

原始瓷獸首盉 戰國晚期 高18.8厘米,底徑112厘米,孔徑約2厘米2011年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華山D15M8出土,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藏。整器圓桶形,上部塑一獸首,耳鼻眼等五官及胡須清晰可見溜肩斜直壁,平底身飾5組凹弦紋,每組2圈,間以水波紋,最後組凹弦紋至壺底飾不規則的曲折紋,青黃釉已基本脫落殆盡。原始瓷缶

原始瓷缶 戰國 通高24.2厘米,長徑46.3厘米 短徑36.6厘米,底徑23厘米2005年浙江省紹興縣陶堰鎮亭山村眠狗山出土,紹興市柯橋區博物館藏。斜口外撤,頸部收縮,鼓腹斜收,平底微內凹,三蹄形矮足。上腹兩側對稱置半環形耳一對,另兩側對稱貼塑斯蠍一對。蜥蜴嘴銜缶口,前爪緊攀口沿,後爪及尾外伸緊貼上腹,作向缶內爬行狀,造型生動逼真。口沿、上腹部及蜥蜴全身,戳印“C”形紋或兩組反向“C”形紋構成的“S”形紋。內外施青黃色釉,釉層較薄。局部變形,口呈橢圓形。原始瓷(兩件)

原始瓷(兩件) 春秋 高20厘米,口徑15厘米,腹徑27.4厘米江蘇省蘇州市葑門葑紅大隊出土,蘇州博物館藏。直口,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飾以兩個對稱鋪首銜環,整器體型碩大,造型規整。肩部及上腹部飾以梳齒紋一周。器表施青黃色釉,胎釉結合良好,釉色勻潤。原始瓷壺

原始瓷壺 戰國 高35.5厘米,口徑95厘米,底徑14.3厘米2002年浙江省紹興縣滴清鎮小步村瓦容山出土,紹興市柯橋區博物館藏。蓋已佚。器身爲子母口,粗高頸,溜肩,上腹圓鼓,下腹急收,平底微內凹。上腹等距安三半環形耳,頸部飾凹弦紋兩周,肩、中腹和下腹部各飾雲雷紋寬帶一組。外施青黃色薄釉,凝結成聚釉斑點,釉面玻光感較好。彩繪菱形紋陶

彩繪菱形紋陶 戰國 高31厘米,口徑10厘米,底徑13厘米湖北省江陵縣馬山磚瓦廠M1出土,荊州博物館藏。泥質灰褐陶。有蓋,蓋隆起,邊沿附三獸鈕。敞口,束頸,溜肩,鼓腹附鋪首銜環,園底,高圈足外撇蓋面飾幾何雲鳳紋,頸、腹、圈足彩繪菱形紋,肩飾虺龍紋。原始瓷盤

原始瓷盤 戰國 高7.9厘米,口徑28.9厘米,底徑225厘米1995年浙江省紹興縣平水鎮上竈村出土,紹興市柯橋區博物館藏。直口,淺弧腹,圈足外撤。口沿至上腹設附耳。耳面及外壁飾變體雲雷紋。胎質灰黃。通體施青褐色釉,釉面斑駁。原始瓷勾鑼

原始瓷勾鑼 戰國 最大通高40厘米,把長133厘米,銎徑13.9厘米;最小高24.2厘米,銎徑2x79厘米,把長8.5厘米2000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大陸顧家埠村石馬鬥西陝大塘出土,杭州市余杭博物館藏。一套七件。口沿呈弧形,器身橫截面呈橢圓形,向柄部漸收。柄部橫截面呈長方形,分兩段,向頂部漸收。器柄底部飾雲雷紋,器身上兩周雲雷紋,下飾一周三角形內填雲雷紋。施黃色青釉。原始瓷勾鑼

原始瓷勾鑼 戰國早中期 殘高30厘米,舞修11.2厘米,舞廣8.4厘米2007年浙江省德清縣亭子橋窯址出土,德清縣博物館藏。于部殘。平舞,弧于,合瓦形器身。插柄截面呈長方形,與舞交接處有方台。舞部與插柄方台上均飾雲雷紋,器身近舞部處飾雲雷紋與單線三角形,三角紋內填雲雷紋。灰白色胎。內外通體施滿釉,釉色青黃有玻光感。舞部有明顯的支燒痕迹,插柄釉面光感較差,柄尖生燒。原始瓷镈

原始瓷镈 戰國 高15.3厘米,口徑13厘米 高160厘米,口徑14.7厘米 高15.3厘米,口徑13厘米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工農磚瓦廠出土,杭州博物館藏。器身橢圓形,平舞,平于,頂部有半形環鈕。器身外壁劃印蕉葉紋四組,呈方形分布。镈是春秋戰國時期較爲流行的禮樂器,是大型單個打擊樂器。宴飨或祭祀時,常同編鍾、編磬配合使用。本爲青銅制,演奏時懸挂進行敲擊。原始瓷镈是仿制青銅镈做陪葬用的明器,多出土于江蘇、浙江境內戰國時期高等級墓葬中,常與江南地區流行的勾鑼、錞于等樂器共同出土,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禮樂制度與越文化的交融。原始瓷甬鍾

原始瓷甬鍾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工農磚瓦廠出土,杭州博物館藏。仿造青銅甬鍾燒制而成,合瓦形狀,甬內空,衡有圓孔。甬部上下劃刻兩組蕉葉紋。甬鍾的正面及背面各有枚18個,9個爲組。表面可見施釉痕迹,釉層已脫落。原始瓷錞于

原始瓷錞于 戰國早期 通高4厘米,盤徑19.6厘米,組高2.8厘米,于徑22.8厘米浙江省長興縣雉城鎮五峰鼻子山出土,長興縣博物館藏。頂呈淺盤狀,鼓肩,直簡形深腹,平于。頂上有半環形鈕,鈕旁有一個小圓孔。頂與器身刻劃“S形紋和“C”形紋。內外均施黃綠色釉,釉面潤澤。灰白色胎。原始瓷钲

原始瓷钲 戰國早期 通高18厘米,舞修9厘米,舞廣9厘米,銑間12厘米,柄長7.2厘米浙江省長興縣雉城鎮五峰鼻子山出土,長興縣博物館藏。缸體大部殘。器身呈合瓦形。平舞,平于,圓柄,柄端爲圓環。舞部以弧線四分,內飾戳印的“C”形紋。钲部在近舞處飾兩周凹弦紋,內有戳印的“C"”形紋,弦紋以上刻劃雙線三角紋,三角紋內飾零星的“C”形紋灰白色胎,內外均施釉,釉青黃色。原始瓷鼓座

原始瓷鼓座 戰國早中期 通高32厘米,底徑51厘米2009年浙江省德清縣彎頭山密址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座身呈大型圈足狀,弧頂,周邊折直,中空,底部開敞,頂部中心有長管狀插孔,座身四周有等距離分布的4個大型鋪首銜環,每個鋪首的右下側有一個圓形镂孔。灰白色胎,胎壁厚達2厘米左右。外壁通體施釉,釉層均勻明亮。插管和座身近底部拍印雲雷紋,弧頂以四道粗凸弦紋分隔成內外五層區域,座身滿飾蟠螭紋,頗具浮雕感。原始瓷罐

原始瓷罐 戰國中期 高29.6厘米,口徑17.6厘米,底徑19.4厘米,腹徑40厘米2012年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蔡家四小家山戰國墓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直口,方唇,廣肩,鼓腹,平底微內凹。輪制成型。肩部附四個對稱分布的鋪首銜環耳。器表素面無紋燒成溫度高,胎呈灰白色。施青黃色釉,局部無釉處呈紫褐色,可能是人工施加的陶衣。肩部胎釉結合好,有點狀凝釉,局部有流釉現象,腹部胎釉結合差,局部嚴重剝落。原始瓷罐

原始瓷罐 戰國 高18.6厘米,口徑15.8厘米,底徑13.6厘米,腹徑27.6厘米征集而來,德清縣博物館藏。直口,方唇,鼓肩,上腹圓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對稱置半環形耳各一,耳內銜環。灰白色胎,施青綠色釉。肩部和上腹部各裝飾寬度不一的直條紋一圈。原始瓷雙系水浪旋渦紋罐

原始瓷雙系水浪旋渦紋罐 戰國 高15.3厘米,口徑12.4厘米,腹徑18.7厘米江蘇省蘇州市婁葑公社團結大隊天寶墩出土,蘇州博物館藏。直口微侈,斜肩,鼓腹漸收,平底。肩部設置對稱雙系。頸部飾以水浪紋一周,器身飾以旋渦紋,系飾以織帶紋。器表施青黃色釉,胎釉結合良好,釉色勻潤。原始瓷镂孔長頸瓶

原始瓷镂孔長頸瓶 戰國早中期 高46.4厘米,口徑11.2厘米,底徑19.2厘米2007年浙江省德清縣武康亭子橋密址出土,德清縣博物館藏。直口微敵,口沿下有一圈較厚,外觀似盤口狀,細長頸,溜肩,上腹圓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與上腹部有兩圈上下交又分布的狹長三角形镂孔。長頸近口沿處一側有一葉脈紋,頸的下部以及兩圈镂孔之間和上下側飾有凸弦紋。青灰色胎,器表通體施釉,釉層較薄,釉色青録。原始瓷勺

原始瓷勺 戰國 長21厘米,寬7.8厘米,厚3厘米江蘇省蘇州市橫山一號戰國墓出土,蘇州博物館藏。長柄,一端爲圓形凹槽,呈勺狀,一端出尖。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