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死前真的想殺魏延嗎?別被演義騙了,魏延被殺另有原因

伊殇雪 2024-03-19 16:26:01

在《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小說中,諸葛亮與魏延之間的故事充滿戲劇性。諸葛亮作爲蜀漢的丞相以其智慧和遠見著稱,魏延則是一位勇猛的將領,在小說中被描繪爲有野心和反骨。

因此,二人之間被羅貫中刻畫成“恩怨關系”,哪怕是諸葛亮臨死之前都設計要將其斬殺,以除掉這個蜀漢的禍患,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件事情。

諸葛亮對魏延的評估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益州第一次見到魏延,便說他“腦後有反骨”,預示著魏延將來會反叛,這一評價爲魏延的命運悲劇埋下伏筆。

這種預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對魏延性格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局勢的精准判斷。

魏延殺死前主公作爲投名狀,諸葛亮知道一個擁有野心和能力的將領,如果不能得到適當的引導和控制終將成爲國家的禍患。

隨著故事的發展他開始布局以防未然,比如一直壓制魏延的發展,不重用他的任何決策,子午谷奇謀就是其中之一,哪怕是臨死之前也制定了詳細的計劃。

諸葛亮臨終時留下兩個錦囊妙計,一是給楊儀、一是給馬岱,這兩個錦囊都與處理魏延有關。

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果然表現出不滿和反叛的迹象,不願意接受楊儀的指揮有意自立爲王。

在這個關鍵時刻楊儀和馬岱根據諸葛亮的遺計行事,最終在一場精心設計的陷阱中使魏延落入圈套,馬岱在決定性的時刻出手結束他的性命。

在這件事情上,諸葛亮的智慧與遠見再度得到展示,每一次布局都體現了對于大局的掌控、對于人性的理解,使得蜀漢危機被扼殺在萌芽中。

可是諸葛亮臨死前真的想殺魏延嗎?其實這些都是羅貫中爲了凸顯諸葛亮的形象,刻意對魏延的一種貶低,真實的曆史並非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

亦或者說,這一說法在正史《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它更多的是小說家的藝術加工,用以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和深度。

諸葛亮與魏延有恩怨嗎

在真實曆史的記載中魏延是劉備的重要將領,益州之戰後便一直跟隨劉備,爲蜀漢的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勇猛和才能得到劉皇叔的賞識,諸葛亮不曾說過他“有反骨”。

即使在北伐戰爭中魏延也是諸葛亮大軍中的主要軍事力量,至于不采納“子午谷奇謀”,純粹是雙方的戰略意圖不同而已,並不存在可以針對意味。

魏延提出的大膽計劃子午谷奇謀,主要是利用子午谷的地理優勢快速進攻長安,以期給予敵人致命一擊。然而,這一計劃風險太大成功的可能性不高。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更傾向于穩健的策略,子午谷奇謀如果失敗後果不堪設想,他不願意把蜀漢的命運寄托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計劃上。

除此之外,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並非單純的軍事行動,其背後有著更深層的戰略考量,希望通過北伐逐步削弱魏國的軍事力量,破壞其政權穩定性,爲蜀漢創造有利的軍事態勢。

有具體的曆史資料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主要想占據隴西之地,這樣就可以在長安後方形成威脅,蜀漢也可以擴大自己的地盤,而街亭就是蜀漢通往隴右的咽喉要道,這才有了馬谡大意失街亭一事。

哪怕是一個外人也明白明白,蜀漢當時的國力不足,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消滅魏國,通過這種不斷的小規模戰鬥,蜀漢才能逐步積累優勢,爲最終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才是諸葛亮的意圖。

總的來說,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出于對蜀漢整體利益的考慮,以及對戰爭風險的審慎評估,而不是針對他,不想讓其建功立業。

演義小說中,之所以會有魏延“有反骨”一說,主要是因爲他的性格直率、言行常常引起爭議,才被賦予了更多的想象空間,這也是他後來被殺的原因之一。

魏延爲何會被殺

無論在任何事情都存在權力的爭奪,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講述,魏延之死也是如此,而劊子手是楊儀並非諸葛亮。

楊儀作爲蜀漢的長史,本身就擁有一定的權力和地位,在諸葛亮的北伐中負責後勤和軍政事務。魏延作爲蜀漢的名將,勇猛過人但性格孤傲,與楊儀的急躁狹隘形成鮮明對比。

兩人都有強烈的權力欲和自我意識,這使得他們在合作中必然會頻繁發生沖突。諸葛亮在世時二人的關系還能調和,去世後政治格局出現動蕩,楊儀和魏延的矛盾徹底激化。

楊儀的身份是長史,掌握著軍隊的實際控制權,魏延則因爲平時太過孤傲,支持他的人並不是很多被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魏延試圖奪取更大的權力,以保證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

對于這些身後事諸葛亮也知道,他臨終前便做出一系列的安排,以確保蜀漢軍隊能有序撤退並防止內部分裂。

他指定楊儀負責整體撤退的指揮,魏延則負責斷後,然而後者並不滿足于僅僅執行斷後的任務,自認爲自己應當成爲蜀漢的主要領導者。

結果在奪權的過程中引起楊儀的強烈反對,這個時候輿論的力量就顯得十分重要,支持楊儀的人相對較多,所以當他上述彈劾魏延謀反時,沒有一個大臣爲魏延說話。

很快發生這樣一幕,魏延曾經的屬下紛紛倒戈相向,最終在這場權力鬥爭中魏延最終失敗,被楊儀派遣的馬岱所殺。楊儀想要奪權最後成功了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回到成都後他自視功臣,期待能夠接替諸葛亮的位置,但諸葛亮生前早已經看出他性格上的缺陷,臨終前留下遺囑指定蔣琬爲繼任者。

楊儀對此大爲不滿,甚至發展到公然表達出對諸葛亮的不敬,聲稱如果早知道會這樣甯願帶兵投靠魏國。這一言論被費祎上報給劉禅,結果就他被廢爲平民,並流放到漢嘉郡。

在流放之地楊儀仍然心懷不滿,再次上書誹謗語氣激烈,最終朝廷派人前來捉拿他,面對逮捕楊儀選擇自殺。由此觀之,魏延之死並不是諸葛亮密謀策劃的,只是在權力爭奪中失敗了而已。

對于此事,你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呢?

1 阅读:306
评论列表
  • 2024-04-02 09:28

    其實,幾千人,我覺得兩個方案可以同時進行

  • 2024-03-25 13:00

    劉備活著的時候劉備是魏延的靠山,劉備死後諸葛亮是魏延的靠山,就魏延那脾氣沒諸葛亮護著能活那麽久?魏延沒聽軍令就亂起兵這種行爲跟造反沒區別,你看他被殺有人幫他喊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