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孩子要在這個年紀就退出,不然對娃的隱性傷害大且很難彌補

西紅柿媽媽 2024-04-23 12:54:02

芸芸3歲,媽媽是一家公司的銷售人員,工作挺忙的。

上班很累,偶爾還會有芸芸幼兒園和公司節假日不重合的時候,媽媽就得帶著孩子去公司上班。

一次,兩次,公司的人倒還沒啥意見!

但在好幾次之後,主管終于忍不住了,對芸芸媽媽說:“公司可沒有這樣,帶著孩子來上班的的先例!你的業績是組裏數一數二的,我也就包容幾次,長期下去可不行……”

芸芸媽媽也很爲難,她跟上司說:“孩子的奶奶回老家去了,我也是實在沒辦法才帶她來公司的,總不能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裏吧?我盡快找到一個合適的托管,把孩子安置好。”

芸芸從小就是奶奶照顧的,雖然現在上幼兒園了,但是,媽媽帶著孩子,還要緊張地工作,生活就像車輪一樣轉個不停,身心俱疲。

爸爸也說過幾次了,不行就讓奶奶重新回來帶娃,媽媽卻堅決反對。

奶奶帶孩子三年,孩子從和媽媽從特別親密的親子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

周末的時候,媽媽要去加班,奶奶一臉不高興,芸芸也撅著小嘴巴,對媽媽說:“壞媽媽,把孩子扔在家裏,自己天天跑出去……”

孩子說話像個小大人,一聽就是奶奶在家經常嘟囔的。

孩子白天跟奶奶一起,晚上是媽媽帶,可是漸漸地,孩子和奶奶越來越親近,晚上跟媽媽睡覺總是哭鬧,回到奶奶身邊就喜笑顔開了。

孩子和媽媽的感情疏遠,習慣卻和奶奶越來越相似:奶奶吃飯喜歡吃得口味重,孩子也是喜歡吃油炸、腌制的食物。

奶奶晚上從來都不刷牙,媽媽給芸芸刷牙洗臉,她總是哭鬧,還一邊嘴裏說出來:“奶奶說你是窮講究,我不刷牙……”

老人幫忙帶孩子有很多好處,但是在孩子3歲以後最好是父母親自帶孩子,因爲三歲以前孩子的自主意識比較差,老人帶孩子的經驗比較豐富,孩子生活上可以獲得更多的照顧。

但是,孩子3歲以後就不建議長期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了,因爲有一些弊端是孩子長大後很難再改變的。

3~6歲是孩子性格成長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長期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會有這些隱形的傷害。

第一,長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孩子的很多習慣可能會不好。

老人的生活習慣和年輕人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年輕的爸爸媽媽說話都是講普通話,而老年人是說方言的比較多一點,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的一般都是說老家話。

不是說,方言不好,而是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很純正的普通話,如果孩子的口音很重,可能就會顯得不合群。

語言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衛生習慣,作息習慣,孩子的飲食習慣等,也是經受著挑戰的。

很多爺爺奶奶本身就比較缺乏科學知識,有一些不太好的生活習慣,如果孩子長期和他們生活在一起,難免就會學會。

還有的爺爺奶奶對孩子總是很包容,孩子有一些壞習慣也不忍心提醒,到長大了再改就會比較困難。

第二,孩子和老人在一起,眼界、格局會不一樣。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生活和科技融爲一體,吃的、穿的、用的更新換代非常快,信息是知識也是財富。

而一些老年人的生活是比較封閉的,他們的重心一般都是在家庭裏,性情趨于安穩,對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

年輕的爸爸媽媽體力和精力更充沛,更願意帶著孩子去了解未知的世界,孩子接觸新鮮事物多,更容易産生學習的動力。

所以,如果孩子長期跟老人在一起就會信息比較閉塞,影響孩子的眼界和格局發展,孩子就應該多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走走。

第三,和父母不親,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可能性更大。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經說過,孩子如果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青春期叛逆的可能性會更大。老人對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是停止于孩子上小學的階段,當孩子上初中以後,爺爺奶奶不能管了,讓爸爸媽媽來教育。

如果父母沒有養育孩子的經曆,教育孩子就會非常困難。

孩子幼年時期和父母産生的依戀挂關系是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資本。

換句簡單的話來說,如果你不是孩子最愛的那個人,他憑什麽又聽你的話呢?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爺爺奶奶又沒有精力管孩子,他們走上錯誤道路的可能性會更大。

我們可以看看身邊的留守兒童,是不是這樣的情況比較多?

我們既然選擇生了孩子,就應該克服困難多陪伴在孩子身邊,成爲稱職的父母,培養優秀的孩子。

2 阅读:1225

西紅柿媽媽

簡介:自媒體育兒達人,兩個孩子的媽媽,教你更科學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