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不是“出戰號角”|荔枝時評

荔枝新聞 2024-05-14 18:40:29

文/郁風

(作者郁風,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時事評論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歌手》節目暌違4年後,在近日重啓。本次創新地采用了直播+全開麥+一遍過的形式,不得不說是一個創舉和壯舉,讓習慣了錄播、修音甚至對口型的觀衆,第一次能直觀地通過音綜感受歌手的真實水平。有不少網友認爲,這一形式扯下了華語樂壇修音歌手的“遮羞布”。

這屆歌手從預熱宣傳到首發名單透露,都賺足了眼球和熱度。可直播舞台大幕真的開啓時,很多觀衆傻了眼,網傳名單的一些知名歌手並沒有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相對小衆的歌手,最“大腕”的歌手是那英。競演結果,兩位歐美歌手奪得前兩名,那英位居第三,其他四位本土歌手表現平平。

于是輿論出現了偏轉,從一開始對音樂節目、對歌手唱功的討論,轉變爲一場關乎民族尊嚴、關乎國別榮譽的討論。有人覺得本土節目被外國歌手“吊打”是種屈辱,有人驚呼“華語樂壇已死”。更有人玩起那英的梗,感歎“五旬老太守國門”“抗擊洋人是葉赫那拉氏的宿命”。

從曆史上說,“葉赫那拉氏對抗洋人”是一段嚴肅、沉重的曆史,瘋狂玩這個梗的人既不懂曆史,也不懂音樂。舞台上,楊丞琳、汪蘇泷、海來阿木的表演雖不驚豔,但也沒渲染的那麽不堪。楊丞琳、海來阿木演唱中規中矩,換在其他音綜節目甚至可能被誇。汪蘇泷氣息控制不穩,但至少有原創能力加成。

從《歌手》的曆屆演出看,發掘過林志炫、鄧紫棋這種驚豔的本土歌手,也有不少表現差強人意,一輪遊淘汰的參賽歌手。邀請國外選手參賽也不是沒有先例,比如韓國歌手鄭淳元、哈薩克斯坦歌手迪瑪希、英國歌手Jessie J都有精彩的發揮,其中Jessie J更是摘得《歌手2018》歌王桂冠。但當時輿論並沒有因此就哀歎“大中華歌手無人”,而是更側重于對音樂的討論。

當下的輿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偏離了一檔音綜節目的初衷,演變成一場流量之爭、國別之爭。一些歌手競相報名“爲國出戰”,這當中有韓紅這樣的實力唱將,也有一些壓根沒唱功的藝人報名,不免有蹭熱度的嫌疑。一些網友開始四處“搖人搬救兵”,不知情的還以爲是弄了場“天下第一武道會”。

《歌手》是一檔個人參賽的音樂綜藝節目,並不是以代表國家的身份出戰的“音樂奧運會”。不同地區的參賽選手不可避免會帶上一定地域色彩,但邀請不同地區歌手參賽的初衷,是爲了促進不同地區音樂的交流,讓觀衆感受到全球音樂的多元化。好的音樂是無國界的。奪得第二名的歌手凡希亞,出生在摩洛哥,成長于加拿大,歌曲既有歐美風格,又融合了阿拉伯歌劇特點,其出生地還在非洲,但是怎麽界定她代表哪個地域呢?

同時也要認識到,在競技類節目中,飙高音、炫技開始更能“抓住耳朵”,能給人大氣磅礴、跌宕起伏的震撼感,但不代表淺吟低唱、樸實淡然的慢歌不能打動人心。《我是歌手》第一季的時候,主打苦情慢歌的楊宗緯在節目排名屢屢墊底,但在節目外反響良好。到了後幾季,《歌手》反而面臨“只能飙高音”“聽覺疲勞”的質疑,而民謠型歌手李健、創作型歌手李榮浩卻讓人眼前一亮。今日對“唱不了高音”“嗓音不夠大氣”的質疑,實際上是十年前的一種重演。

當然,從某種情緒上,網友對歌手現狀的不滿,也是對當前音綜、短視頻習慣修音、對口型風氣的不滿。一些流量歌手唱功平平,卻熱衷于在綜藝、影視劇中撈金,有些歌手不思磨煉技藝,頻繁出沒音樂節、演唱會和直播帶貨,反而一些真正有唱功的實力歌手被埋沒。故而這屆《歌手》所衍生出的討論,更應該把重心放在音樂本身,呼喚歌手對自身技藝、現場唱功的追求,將真正有實力、有特點的歌手挖掘出來。它不是一曲雄赳赳氣昂昂的“出戰號角”,而是一劑引發更多反思的“鎮靜藥”“清醒藥”。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