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在學校沒朋友咋辦?不要逼著孩子去交友,而是做自己

凝媽悟語 2024-02-27 14:18:02

文|凝媽悟語

有家長說:孩子上小學,有點內向,這學期插班轉學到一所新學校,和我說應對新的人際關系有壓力,該怎麽幫助她?

孩子在成長階段遇到一些問題很正常,關鍵是如何去解決。現在遇到問題,學會解決方法,再大一些,遇到更糟糕的人際關系,就不會茫然無措。

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幾個月網課之後,再回到學校,和同學之間的溝通就出現了很大的分歧,遭遇了人際關系障礙,壓力很大,時常找理由請假逃學,想換個環境。

我發現後,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每天花5分鍾給他做心理疏導、講解社交技巧。兒子終于找到了和幾個同學的共同興趣,交到了很好的朋友。

他們一起早起去拍日出,一起探討機器人、一起討論社會熱點、一起努力學習考上重點高中,在高中雖然沒有在一個班,但是一起參加機器人社團,一起參加國際比賽,緊密交流。

所以,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只要方法得當,孩子的人際關系問題一定能迎來轉機。

01

對于內向的孩子來說,存在不太喜歡、也不太擅長和別人交流的情況,初到一個新的環境,都是陌生的面孔,心理的恐懼感更加強烈,不知道該如何打破人際關系的僵局,自然會感覺孤單無助。

孩子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勇敢,說明孩子極力想擺脫困境,是積極向上的表現,值得欣慰。

我們可以先肯定孩子的表達,接納孩子的感受,不要通過面部表情或者語言給孩子傳達心理壓力。

因爲,我們往往都會比孩子還緊張焦慮,認爲孩子沒有朋友就會受欺負,在未來不能自立等等。

要知道,暫時沒有朋友,也並不可怕,人總要學著和自己獨處。在一個很安靜的地方,去閱讀、學習、思考,或者做喜歡的其他事情,也是一堂必修課,也是一種能力。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爲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就是不熱愛自由。”

我們表情輕松、認可孩子,孩子就會放松下來,等待一個契機,享受一段過程。

02

不要簡單粗暴的跟孩子說:你大膽一點啊,不能等著別人來找你。

我們認爲是鼓勵,孩子感受到的是否定,自己根本無法做到大膽,還是不知所措。

不必逼著孩子去交友,順其自然即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朋友不是乞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

防止孩子爲了交友,放下自己的自尊去討好別人,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取悅別人。孩子得到了朋友,卻失去了自己,內心也不會快樂。

就像《熱辣滾燙》的樂瑩,凡事爲別人著想,不爭不搶,換來的卻是妹妹的嫌惡、男友和閨蜜的背叛、表妹和教練的利用。

就讓孩子努力做好自己就好了,盡情展示自己的能力。比如,喜歡學習,就讓成績拔尖。有音樂、美術、手工等特長,就在班級裏展示。運動能力很強,就在體育課上展現風采。哪怕沒有特別之處,善于傾聽和爲別人鼓掌、喜歡微笑,也是一種別樣的魅力。

當孩子某方面閃閃發光的時候,自然就有欣賞孩子的同學前來靠近,最終成爲朋友。

如果特別喜歡一個孩子,想主動和他成爲朋友,那就要觀察對方的興趣愛好,悄悄學習,努力和他擁有共同語言,瞅准時機聊到一起。

孩子以一種積極進取的姿態,放下交友的包袱,反而能處理好人際關系。

03

孩子感覺人際關系有壓力,特別需要克服內心的恐懼。孩子不知道該怎麽走出第一步,總是擔心不被待見、擔心無話可說。

行動是矮子,語言是巨人,我們可以帶孩子進行實踐,賦予孩子勇氣和力量。

學校裏總會不定期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像運動會、藝術節、社團活動、春遊、研學等等,有時候需要家長一起參加,那就是給孩子做示範的好機會。

在活動時,先和周圍的家長、孩子做好互動,讓孩子知道該怎麽打招呼、怎麽具體交流、用哪些肢體語言更妥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通過觀察和學習,做到心中有數,發現社交也沒有想象中可怕,心理恐懼就會大大降低,爲以後的人際交往鋪好道路,這就是一堂生動的人際交往課。

還有的家庭特別重視節日儀式感,會在孩子過生日時,邀請很多同學一起慶祝,爲了緩解孩子的人際關系問題,一定要帶孩子去參加。只有多接觸孩子,鍛煉孩子的膽量,才有更進一步的情感密度。

人和人之間不能成爲朋友,往往是心理上有抵觸,在一定輔助下,迎上去,就讓不可能成爲可能。

家長身先士卒,既能給孩子底氣,又能教孩子方法,孩子在一系列實踐中就會自然習得交友規則,克服心理障礙,收獲好朋友。

寫在最後:無論孩子性格如何,總能找到好朋友,妥善處理人際關系,需要的是時間、心理狀態和方法。只要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接納自己,逐漸克服心理的恐懼,掌握正確的方法,成爲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人,就不會缺少知己。

我是@凝媽悟語

兩男孩媽媽,10多年育兒經驗

陪孩子閱讀、英語啓蒙、科學啓蒙

分享育兒感悟、落地育兒幹貨

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一起前行

0 阅读:42

凝媽悟語

簡介:兩寶媽媽,專注育兒經驗分享,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