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女主播假冒張老師反轉?除了罵“專業媒體”,我們還能做啥?

姬鵬 2024-02-23 21:35:23

社交媒體時代,爭議事件的是非反轉向來不是什麽新鮮事兒。甚至反轉反轉、反轉反轉反轉依次遞推下去,也是有可能的。因爲比起孤立事件本身的複雜性,情緒判斷的先入爲主、價值判斷的無限循環更爲繁雜。

從某種意義上講,比起“張老師事件”本身,圍觀事件的能量和延伸事件的熱情更爲宏大。我們常說,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可是在社交媒體時代,在核心事件之外,還有吃核心事件流量這碗飯的衆多媒體。

過去人們總說,吃人血饅頭不地道,可現在看來,比起吃人血饅頭,操縱吃人血饅頭熱情的“專業媒體”更可惡。就比如在“張老師事件”的後續中,突然各大社交媒體平台都開始狂批“假冒張老師開直播的一衆女主播們”,並且還是“有圖有真相”。

不誇張地講,傳出的圖片加上過往網紅蹭流量的經驗論,大部分網友都還當真了。于是“張老師事件”怎麽回事兒,網友們暫時就不追究了,而是開始追究“先罵後咬再蹭”的“一衆假冒張老師”。說實話,如果不是有人打破喧囂,“張老師”貌似還要感謝網友們的仗義出手。

可問題是,鬧半天根本不存在假冒“張老師”的情況,而是因爲“專業媒體”的跟進,才讓非專業的編排成爲輿論火星。所以,當有知名媒體人開始捅破泡沫時,才發現“專業媒體”在“裸奔”。不誇張地講,這種“裸奔”不是頭一次,但這一次更不講“媒德”。

或許有人會說,還“媒德”呢?臉都不要了!是的,自打進入社交媒體時代,傳統意義上的“專業媒體”確實越來越“虛弱”。有些原因不便談可以不談,但是關于專業性的交叉驗證這點手藝,作爲“專業媒體”還是盡量不要丟了。因爲要是連這點手藝也丟了,活該“虛弱”到底。

所以,在“張老師事件”後續中,“專業媒體”被罵確實活該。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專業媒體”再怎麽“虛弱”,基本的引領作用還是有的。所以對于“很多賬號假冒張老師開直播毫無底線蹭流量”的論斷,自然是容易形成共識的。

要知道,非專業媒體再會搞話題,只要“專業媒體”不下場跟評,基本上也就是局部波瀾,有人信但不會走向輿論共識的地步,也就是說“專業媒體”除了引領作用,還有以正視聽的作用。可現在看來,這種作用越來越會變弱的,因爲“狼來了”喊多了,“獵巫戲”編多了,網友們也煩呀。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會說,除了罵“專業媒體”,我們還能做啥?是呀,在社交媒體時代,時時刻刻面臨各種是非的沖擊,情緒判斷一波又一波,價值判斷各說各有理,就好像爭議事件只是個導火線,除了引爆網絡,沒人關心當事人死活。

以至于,“全員壞人”成爲當前輿論場的另類真實寫照。就拿“張老師事件”來講,“張老師”、“高中生”、“張老師的丈夫”,除了家屬們在意真正的對錯,心疼自己的親人,輿論場的看客們更多是一邊吃瓜一邊罵瓜太惡心。更有人看完流傳出的調情截圖還不過瘾,覺得有視頻才算有真相。

也就是說,面對桃色新聞,比起倫理是非,很多人更喜歡看其中的桃色互動。但是虛僞的人性卻必須裝出批判的樣子,于是反轉、反轉反轉、反轉反轉反轉這種遞推的輿論聲向就出現了。就此而言,大多數網友當然也是不在乎的,畢竟吃瓜這種事兒,就是能爽就爽,當真審視就沒感覺了。

可還是要說一句,吃瓜歸吃瓜,可別被賣瓜的給帶跑偏了。“張老師事件”後續外延的反轉,與其說是“專業媒體”太無良,不如說在情緒判斷和價值判斷大多情況下都脫離真相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克制情緒判斷、克制價值判斷。因爲不顧真相的情緒判斷和價值判斷,意味著“正確壓倒一切”,同時也意味著“誤判”會摧毀一切、淹沒一切。

0 阅读:21

姬鵬

簡介:書生之見,看事件背後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