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盈科而後進

大道知行 2024-04-12 08:31:04

《孟子·離婁下》有雲:“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大意是指,涓涓溪流在前進的過程中,會經過很多坑窪,每一個坑窪都要先填滿,再繼續前行,直至奔騰入海。字意雖淺簡,卻蘊含著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那就是要想向前進,必須要打好堅實的基礎,循序漸進才能水到渠成。

盈科而後進,行穩而致遠。生活中,遇到溝坎坑窪、曲折落差是常事。很多時候解決問題如同“盈科”,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提升自己,把自己變得豐盈充實,越來越有內涵,越來越有能量,才能填滿“溝壑”而繼續前進。相反,如果遇到人生溝坎,不是“盈科”而進,要另辟“捷徑”、繞著困難走,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有可能在這些“坑”中給自己埋下新“雷”。

當然,涓涓溪流得有一個“不舍晝夜”的源頭。如果沒有源頭,就像七八月的雨水那樣,下得很集中,大小溝渠都積滿了水,但雨一停,它們幹涸的速度同樣也很快,因爲沒有“源頭活水”。有志不是一時轟轟烈烈,而是有永恒之志。外來的、突如其來的可能是雨水,內生的、源源不斷的才是源泉。這就好比一棵樹,如果只依賴于外在的澆水,生命就是脆弱的。只有它的根紮得深、紮得遠,主動從土壤裏汲取水分,才能枝繁葉茂。

“流水之爲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流水不把窪地注滿就不會向前流,君子的仁義之道不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不會通達。面對低谷,勤練內功,面對逆境,夯實基礎,許多人正是靠著這樣的規律認識和笃行實踐,越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創造出不凡的業績。現實中,學問之功、處事之法,當如過坑窪溝坎的流水,夯實基礎是爲了更好地前進,不放過任何一個坑坑窪窪,步步踏實、事事認真,日複一日不斷累積,循序漸進,厚積薄發。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流水潺潺,滿坎而行。水之有本,堅定如一,自強不息,終將放乎四海。不管大業還是小功,每項事業都是一點一滴拼出來、日積月累幹出來的,沒有一步一個腳印地奮鬥,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對于黨員幹部來說,面對各種複雜情況和艱巨任務,不可心浮氣躁、淺嘗辄止,而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保持不急不躁的定力、滴水穿石的耐力和抱素懷樸的心性,錨定理想目標,下日拱一卒的功夫,蓄善作善成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終將至千裏之遠、成江海之大。

“不慌不忙,盈科後進,向後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來。”遇到坎坷,要不慌不忙,先夯實基礎,然後再穩步前進,時間長了,自然會苦盡甘來。

◎本文轉載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作者陳軍),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