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有“妙招”:停止唠叨指責,學會聚焦問題,就夠了

百合讀書 2024-05-07 08:41:39

“你作業寫完了嗎?你今天聽課狀態怎麽樣?”

我常常會問孩子這些問題,卻從來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溝通是一種壓力的傳輸。假如孩子作業沒有寫完,假如孩子的聽課狀態不是太好,那麽就會對孩子造成一種壓力,加重內疚和自責感。

當我意識到這是一種無意識壓力的傳輸時,我就停止了詢問。

這幾天我一直在想一句話:關心則亂。

對于孩子太過于關心的行爲,于孩子來講,並不是起到實質性的幫助,反而在暗示對孩子不放心,怕他做不好。

關心孩子,是每一個父母本能想做的事,但過于關心,則會對孩子造成困擾。

更好的做法是,管住自己的嘴不去問,只傾聽,孩子說什麽就聽什麽,孩子不主動說時,一句都不要去問,聚焦于已經出現的問題,而不要預設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或自己的猜測。

心理學家約翰·戈爾曼在實驗室中研究發現:父母的壓力越大,孩子的壓力也會遭遇牽連。

而且很多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壓力,都是無意識的,比如一句不經意的詢問,一個太過于關注的問題,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和表情,都會讓孩子産生壓力感。

很多父母總說:我沒有發火呀,我的情緒管理能力很好呀,我跟孩子相處得不錯呀,可是孩子就是不理我,不願意跟我說那麽多。

即便有時父母忍著沒發火,但要是心裏不開心,臉上的表情就出賣了你的想法和內心。

孩子這時就間接感到了壓力,也會變得不熱情、不主動、不想說話,甚至煩躁和暴躁。

另外就是,父母有心事或內心壓抑時,會對孩子面對的挫折或身上的缺點反應過度,甚至會放大影響,變得比孩子還沮喪。

這些父母即便不說出來,孩子也能感受到,進而變得沉默。

有時唠叨是反複地講道理,有時唠叨是無聲的傳遞,這些都會影響親子關系的溝通質量。

只有父母先學會放松,接納自己的感受與情緒,並盡量保持平和、淡定,孩子這時才會從父母身上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

恐懼和焦慮會傳染,平靜和樂觀也會傳染。

而平靜和冷靜的父母更容易保持對目標的專注感,這時也會同步影響孩子培養抗壓能力。

所以,更多時候父母要去傳遞勇氣,而不是傳遞恐懼或自憐。

當父母這麽做時,孩子感受到的只有被理解和被懂得,才願意說出更多的心聲,才願意開誠布公。

我跟孩子和諧的親子關系,就源于我對他完全的接納,無論他說什麽,我都不反駁,都不否認他的感受,而是耐心傾聽。

等他說完,我會給出一些我的建議,說出我的想法,但並不強迫他一定接受我的意見,但通常孩子會說:我聽你的,先試一下。

能讓我從一個雞娃媽媽變成一個只關注孩子情緒的媽媽,一個最重要的轉變的原因就是:接納孩子真實的狀態。

我從來不會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感受,而是引導他面對此時的感受,直面此時的糟糕,也認識到自己受傷了和內心的挫敗感,引導他釋放自己的情緒。

我會告訴他,無論他的成績怎樣,我都相信和欣賞他,無論遇到怎樣棘手的事,我都相信他能相處理好,而我在他需要的時候會隨時做好傾聽,隨時願意爲他提供一些幫助。

直面問題,也是心理學中的“暴露療法“,越逃避問題越變得棘手。所以這時父母不能引導孩子或遷就孩子習慣性逃避,不能爲了免于孩子的不適,就處處去保護孩子。

與孩子溝通時,改變父母的三種思維,聚焦于問題,尤其重要,分別是:

1、改變“災難化思維”。不因爲一件小事,而上升到災難化。能客觀理性看待一件事,不要總是反應過度,因爲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想著最壞的情況發生。

2、改變“理應思維”,比如你這麽聰明,理應比現在做得更好,你應該有取得更好的成績等。

調整一下心理地圖,將“你應該”換成“你想不想做”,把一種被動或強迫的思路改變成爲主動選擇。

3、改變“財富思維”誤區,要避免這樣的表達“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考不上好的大學,你的整個人生都會受影響,你要是不好好學數學,其它成績再好也無濟于事”。

沒有人能預測事態會如何發展,起碼在沒有結果之前,不要讓焦躁的情緒擴大化。

以上三種思維,是一些非理性的主觀判斷,胡亂假設,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強大,對自己更有信心,反而會畏首畏尾,否認自己和懷疑自己。

當孩子在沒有安全的環境中時,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擔心和恐懼,這時也就無法做好更多的事情了。

直面問題,而不過度焦慮,接納現狀,而不是否認自己,這時就能將重心聚焦問題本身,也就能有心力面對更多問題了。

0 阅读:21

百合讀書

簡介:愛讀書、愛思考、愛寫作的百合,讀完10000本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