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戰死高台,妻兒5年後方知其死訊,次子78年後找到其首級

知鑒明過去 2024-05-13 03:55:32

“英雄戰死錯路上,今日獨懷董振堂,懸眼城樓驚世換,高台爲你著榮光。”

以上這首詩的作者爲葉劍英元帥,創作時間爲1962年的建軍節前夕,詩中所懷念的正是1937年犧牲在甘肅張掖高台縣的紅軍高級指揮員——董振堂。

當時董振堂所率領的紅五軍與猖獗于甘肅一帶的馬匪馬步芳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苦戰,最終董振堂部彈盡糧絕,激戰八日後壯烈犧牲,是西路軍西征過程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

提及西路軍這個充滿悲壯色彩的部隊,許多人難民黯然神傷,一如葉劍英元帥詩中所寫,西征或許從最開始就是一條“錯路”,但這條路最終還是被前赴後繼的紅軍戰士用血與肉鋪就而成,董振堂將軍便是犧牲在西征路上的英魂之一。

更令人感到難過的是,董振堂壯烈犧牲後,馬匪爲了邀功,當場砍下了董振堂的頭領,並且將其高懸在高台縣城門樓上,致使董振堂將軍死後身首異處。

董振堂將軍壯烈犧牲于高台

而在那個戰亂頻仍的年代,董振堂的妻兒直到五年之後才得知其戰死的消息,董振堂的頭領更是在78年後才被其次子尋回,可以說,董振堂將軍的事迹著實可歌可泣。

接下來,讓我們共同緬懷這位有著“鐵流後衛”之稱的紅軍高級將領的英雄事迹。

1895年,董振堂生于河北邢台,正所謂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生長于這片土地的董振堂從小就喜好舞槍弄棒,更是有著超過同齡人的膽量與抱負。

或許正因如此,董振堂的學業遲遲沒能結業,直到十九歲才進入當地的中學,盡管如此,董振堂畢業之際,還是獲得了“優秀模範”的光榮稱號。

董振堂孫子董乃煌及後人在爺爺紀念像前

兩年之後,董振堂又考入了清河陸軍預備學校,這所創建于光緒二十八年的陸軍學校,對董振堂的影響十分深遠,在這裏董振堂不僅學習了諸多軍事知識,更是接受了革命救國的思想熏陶,爲他後來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礎。

1920年,董振堂又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之後順理成章地加入了馮玉祥的國民軍。

當時馮玉祥的部隊以軍紀森嚴而知名,而且待遇也不如其他革命軍,因此許多同年陸軍學校畢業的學生都不願意去馮玉祥麾下,但是董振堂卻不這麽認爲,他覺得行軍打仗就要講究紀律,如今是戰爭年代,就是要吃苦耐勞,因此董振堂毫不猶豫地成爲了馮玉祥麾下的見習軍官。

見習期結束後,董振堂本可以選擇留在師部,當參謀或者是教官,既能享受高待遇,又可以與上峰多接觸,但是董振堂反其道行之,選擇去連隊擔任下級軍官,一切從頭做起。

要知道,西北軍所在的前線不僅環境惡劣,而且生活條件也十分艱苦,一線的軍官也只能和大頭兵一起吃大鍋飯,但是董振堂卻毫不在乎,反而以身作則,堪稱模範。

果不其然,董振堂敢爲人先、吃苦耐勞的作風很快就得到了馮玉祥的注意,不久後,董振堂便跟隨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等到1926年時,董振堂已經是國民軍聯軍第4師第12旅的旅長,而此時的董振堂才剛剛三十歲。

之後幾年中,董振堂雖然在國民革命軍中一路高升,但是當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做法極度不滿,思想上越發傾向共産主義,終于在1931年的12月,董振堂帶領將近兩萬名官兵發動了甯都起義,正式加入紅軍。

1934年10月,董振堂率領部隊參加了浩浩蕩蕩的長征,他所率領的紅五軍團負責最爲艱苦的後衛工作。

董振堂長征的鐵流後衛

要知道,長征途中,國民黨部隊從未停止在後方追擊、幹擾,因此董振堂既需要按照路線行軍,也需要隨時與國民黨部隊作戰,可謂是既流血又流汗,任務極其艱巨。

尤其是在湘江血戰和金沙江狙擊戰中,紅五軍可謂是犧牲慘烈,第三十四師團全軍覆沒,接連與敵軍苦戰五個晝夜,最終損失五千多名將士,董振堂更是接連五天沒有合眼,親赴一線指揮作戰。

正是因爲董振堂在紅軍途中的英勇作戰,時人都稱他爲“鐵流後衛”。

1935年6月,勝利會師後的紅五軍改稱第五軍,董振堂當之無愧的成爲了軍長,會甯會師後,第五軍又被編入西路軍,按照西征計劃向甯夏、甘肅一帶進發。

這便是紅軍曆史上極其悲壯的西路軍西征。

當時董振堂率領的四千多人,不僅糧食補給跟不上,而且手中彈藥嚴重不足,等到行軍至高台縣時,平均每個人只有五發子彈,而他們面對的則是人多勢衆、兵強馬壯的馬家軍。

關于馬步芳和他臭名昭著的馬家軍,相信許多人都十分熟悉,這夥匪徒在甘肅一帶橫行霸道數十年,馬步芳可以說是當地的土皇帝。

當時蔣介石與馬步芳暗通款曲,聯合圍剿西路軍,董振堂所率領的紅五軍雖然作戰經驗豐富,但是對于甘肅張掖一帶的地形並不熟悉,再加上人困馬乏、彈盡糧絕,在高台縣與馬家軍的激戰中,最終被層層包圍。

蔣介石和馬步芳

即便如此,作爲軍長的董振堂還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直到被敵人將頭顱砍下,這位“鐵流後衛”才永遠地長眠于黃沙之中。

正如前面所講,董振堂西征之前,曾跟妻兒交代,自己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見,但是囑咐他們不要擔心,因爲他身爲軍長,必定會獲勝歸來。

然而,直到五年之後,董振堂戰死的消息才傳到老家,他的兩個兒子皆已長大,小兒子董用威從小便與父親聚少離多,大兒子董光楹已經成人,聽聞父親死訊後毅然決定繼承衣缽,投身戎馬,幾年後,亦戰死沙場。

關于董振堂的頭顱後來的去向,當時有傳言馬步芳將其打包送給了位于南京的蔣介石,但後來經考證,董振堂的頭顱還留在西甯。

直到七十八年後,董振堂的次子董用威才終于找回父親的頭骨,一代名將總算得以安眠九泉。

信息來源:

董振堂:“鐵流後衛”顯本色 血灑高台著榮光 新華社2021-05-18 07:30

董振堂:長征中的鐵流後衛 黑龍江新聞網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