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明:金庸小說中隱含哪些中國傳統處世道義與人生智慧?

華輿 2024-04-22 13:40:48

中新社長沙4月21日電 題:金庸小說中隱含哪些中國傳統處世道義與人生智慧?

——專訪青年作家彭潔明

中新社記者 白祖偕 鄧霞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自1955年《書劍恩仇錄》始,至1972年《鹿鼎記》終,金庸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爲全球華人讀者修築了一個叫做“江湖”的精神家園。

在金庸誕辰100周年之際,嶽麓書社出版的《江湖的倒影:金庸的武俠世界與人生寓言》與讀者見面。近日,該書作者、青年作家彭潔明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解讀金庸武俠人物的性格命運和人物故事,窺見中國傳統的處世道義與人生智慧。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金庸武俠小說廣博深邃,充分觀照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金庸武俠世界中的“仁義禮智信”,在小說中有何具體體現?

彭潔明:金庸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作家。他有兼濟天下的情懷,也常常賦予筆下人物種種美德,或履仁蹈義,或守信重諾,或智慧過人,有的甚至身兼數美,令人敬佩。

▲筆名金庸的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镛。洪少葵 攝

仁德爲懷是金庸最爲看重的一項特質,他筆下的主角大多具備。譬如,郭靖就是一位“爲國爲民”的仁者,其性格是按照《論語》裏對仁者的定義“剛、毅、木、讷,近仁”之訓塑造的;蕭峰、令狐沖也分別具有爲國爲民、兼濟天下和不改初心、獨善其身的仁德。

金庸筆下的江湖豪俠非常守信重諾,《笑傲江湖》中的田伯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樣一個道德有缺陷的人物,在與令狐沖的賭約中被其使計險勝,縱然心中不服,仍信守諾言,拜武功遠不如自己的儀琳爲師。這也體現出人性的複雜和豐富,既出其不意,又合情合理。

金庸也擅長刻畫聰明睿智的人物,黃蓉、程靈素、楊過都絕頂聰明。以楊過爲例,他從小機敏,遇事總能隨機應變,卻因身世之謎陷入迷障,直到後來在郭靖、一燈大師等人的啓發下才找到救贖之路。這也說明,聰明可以由天賦而得,智慧卻與寬廣的胸襟、豐厚的閱曆、慈悲的心胸息息相關。

中新社記者:金庸小說中隱含哪些中國傳統處世道義與人生智慧?

彭潔明:在中國傳統的處世道義中,“情義”是個關鍵詞。中國古代有很多關于“情義”的經典故事,“不食周粟”“伯牙絕弦”“舍生取義”等成語都是從情義故事中引申而出的。

金庸小說對“情義”的描述也非常精彩。在金庸的筆下,“情義”是頂重要的事。師徒之情,不減父子,張三豐師徒即如是;金蘭之契,有如手足,謝遜、張翠山夫婦即如是;知音之交,可托性命,劉正風、曲洋即如是;愛侶之間,死生相從,楊過、小龍女即如是。“情”不僅僅存在于光芒四射的主角、英雄人物身上,也存在于反角、小人物身上。商劍鳴不是什麽好人,但他死後,他的妻子商老太仍然愛他,對他的死感到悲傷,對害死他的人強烈憎恨。

▲《神雕俠侶》劇照。艾濤 攝

金庸的作品中能看到儒、道、釋三家的影響,重視“情義”,也重視“自我”;他讓筆下的人物向外探尋世界,也向內堅守本心。他寫“不器”的君子,也寫在欲望中掙紮的平凡人。以“射雕”三部曲爲例,金庸塑造的郭靖、楊過、張無忌這三位主角,分別具有儒家的君子風、道家的隱士氣、佛家的慈悲心,在情與理的沖突、正與邪的道路、真與僞的取舍中,他們淬煉出一顆“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金庸寫“承擔”“奮進”,也寫“選擇”“拒絕”。人生的“進退”之間、“取舍”之際,正是金庸基于中國傳統道義、人生智慧,向讀者傳達的不言之教。

中新社記者:金庸小說中的俠義之士與西方文學中的超級英雄有何異同?

彭潔明:金庸小說中的俠義之士和西方文學中的超級英雄,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相似之處在于,他們都采用了一種經典的故事模型——“英雄之旅”。即一位平凡人生活突然發生劇變,不得不踏上另一條有挑戰性的艱險道路。途中,他會遇見導師、結識盟友、遭遇敵人,在一個個難關中經受嚴峻考驗,在起起伏伏中逐漸成長,最終英雄歸來。其故事內核也有相似之處。超級英雄電影《蜘蛛俠》中有一句經典台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由此展開《蜘蛛俠》的核心故事。這與金庸小說中郭靖“爲國爲民,俠之大者”的故事很相似。兩個故事的內核,都是強者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救助弱者,匡扶正義。

▲“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在香港舉行。陳永諾 攝

金庸小說中的俠士面貌各異,既有郭靖、張無忌、蕭峰這種“有爲”的俠士,當國家陷入危難時挺身而出;也有令狐沖、狄雲這種“不爲”的俠士,在波詭雲谲的江湖中不被異化,始終堅守本心。西方的超級英雄則大都是“有爲”的典範人物,且一旦“出山”,很少隱退。金庸筆下的俠士卻不會永遠站在江湖的中心,完成大任後往往便退出權力的中心,歸隱江湖。這也是因爲金庸既有“道濟天下之溺”的儒家情懷,又有“清靜自守”的道家情懷,所以金庸小說中很多俠士們留給世人的,最終是一個飄然而去的背影。

中新社記者:您多次以金庸小說爲題與學生群體交流座談,引領他們從書中品味人生百態,汲取成長力量。您認爲年輕人爲什麽要讀金庸武俠?

彭潔明: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經典。從大處說,年輕人只要喜歡閱讀,有探索書海的熱情,無論選擇哪一本經典,都是好事;但從細處說,我確實希望有機會向他們推薦金庸小說,也覺得金庸小說值得被更多的讀者看到。

▲浙江嘉興舉辦“金庸《鹿鼎記》版本與篆刻”主題文化展。金鵬 攝

金庸小說具備超越時代的種種質素。它不僅講了很多引人入勝的故事,還深具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塑造了多種人格典範,寫出了人生的種種境界。金庸小說的故事時代是古代,故事語境是“江湖”,故事主線是恩怨情仇,這些似乎都與現實生活有很大距離。但是,它關注人類的心靈謎題,對身處種種選擇和困惑之中的當代人很有啓發。

金庸的高明之處還在于,他從未刻意教誨世人。在他眼中,世界五色斑斓,人性善惡俱存,人生苦樂交雜。他將對成長、愛情、欲望、恩仇、家國天下等人生問題的思考,放在了情節充滿奇趣的故事和個性十足的人物之中,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人物同悲同喜,一同陷入掙紮,也一同在千難萬險中找到自己的路。

好的作品永不過時,並且能讓讀者在閱讀中如見摯友,如見自我。我相信,金庸小說就是這樣的作品。(完)

受訪者簡介:

彭潔明,筆名聶飛瓊,青年作家,南京大學文學博士,主要研究古代文學,擅長古典詩詞寫作和金庸作品解讀,已出版《盛名之下:曆史人物的真實與幻影》《宋詞》《隨園小說:神出鬼沒》《江湖的倒影:金庸的武俠世界與人生寓言》等作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