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版《三體》6.8分背後,我們應該怎樣看待IP出海

壹娛觀察 2024-04-02 22:41:14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大娛樂家。

不管是因爲何種原因期待,由Netflix改編的《三體》劇集都在過去三月末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國內的多數觀衆雖然並非這一版劇集的核心受衆,卻因爲更熟悉原著和內容背景從該項目立項開始就普遍對Netflix的改編表達出不甚樂觀的態度。

劇集上線之後,即便無法通過正式途徑觀看,不到一周時間豆瓣上已經有超過7.3萬人打分,對比之下同樣是Netflix近期的熱門劇《紳士們》豆瓣打分人數也不過八千而已,熱度可見一斑。

豆瓣截圖

對于Netflix那全球超過2.6億的用戶來說,這更像是每周都會例行上新的一部劇集。唯一能看出Netflix額外重視的一點是專門設計了片頭,這基本上《怪奇物語》《獵魔人》等Netflix頂級原創劇集才能獲得的待遇。

當然,接近兩億美元單季的預算,搭配上《權力的遊戲》制作人大衛·貝尼奧夫和D·B·韋斯領銜的制作團隊(在權遊粉絲來看大概並非好事),也能看出Netflix爲了實現這一IP影視化的最大價值所做出的投入。

客觀來說,就目前Netflix版《三體》的觀感很難說是多麽出衆的改編作品,其更多還是好萊塢經典改編思路下的産物。

但有一點無法忽視的是,這部劇集的出現,無疑極大的提升了 “三體”作爲中國科幻IP的影響力,讓全球更多人認識到了誕生這部作品背後的文化環境和科幻想象力,又何嘗不是Netflix作爲內容渠道所展現出重要的推動力。

Netflix版《三體(第一季)》劇照

不同的受衆取向和文化背景決定了不同的改編思路,不論是觀衆,還是平台,或是IP方,都應該用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這種趨勢,這其中其實沒有輸家。

即便全球化在當下似乎已經迎來了瓶頸,但至少不同地區的觀衆都依然有機會通過精彩的內容收獲到各自的情感共鳴,這無疑是一件幸事。

《三體》走向大衆

抛開Netflix版《三體》引發的改編爭議,這一版劇集顯然在各個層面都上吸引到了更多觀衆。

從收視數據上看,這部新劇在全球範圍內的反響相當可觀。根據Netflix官方的數據統計網站現實,自3月21日播出以來取得了1100萬觀看次數,首播四天共取得8170萬小時觀看時長,在3月18~24日單周收視排行榜上名列第二位。位列第一名是前面提到的《紳士們》,七天時間內收獲1170萬觀看次數,共計7800萬小時觀看時長。

在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Netflix版《三體》都進入了收視前十,像是在中國香港就直接登頂榜首,在Netflix用戶最多的美國也直接沖上了劇集類第二的位置。

Netflix劇集排名

至于Netflix版《三體》最終的呈現改編效果如何,自然是見仁見智。在豆瓣上,該劇目前評分從開分時的6.7分逆勢上漲到此刻的6.8,不過仍然遠低于騰訊視頻版《三體》的8.7分。在海外的打分平台上,爛番茄指數專業影評人評分爲7.6分,普通觀衆評分的爆米花指數則爲6.9分,屬于無功無過,而在IMDb上,Netflix版從最初的6.3逆襲來到了7.8,略微超過國內版的7.6分。

對于Netflix版《三體》的最終呈現,可以借用科技媒體The Verge的影評標題來概括或許頗爲恰當:Netflix版《三體》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卻沒有呈現出原著的精彩之處。

國內的短視頻平台上都已經出現了不少對比兩版劇集對于原著中名場面如“古筝行動”的對比視頻,不難看出兩版作品在對于原著重要情節的呈現思路。騰訊視頻版《三體》在忠實原著的原則下一比一高度視覺化了原著,Netflix《三體》則顯然是化用原著中的核心科幻概念去講一個好萊塢多元敘事框架下的驚悚科幻故事。

騰訊版《三體》劇照

與此同時,這其中還有“原著”本身差異的問題,騰訊視頻版自然是直接改編劉慈欣的中文原作,Netflix版顯然取材于英文譯本,後者經過同樣身爲科幻作家劉宇昆的翻譯潤色,小說的時間線和部分細節其實本身較中文版就有做出了調整,其實包括同樣暢銷的日文譯本,也沿用了劉宇昆的翻譯思路。

一旦從這種視角出發,其實就很難去硬把兩者放在同一評價體系做對比。

騰訊視頻版在忠實原著的同時,也極大提高了科幻劇集在國內內容多元趨勢下的存在感,且爲國産劇集的類型多樣化邁進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Netflix版打從一開始其實只是想要爲它散布全球的龐大會員群體創造新內容,忠實原著絕非其首要原則,讓更多觀衆看的夠爽才是。

Netflix版《三體(第一季)》劇照

兩種改編思路其實並沒有高下之分,因爲好的改編永遠不應該要求觀衆先讀過原著才能看影視作品,反而是應該通過後者去擴大閱讀原著的受衆,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文化脈絡,《哈利·波特》如是,《權力的遊戲》也如是。

就目前來說,Netflix版《三體》大概也做到這一點,劇集上線之後僅僅一天,《三體》小說火速躥升至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上的第一名,連帶前兩集中出現的關鍵道具——一本出版自1962年的環保科普作品《寂靜的春天》也登上了亞馬遜的暢銷榜。

全球化IP,依然需要國際化渠道

去回看那些如今已經成爲全球化流行文化現象的IP作品,本土化敘事和好萊塢改編在很多時候並不沖突,不僅可以完美共存甚至能實現互補。

最經典的案例便是哥斯拉,進入新千年後這一知名怪獸逐漸失去魅力,東寶在2004年的《哥斯拉 最後戰役》後表示十年內不會再拍哥斯拉電影,不少專門爲其搭建的特攝片場也被直接拆掉。但2016年,東寶制作和發行了由庵野秀明、樋口真嗣共同導演的《新·哥斯拉》,並大獲成功。

東寶願意回心轉意的一大重要原因,反而是因爲2014年好萊塢《哥斯拉》在全球範圍內的不俗票房表現。這之後,由傳奇主導的好萊塢“怪獸宇宙”一直在穩步推進,目前爲止已經發展出了五部電影、一部動漫和一部劇集,最新一部《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也即將全球公映。

《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劇照

在日本本土,東寶也通過持續和Netflix合作,打造了《哥斯拉》動畫電影三部曲。去年爲了紀念哥斯拉70周年所拍攝的《哥斯拉-1.0》,在1500萬美元的成本之下在全球收獲超過一億美元票房,並且在今年奧斯卡上擊敗了《A.I.創世者》 《銀河護衛隊3》等特效大片拿下了最佳視覺效果獎。

可以說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後,哥斯拉作爲年過七旬的怪獸IP,再一次煥發了出強大生命力。這背後不僅有新一代日本本土創作者所當下的與現實結合的創作新思路,同時也離不開好萊塢大制作和Netflix作爲流媒體在全球市場的推波助瀾。

對于《三體》而言,其改編難度之大本身就是行業共識,而作爲一部中外知名並且是探尋地球人作爲整體對抗外星先進文明的科幻作品,自然也需要有更多不同的改編嘗試,去進一步豐富這一IP外延邊界的可能性。

騰訊版《三體》劇照

文化産品的生命力延展從來不是通過按部就班或是刻意設計就能達成的,不同的媒介形態創作,不同的文化融合表達,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IP。

隨著如今越來越多內容産品渴望開拓全球市場,不論是小說、影視還是遊戲,同一IP衍生各種不同的改編演繹版本越發會成爲普遍操作。賈玲能夠通過翻拍《百元之戀》拿下春節檔冠軍,原作女主角安藤櫻也爲她感到開心,而索尼影業之後翻拍《你好李煥英》大概也不會再是一個單純講述中國母女情感的故事。

接下來還有張藝謀版本的《英雄聯盟》劇集,和拳頭改編的《英雄聯盟:雙城之戰》的對比自然也不會少。

如今應該用什麽心態去看待目前一個IP的不同表達,劉慈欣的鐵杆粉絲,日本知名遊戲制作人小島秀夫在劇評中給出了一個非常恰當的表達:

Netflix版《三體(第一季)》劇照

”劉慈欣先生的原著作品以宏大的規模和獨特的風格呈現,故事起步緩慢並超越時代,但交織著各種人物角色的群像故事。還有抽象而荒誕的形象,如‘宇宙閃爍’‘映射在視網膜上的倒計時’等。這些視覺形象呈現出來非常困難……劇集將這些元素妥善融入面向全球的劇集中處理得十分出色。通過改變背景和時代、交換角色、提取和添加元素、加快節奏以及巧妙地剪輯和懸念,保留了原著的特點,將作品變爲既適合已讀原著者又適合未讀原著觀衆的娛樂向作品…這肯定會引發更多觀衆重新閱讀原作或繼續閱讀的興趣。

總之,《三體》被稱爲‘全人類應讀之作’,那些尚未閱讀的人可能會因爲這部劇感受到其魅力。特別是那些對好萊塢大片感到厭倦的人,他們可能會欣賞這部創新的離奇科幻作品。”

從第一時間刷完全劇進行點評不難看出小島對于原著的熱情,隨後小島再次轉發了自己的推文:“我真的很希望人們讀一讀原著,對于原著粉絲來說,我可能會推薦騰訊視頻版《三體》。”

小島稱贊網飛版《三體》 原著粉絲推薦看騰訊版

不僅僅是小島秀夫,《紐約時報》在劇評中也推薦對原著感興趣的觀衆可以去Peacock上看騰訊視頻版《三體》,這其實也是國際化的重要之處,即便是爲本土觀衆打造的劇集,也同樣能夠通過IP的影響力持續擴大讓更多人看到。

劉慈欣曾在采訪中引用另一位中國科幻作家潘海天的話“火星上沒有琉璃瓦”,來說明科幻小說不應拘泥於民族性。在《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後,他也再三強調:“我更希望美國讀者看我的書,首先是因爲它是科幻小說,而不要因爲是‘中國的’科幻小說”。

如果Netflix版《三體》真的做到什麽,那就是通過影視化進一步擴大了這一IP的影響力。騰訊視頻已經在籌備了第二部小說的劇集,如此熱度之下Netflix也極有可能會續訂,這些對比、討論以及爭議還將繼續,但受益只會是作爲IP的三體,以及熱愛科幻作品的觀衆。

希望有一天,不論是中國創作者,還是好萊塢,還有機會打造出一部能夠表達出環球同此涼熱的“三體”作品。

0 阅读:17

壹娛觀察

簡介:內容、消費、技術的望遠鏡和聲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