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感慨照顧失能母親引共鳴,普通家庭照護老人有多難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4-22 13:55:38

近日,《當一位北大教授成爲24小時照護者》一文在網絡刷屏,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講述了自己照護失能母親的故事,引發許多人的共鳴。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照護失能老人也將是許多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記者日前走進西城區一個有著兩位失能老人的家庭,探尋照護者的日常難題和心靈困境。

出行難 八旬老人一年多沒下樓

“來了,快坐!喝茶還是飲料?”上午10點,記者走進西城廣安門一棟老樓5層一間50多平方米的房子,66歲的武阿姨和她88歲的老母親,熱情地招呼著記者。

“老太太一年多沒下樓了,平常來的人也少,來個新人兒稀罕得不行。”武阿姨看著“精神”起來的老母親打趣兒地說。這個90多斤的瘦弱老人,坐在沙發的一角,背靠著兩個“硬挺”的大靠墊作爲支撐,從早上起床後,她已經在這兒坐了2個多小時了,“坐著”是老人每天最長時間的活動。

拉過老人的手,明顯能感覺到她的左手要比右手小很多,“手指就像‘面條’一樣。”武阿姨貼切地形容。2018年,老人因爲腦梗導致半身不遂,整個左半邊身子失去了活動能力,成了“半癱瘓”的失能狀態。

生活同樣改變的,還有老人的大女兒武阿姨。其他兄弟姐妹因爲各種原因,無法完全承擔照護母親的責任,“離不了人”的24小時陪護任務,就落在了武阿姨身上。“從早到晚就圍著她轉,睡覺都得睡一個床上,晚上上廁所還得喊我,我得給她拿尿盆。”

母親剛失能後的那幾年,武阿姨還總想著讓老人出門“解解悶”,但住的老樓沒有電梯,如何把一個失能老人“弄”下5樓,是一件很讓人頭疼的事兒。考察了一段時間後,武阿姨看中了一款“電動爬樓輪椅”,毫不猶豫地花了一萬三千八,買了一個“高配”版本:一按電動按鈕,輪椅後頭的履帶就會自動伸開,只需要把老人“綁”在前頭的輪椅上,有人向後壓住輪椅,轉動起來的履帶就能輔助上下樓。

但使用過幾次後,武阿姨漸漸發現,一個人要掌控這樣一個約1.4米高、重量超過60千克的“大家夥”,非常費勁。狹窄的樓梯空間、每一級陡峭的台階也都在無形中增加著使用難度。武阿姨要一邊小心翼翼地控制著輪椅,一邊還得看看輪椅上的母親是否坐得安穩。5層樓梯下來,經常要花費半個多小時,即使是大冬天,也能熱出一身汗。

“爬樓輪椅”的最後一次使用,是因爲武阿姨摔了。“都下到2樓了,也就剩2級台階了。我一個沒控制住,輪椅向前沖了下去,連帶著我也一起摔下去了。頭一下就磕到前頭的牆上了。”“咚”的一聲巨響,驚動了鄰居,趕忙跑出來幫忙。好在輪椅的支撐,讓綁坐在其中的母親毫發無傷。但武阿姨卻磕了個“頭破血流”。“從那以後,我就不敢一個人弄這個輪椅了。”一年多以來,這位88歲的失能老人再沒下過樓。

雇人難 家裏男護工半年換了仨

長期照護半身不遂的病人已經讓武阿姨心力交瘁。更加不幸的是,去年8月,她的老伴兒突然腦出血,做了開顱手術後,也成了一位失能老人,需要24小時“被照護”。兒子還得上班,實在“分身乏術”的武阿姨只好急忙找護工。

爲了讓老伴兒不整日躺在床上,漸漸恢複一些體能,需要有人每天把老伴兒從護理床上抱起來,綁在一個訓練架上進行四肢訓練。武阿姨曾經嘗試過抱起老伴兒,結果一個沒扶穩,兩人都摔在了地上,“他130多斤,我一個人根本把他弄不起來。而且他生病之後,身體發力也變了,有時候會‘反用力’,就有時候你想扶他起來,他還不受控制地向外推你。”那天,嘗試過幾次沒把老伴兒拉起來後,武阿姨只好給親戚打電話求助,等親戚來時,老伴兒已經在地上躺了幾個小時。

“誰不知道女護工照顧地更精細,但我們家這情況,首選的是男護工,得有勁兒才行。”武阿姨說,“本身男護工就少,找到滿意的就更難了。現在這個,是這大半年裏換的第3個了。失能老人難照顧,得特別細心,前兩個沒責任心,眼裏也沒活兒,有時候老頭兒都大小便很久了,護工也沒發現。”現在,爲了隨時了解老伴兒的情況,武阿姨給家裏裝了監控,沒事兒的時候,她就從手機裏調出來“遠程”看看那邊的情況。

心境難 渴望被外界關注和理解

面對家裏的兩位“失能老人”,原本樂觀的武阿姨也難免要經常歎氣,對她來說,“心境”上的難題也要克服。

在母女兩人24小時“綁”在一起的日常生活裏,除卻每天的吃喝拉撒,最大的問題就是“無聊”。在武阿姨家裏,還留有一台座機電話,就放在老太太常坐的沙發旁。“早就沒人用了!但老太太就是不讓停機,有時候還想給人往外撥一撥電話,但從來也沒給誰撥通過。”武阿姨說,“撥電話”是老人一種打發時間的方式,不然就是坐著看電視。

“下不了樓,能怎麽辦呢?她無聊,我也無聊。離不了人,連買菜都得等妹妹來看老人時,幫忙帶一些。我就天天這麽在家守著,說實話,很煎熬。” 武阿姨是個樂觀的人,總是笑眯眯的,但長期照護失能老人的日複一日,也確確實實在這個“小老人”身上,留下了難以掩飾的痕迹。

除了日常照顧和陪伴的煎熬,不被外界理解有時也會讓武阿姨感到沮喪。“之前帶母親出門,我不會用打車軟件就招手攔車,結果很多司機看到是帶著坐輪椅的老人都不停。”武阿姨說,後來好不容易打到一輛,她費了好大勁才把母親弄上車,司機還非常不耐煩。

不過也有令她感到欣慰的事情。“社區最近專門給我老伴定制了一個專屬坡道,解決了他出門去醫院複查、針灸的難題。”武阿姨的老伴兒住在2樓,樓內雖然有電梯,但得經過5級台階才能到達電梯口。“別看就這5級小台階,如果不用輪椅推,男護工一個人也弄不下來。”武阿姨說,她找到所在的白紙坊街道和平原裏北社區,社區知道她家有照顧兩名失能老人的重擔後特別上心,想方設法幫他們打造了一個專屬坡道。

“這處樓梯台階的坡度比例,無法滿足《無障礙設計規範》中無障礙輪椅坡道設置的比例要求。如果直接改成永久坡道,不僅不安全,其他居民走起來也不方便。”負責改造的白紙坊街道城管科副科長孫寬說,後來大家集思廣益,設計了一個可移動的分段式實木斜坡。

“這個斜坡分爲兩塊板,每塊板長1.2米,寬90余厘米,兩塊板一起拼接上,整個坡長爲2.4米,配合著78厘米高的台階,整個坡道的坡度非常平緩,符合無障礙輪椅坡道設置的比例要求,輪椅能夠穩穩當當地通行。”孫寬介紹。

爲了保障坡道的“十分”安全,街道和工人們在細節上也下足了功夫。考量坡長時,在坡道下方爲推輪椅的人特意預留了足夠的轉身空間;爲了增加坡道的摩擦力,每塊小木板之間的拼接還有幾毫米“高差”,就像是“搓衣板”一樣,起到防滑的作用;工人師傅還將木板反複細致打磨,保證板子上沒有“倒刺”,不會在使用裝卸時紮手……

有了這樣“專屬定制”的坡道,武阿姨的老伴兒下樓容易了許多。“這種困難能被關注解決的感覺,真是太好了。”在武阿姨看來,她在照護過程中還有許多短時間難以解決和克服的“困境”, 但街道社區不遺余力的幫助讓她特別感動。

專家觀點

失能老人照護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每個人都在照護之中,要麽照護別人,要麽將被別人照護。”胡泳在《當一位北大教授成爲24小時照護者》中這樣寫道。雖然武阿姨一家的5級台階之困解決了,但就整個社會層面來說,長期照護失能老人家庭面臨的困難,還客觀存在著。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國內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2.8億,其中失能老年人已有約4400萬。

“失能老人的照護,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來減輕家庭照護的負擔。”多年關注社區養老問題的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缪青認爲,目前失能老人更多還是選擇居家養老,這就要求從社區層面要擔負起更多輔助失能老人照護的責任,“社區養老服務驿站應該提供更多樣化、專業化的高質量、多功能服務,讓更多有專業知識的人及時介入對失能老人的日常照護。這有賴于體系化運作,不僅需要跨專業醫療團隊服務,還需要大量半專業與志願者的支持。” “而多功能社區服務中長期照護的落地,也需要長期護理保險的支持。更大範圍地推廣長期護理保險,在有效減輕失能人員及其家庭經濟負擔的同時,也會推動護理服務市場的發展。”缪青說。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