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發展不如中國原因:中國晉宋朝曆史,給出另一個回答

諸史 2024-02-23 23:50:08

1950年,印度的GDP爲211億美元,中國的GDP爲189億美元,印度比中國要更高。

2023年,印度GDP爲3.73萬億美元,中國GDP爲17.89萬億美元,中國約五倍于印度。

印度與中國都是曆史悠久的人口大國,獨立時間比新中國建立還要早,兼且繼承了英國殖民者的遺産,遠非一窮二白的中國可比。

但問題是,短短數十年後,中國發展卻遠超印度,雙方已有雲泥之別,由此不能不讓人問出這麽一個問題:印度發展爲何不如中國,短短數十年差距爲何如此之大?當然,其中原因很多很複雜,但中國晉朝與宋朝的曆史,卻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晉宋:妥協來的政權更叠

晉朝與宋朝有一共同點,都是妥協來的政權更叠,這在中國曆史上極其獨特,因爲其他稍長一些的王朝都是打出來的江山,而晉宋通過政治手段“竊取”的江山。

如劉邦、朱元璋等打江山者,威望足夠高,可以一言九鼎的制定規則,不用與他人過分妥協,但晉朝與宋朝卻不行,缺乏足夠的威望,必須要對其他勢力過分妥協。

首先是晉朝,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能夠主導魏國,除了自身能力與實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依賴門閥士族的力量。換言之,司馬氏必然要向門閥士族妥協,讓渡更多的權益,實際做不到一言九鼎,最終導致晉朝門閥士族做大,乃至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其次是宋朝,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其實是政變奪取的皇位,政權合法性存在問題,如此就不可能太強硬,而需要與其他勢力過分妥協,最終造成“冗官、冗兵、冗費”,造成了對文人的過分優待,以及因爲對內控制力不足情況下只能對外軟弱的局面等。

總之,以中國曆史看,像晉宋這樣通過陰謀政變“竊取”的江山,需要與其他勢力妥協,需要讓渡很多權益,于是皇權遠沒有漢明這樣的王朝強硬,由此導致這兩個王朝偏軟,日後治國施政等都要考慮到其他勢力的利益,很多利國利民的政策也就難以推出或實行。

值得思考的是,隋朝也是政變竊取政權,但楊廣過于強硬,導致各大勢力不滿,可能也是隋朝快速滅亡的原因之一。

印度:一個妥協出的印度

與晉宋一樣,印度也是妥協出來的政權,不光對外,對內也是如此。

二戰之後,全球掀起殖民獨立浪潮,但與很多民族以武力獨立不同,印度采取的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正就是“他殺任他殺,清風拂山岡”,以殺不還手、打不報複的方式,最終取得了獨立。但可以想象的是,在這種妥協的獨立運動中,印度勢必要讓渡很多利益給英國,比如印度如今還是英聯邦成員。

1947年巴以分治,還有克什米爾地區等,給印度埋下了一顆又一顆“地雷”,遺患至今。印度獨立之後,面臨的是如何治國問題,如何解決土邦、如何解決種姓制度、如何統一語言等等一系列問題,但印度再一次妥協。

比如土邦問題。印度獨立之前,一共還有563個土邦,統治人口高達8100萬,面積占印度的一半,享有自治權。如果不能解決土邦問題,印度就猶如分封制下的周朝。最終,爲了換取土邦加入印度聯邦,印度保留了土邦的經濟、政治、禮儀等方面的特權,土邦貴族順利成爲“邦長”高官或議員等,還每年給予土邦君主一筆豐厚的年金,讓印度背負了沉重的包袱。而幾千年來的印度貴族,如今依然是人上人!

其實,在不流血革命的妥協的情況下,以前既得利益者,不可能甘心徹底放棄手中利益,必然會與新政府討價還價,雙方妥協達成協議,由此就會帶來一系列隱患,導致中央政府包袱更多,受到掣肘更多,這是不可避免的,猶如晉宋一般。

余論

1898年,維新變法失敗,清廷大肆抓捕維新黨人,朋友勸說譚嗣同出國避禍,但譚嗣同卻慷慨就義:“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自譚嗣同起,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爲了救國、爲了革命犧牲生命,摧毀了舊勢力,強硬的收回了西方各種特權,如此才有今日中國昌盛。若非如此,今日之中國如何,其實印度已經給出了回答。

總之,印度發展不如中國,原因固然很多,但印度是妥協出的政權,猶如中國曆史上的晉宋一般,新中國是徹底革命的政權,這一區別無疑是兩國不同發展速度的重要原因。

11 阅读:868
评论列表
  • 2024-02-25 08:55

    印度缺乏流血性革命行動,導致了種姓制度、土邦制度的後患無窮,阻礙了發展創新。

  • 2024-02-26 02:20

    晉有這個問題,宋是國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