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烈士後代追尋父母抗戰足迹,不料鄉親們驚歎:你還活著啊

奇葩曆史觀點 2024-03-21 09:09:58
前言:

2000年,一位老者回到南京江甯老家追尋父母抗戰足迹。70年前,這裏在日本侵略者鐵蹄的踐踏下民不聊生,他的父母義無反顧參加革命,最終英勇就義。

父母犧牲時,他只有1歲,還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他雖然一直都知道父母是抗日救國的烈士,卻從未真正了解過他們。一直以來,他都有一個願望,那就是重走父母走過的路,了解父母的戰鬥故事,理清父母犧牲的史實。

如今他已退休,時間無比充裕,他將利用人生的最後時光,讓那一段塵封了70年的悲慘曆史重新現世。

革命夫妻攜手抗戰

這位追尋父母抗戰足迹的老人名叫陶和壽,他的父親陶家齊和母親朱維珍的抗戰事迹在江甯一帶流傳廣泛。

陶家齊1890年出生在江甯湖熟的一戶商人家庭中,幼年讀過私塾,成年後做過學徒也當過兵。

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役發生,陶家齊放棄了學業,毅然參加了十九軍抗擊日軍。然而,在一次戰鬥中,一顆炸彈落在了他的身邊,炸聾了他的一只耳朵。

因耳聾,陶家齊不得不回到家鄉,在當地政府做文書工作,後來又當上了國民黨的鄉長,成爲了湖熟有名的士紳。

1937年,日軍占領了江甯的交通要道和主要集鎮,他們在縣內大肆殺戮,之後又進入南京城,把南京城變成了一座血城。

陶家齊對日軍的暴行憎恨不已,卻只能在日記中憤怒地痛罵日軍。彼時,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消息傳來,陶家齊激動不已,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

不久,新四軍來到了江甯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但江甯地貌結構複雜,新四軍只能在遠離敵人據點的地方進行穿插活動。新四軍知道,要想痛擊敵人,就要爭取到當地群衆和愛國志士的協助。

于是,新四軍就找到了對日軍暴行無比憎恨的陶家齊。陶家齊毅然答應,並主動要求承擔新四軍的情報任務。

接受新四軍的任務之後,陶家齊第一時間叫回了正在上海學徒的15歲大兒子陶和慶,動員他參加新四軍,又動員了侄兒潘澤松一起參加抗日活動。

在陶家齊四處活動下,新四軍終于在敵人嚴防死守的地盤中有了一支屬于自己的情報隊伍。

陶家齊雖然耳聾,但消息靈通,湖熟日僞的一舉一動他都能夠掌握,並及時彙報給新四軍。他還利用當地安清幫會的關系,把側翻工作做到了日僞內部。可由于頻繁活動,他還是被日僞軍盯上了。

爲了迷惑敵人,陶家齊隔一段時間就要搬一次家,但這導致原本照顧陶家齊的一位保姆不想再冒險,找個借口不幹了。

中共江甯秘密組織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到處爲陶家齊物色可靠的人選。經過打聽,他們找到了朱維珍。

此時朱維珍剛剛失去了丈夫和兒子,孤身一人,整日窩在家中哭泣。鄰裏見她失去依靠可憐,便悄悄幫她找工作,希望能夠讓她振作起來,正巧,就遇到了新四軍爲陶家齊招聘保姆。

朱維珍來到陶家後,受到陶家齊革命思想的影響,重新振作了起來。她不僅理解支持陶家齊抗日救國,而且將陶家齊照顧得無微不至,使陶家齊沒有了後顧之憂,更能夠全身心投入抗戰活動。

在國破家亡的顛沛流離中,陶家齊和朱維珍互生情愫,最後,他們在新四軍領導的見證下結爲了夫妻,並孕育了愛情的結晶——陶和壽。

“你還活著啊!”

陶和壽小名“小園子”,是他母親朱維珍爲他起的。只可惜,陶和壽還沒能來得及多感受一分父母對他的疼愛,一場災難就向他們席卷而來。

1942年,陶家齊被任命爲江甯縣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區區長,從此公開了抗日身份。然而,這一身份一公開,就引起了日僞軍對他的憎恨,他們時時在尋找機會想要把他除掉。

當時擔任江甯縣縣長的王一凡等領導都非常關心陶家齊的安全,希望他盡快離開這裏。但陶家齊並不擔心,他認爲他居住的林家莊雖然是敵占區,但這個村子坐落在四面環水的水套子裏,只有一條小路通村裏,很安全。

可是,就是這一大意,給陶家齊埋下了禍根。

1943年中秋,陶家齊和幾名遊擊隊員路過林家村,他想到今天是兒子一周歲生日,便沒有再出動留在了家裏,晚上,長子陶和慶也回到了家中。

不料,他們的行蹤被當地漢奸報告給了敵人,日僞軍迅速出動,他們先避開陶家齊的眼線,特地繞道到新昌橋,然後乘小船從水路包圍林家村。

對于敵人的行動,陶家齊一家毫無防備。就在他們爲陶和壽慶生的時候,敵人一腳踹開了門,端著槍走了進來。陶家齊和朱維珍被捕,陶和慶趁亂逃走,敵人下令全村搜捕,同時又放火燒了陶家。

陶家遭難後,藏在村子裏的通訊員立刻就要趁亂逃走報信,但被敵人發現抓住。陶家齊眼疾手快,高聲喊道:“他就是一個放牛的,逮他有什麽用?”

敵人沒有發現端倪,便放了通訊員。通訊員離開敵人的視線之後,又來到陶家,看著熊熊烈火,他毫不猶豫地沖了進去,將裏面正在襁褓之中號啕大哭的陶和壽抱了出來。

通訊員一路狂奔到河邊,將陶和壽放在一個木盆中,讓其水流而下,這才離開匆匆報信去了。

另一邊,日軍把陶家齊夫婦帶到郭莊廟,又帶到湖熟,逼迫他們出新四軍領導的住處,和陶和慶的下落。

陶家齊夫婦堅貞不屈,面對敵人的酷刑毫不低頭,他們沒有屈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小兒子陶和壽。

在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叫喊聲中,陶家齊夫婦英勇就義,他們生前最後一句話是:“抗日救國,爲國捐軀,死得其所!”

這一年,陶家齊53歲,朱維珍37歲,鄉親們把他們埋在了湖熟附近劉家莊東北角的老墳山上。

林家村火光沖天,只有周歲大的陶和壽順著河水順流而下,他的哭聲引起了路過老鄉的哭聲。一位叫陶王秀的大媽于心不忍,將陶和壽抱回了家。

就這樣,陶和壽被陶王秀用米湯餵大,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抓新四軍家屬,在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陶王秀又帶著他逃到了南京三元巷,隱姓埋名以做小生意艱難度日。

從小,陶和壽就知道自己的父親是烈士,雖然沒有見過父親,但父親在他心中的形象永遠高大。

爲了追尋父親和母親的抗戰足迹,2000年陶和壽回到了老家。當年,他父親的英雄事迹震動了當地百姓,所以當人們得知他就是陶家齊的小兒子時,都紛紛來看望,驚奇地問:“你就是小園子?你還活著啊!”

鄉親們熱情地向他講述了陶家齊當年的抗戰故事,陶和壽也因此徹底了解了那段曆史。

1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