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從何而來?

天文在線 2024-05-11 22:34:32

元素的旅程始于大爆炸的最初時刻,當時我們的宇宙只有幾秒鍾到幾分鍾的曆史。

大爆炸模型認爲一場劇烈的爆炸産生了現在的宇宙。(Image credit: Getty images圖片來源:蓋蒂圖片社)

我們都知道宇宙包含大量的元素,從很輕的氣體(如氦氣)到很重的金屬(如鉛)。但是所有的元素都是從哪裏來的呢?

元素的旅程始于大爆炸的最初時刻,當時我們的宇宙只有幾秒鍾到幾分鍾的曆史。當時,整個宇宙被塞進了一個比今天小數百萬倍的體積中。由于密度高得令人難以置信,宇宙中所有物質的平均溫度遠遠超過十億度,這足以發生核反應。事實上,它是如此之熱,以至于即使是質子和中子也無法作爲穩定的實體存在。相反,宇宙只是一片更基本的粒子的海洋,稱爲誇克和膠子,在原始等離子體狀態下沸騰。

但宇宙不會長期保持這種狀態。它正在膨脹,這意味著它也在冷卻。最終,誇克可以結合在一起形成第一個質子和中子,而不會立即被摧毀。質子比中子略輕,這使它們在粒子産生的初始階段具有優勢。宇宙誕生了幾分鍾後,它就由于溫度較低而無法産生新的質子和中子。因此,這些重粒子是宇宙制造的唯一一批粒子(除了未來罕見的高能相互作用)

當重粒子最終形成後,大約每個中子會伴隨有六個質子。這些中子本身並不穩定;它們的半衰期約爲 880 秒。隨即,一些中子開始衰變,而尚未衰變的中子開始與質子結合形成第一批原子核。在所有輕元素中,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的氦-4具有最大的結合能,這意味著它最容易形成,最難分解。因此,幾乎所有這些中子都用于生産氦-4。

通過這樣的計算,宇宙學家可以預測,宇宙開始時大約有75%的氫(這只是一個裸露的質子)、25%的氦和少量锂的混合物——這正是天文學家觀察到的。

恒星核聚變合成

元素出現的下一階段必須等待第一代恒星,直到大爆炸後數億年才開始發光。恒星通過核聚變爲自己提供動力,將氫轉化爲氦。這個過程會留下一點點能量。但是恒星有如此多的氫氣,它們可以燃燒數十億年,有時甚至是數萬億年。

在生命的盡頭,像太陽這樣的恒星轉而核聚變氦,在它們作爲行星狀星雲死亡之前將其轉化爲碳和氧。這就是爲什麽碳和氧在宇宙中如此豐富的原因;繼氫和氦之後,它們是最常見的元素。事實上,氧是地球上最常見的元素,盡管它大部分與硅酸鹽結合形成你腳下的土地。

質量更大的恒星——那些質量至少是太陽八倍的恒星——在其核心中融合了更重的元素。特別是在它們生命周期的最後幾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裏,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恒星會産生氮、氖、硅、硫、鎂、鎳、鉻和鐵。

這是恒星內元素形成的終點——它們強大的能量能夠産生較重的元素,但要形成任何一種高于鐵的元素會消耗能量,而不是産生能量,因此這些更重的元素很少出現在大質量恒星的核心中。

元素周期表中比鐵重的元素是在恒星死亡時産生的,它們通過各種迷人、複雜和壯觀的方式産生。較小的恒星慢慢地將它們核反應區中的物質向外噴射,這些物質將噴灑到它們的恒星系統中。較大的恒星將會産生超新星爆炸。這兩種死亡都會留下殘余——小恒星會留下白矮星,白矮星幾乎完全由碳和氧組成;較大的恒星會留下令人難以置信的致密中子球,稱爲中子星。

來自伴星的氣體可以被白矮星吸收,導致它引發超新星爆炸。中子星的碰撞,會産生千新星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無論如何,所有這些過程都涉及大量的輻射、大量的能量和大量高速飛行的粒子——換句話說,這是塑造新元素的完美湯。正是通過這些災難,元素周期表的其余部分才應運而生。

也正是通過這些高能事件,這些元素飛躍了它們的母星的界限,進入了星際混合體。在那裏,這些元素加入了新的氣體雲,這些氣體雲最終合並形成新一代的恒星,這些恒星繼續元素循環和再生,慢慢地豐富了整個宇宙。

BY:Paul Sutter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1 阅读:54

天文在線

簡介:發布與天文相關的一切天文科普知識文章以及視頻